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颱風「楊柳」發布陸上警報!颱風假上班如何給薪、加班費怎麼算?

2025-08-12 作者 菲大的人資私房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編按:中央氣象署 8 月 12 日下午發布颱風「楊柳」陸上警報,首波納入陸上警戒區域包含花蓮、台東、高雄、屏東,預估 13 日中午前後接近台灣陸地,甚至登陸台東。若放颱風假但需要出勤,薪水怎麼算?加班費又該怎麼計算?企業可以不支薪給員工嗎?這篇文章一次教會你:

人資夥伴看到颱風假應該又要頭痛了!每次颱風還沒來,一堆主管和同事就跑來問:到底有沒有放颱風假?颱風假加班要怎麼算?上網找資料或詢問前輩先進,有的說這樣,有的說那樣,越看越糊塗,越問越痛苦,人資夥伴們比縣市長還要苦惱!

颱風假的薪水怎麼算?公司必須支薪嗎?

台灣每年總會有幾次颱風假,政府現在也有很清楚的規定,由縣市長自行決定是否要放颱風假,勞動相關法令也有很明確的相關規定,但為何人資還是會苦惱這些颱風假相關問題呢?我想應該是因為人資夾在老闆主管們與員工之間的無奈吧,既然有這樣的無奈痛苦,有沒有甚麼辦法不要讓這個問題一再重複發生?這才是關鍵所在!

談颱風假的相關問題,多是出在「颱風假是正常工作日」,很多人資會先找相關法令規定和法院判例,但我反而要先談一些觀念,釐清認知了問題的本質核心,才去找相應的規定

讓我們先針對「颱風假是正常工作日」來釐清相關觀念:

一、颱風假「不必」上班

大家都會問:颱風假到底是不是「假」?勞動部和很多專家都說颱風假不是「假」,不是勞基法規定的「假」等解釋,說得很清楚但看得很模糊。其實勞基法沒有颱風假這名詞,這只是一般的慣用說法而已,我們不必去拘泥颱風假的性質和名稱,颱風假就是政府宣布規定不必上班的日子,員工有權利不出勤上班,所以沒有要不要上班的疑問。

二、颱風假是「無薪假」

勞動部明確規定:颱風假是不必給薪,但不能因此做出不利勞工的處分,例如不得要求另補班或請特休或事假、不能扣全勤獎金及影響考績等。颱風假不給薪資是正確合法的。

三、颱風假有上班的必要嗎?

這裡先不談颱風天工資要如何計算,應該先談颱風假有要上班的必要嗎?因為要有上班的前提才有加班費的問題。

公司常面臨因為要趕貨或有重要工作等原因,老闆主管們認為颱風假時要上班,我們從員工的角度來看,員工多數是期望颱風假下班回家的,如果硬是留住員工上班,他們會擔心小孩接送、風雨變大等問題,甚至希望趁此機會安排逛街看電影,此時即使上班也是心情不定,工作品質效率會降低!

我碰過一些自認為責任心很強的主管,為求績效表現,強烈要求下屬颱風天上班工作,這單位平常的團隊氣氛是可想而知的。身為人資,沒有權力去評價其他主管,但應該從公司整體的風險來看,如果員工因颱風天上班而有不幸發生,是公司要承擔後果的,個別單位若因短短的颱風假而工作有所延誤,相信主管都應有辦法去補救,否則每年放假一百多天,工作要如何規劃安排?真的不差幾天颱風假啦!

基本上我個人是認為「颱風假要放假不上班」,但實務上,人資不是決策者,不是人資說了就算數,要如何做才會合乎法理情呢?首先,

人資要有堅定的立場:颱風假就是全部員工要放假下班!

這是人資的職責所在,考量公司整體面的專業意見。在老闆、老總詢問意見時,應堅定且勇敢地表達出來,至於老闆、老總要如何決定,那不是人資該承擔的,相信他們有智慧做出最後的決定。

再則,個別部門主管通常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主管認為要上班,有的主管覺得不必上班,身為人資必須尊重各主管的意見,不必與其爭論,依照老闆、老總的決定去溝通執行,如果個別主管或員工有不同的意見,就以特例個案方式處理,我的建議做法是:

請該主管或員工以書面簽呈方式提出需求,依公司核決權限規定,逐級呈送老闆、老總裁定之,並口頭告知:後果自負!依我的經驗,這樣的做法通常十個主管會有八九個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

颱風假要員工出勤,加班費怎麼算?

公司若能讓全部員工在颱風假放假下班,這是人資平時有燒香得來的福氣啊!實務上,經過上述的做法,先解決了大部分的困擾,但可能還是有必須在颱風假上班的狀況,這時候才會涉及加班費如何計算給予:

一、颱風假是「休息日」時,按規定給加班費

我曾試著去網路上搜尋相關案例或說明,很多文章報導會聚焦在相關法令或判例的「天災定義」,或標題寫到颱風假要給加班費,但仔細詳讀內容,其實是寫「颱風假是休息日時」。如果颱風假是員工休息日,當然要按休息日加班相關規定發給加班費。

二、颱風假是「工作日」時,「宜」加給工資

若颱風假是正常工作日,是不是要多給工資(有人會稱作「加班費」),才是人資關心的重點!

颱風假是正常工作日時,不上班不給薪,上班自然要給薪,但要不要另外多給工資?〈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發給要點〉中,是說 「宜」加給工資,勞動部也是說希望鼓勵雇主能從優給予,也就是說不多給也合法。

但這時候還是要回歸到實務面,颱風假是員工可以拒絕上班工作,這是法律給員工的權利。我常說人資要用將心比心的角度,無論哪種行業都一樣,若要員工颱風假配合公司而不休假,總要讓員工做得心甘情願吧!對員工而言,要做得心甘情願至少要有金錢上的獲得,即使是百貨公司、餐廳等服務業會因為颱風假而增加業績,回饋一些薪資以外的補貼也是合情合理啊! 所以我建議可以這樣做:

  1. 公司可以從實際面去提供一些額外的津貼補助,這補助總額不要低於加班費,來鼓勵員工配合上班,例如有的公司會用車馬費及其他名目的補貼項目。

  2. 不要用加班來計算!因為那天本來是正常上班日,如果有出勤上班,因為已有了上述的額外補助,員工也獲得了應有的金錢補償,就應視為正常平日的工時,這樣也不會佔了每月加班上限的額度。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還是不知道颱風假上班的薪資計算方式啊?正常工作日的颱風假有出勤就不是加班,沒有加班就不必考慮加班費如何計算了! 這跟颱風假是不是假一樣,被文字給誤導了!

過去我在多家企業擔任人資主管時,也同樣面臨颱風假的問題,我最怕颱風是晚上來,第二天六七點就會接到無數電話來詢問有沒有放颱風假,即使縣市政府都宣布了要上班,還是有人不死心說很多奇奇怪怪的理由,就是不想來上班。

我就是用上述的觀念和做法來執行,剛開始時,老總和一些主管也不以為然,但經過幾次後,「颱風假是全公司放假下班」就變成了公司既定的政策原則。如果碰到堅持不增加成本而要求員工在颱風假工作的老闆、老總,人資也只能默默等待奇蹟的出現了!

希望透過個人的小小經驗分享,能使一些人資夥伴們以後不必再為颱風假而煩惱!

(本文出自菲大的人資私房話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永續競爭力,從人才數據開始!HR Max 打造企業數據驅動的治理力

2025-10-13 經理人 X 104人力銀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核心,電子、製造業高度出口,任何國際永續規範,都會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持續接單,如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規範,都對出口導向產業衝擊深遠。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也指出,2023 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2050 淨零」路徑,以及 2025 年起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須提交永續報告書,都讓 ESG 躍升為企業顯學。

然而,現實卻出現落差。多數企業願意投入資源建置碳排系統,人資數據治理上仍停留在紙本與 Excel。當永續揭露範疇不只限於碳盤查與財報,與「人」相關的指標——包括留任率、薪酬公平、多元共融等也成為揭露項目;一旦遇到上游客戶或其他利害關係人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供離職率、薪酬結構等關鍵人才數據,甚至完整的通勤與差旅碳排數據,又有多少企業能辦到?

ESG治理的數據缺口

「雖然多數企業手上有員工資料,但往往散落在不同部門與系統,蒐集仰賴人工,導致計算繁瑣、錯誤率高,也難以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這些結構性問題,都讓永續報告難以落實。」

張詩音指出,當員工留任率、培訓參與度、或DEI 相關指標如性別比例、族群比例等數據逐漸成為投資人與市場的關鍵觀察指標,HR 卻缺乏工具輔助,無法即時輸出可信報表,或報告書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支援決策,也就無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
經理人

「HR需要有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所以人資必須數據轉型,否則無法在人才永續治理上建立透明度,更難累積長期的數據資產。」她強調。

HR Max 的數據解方

為協助企業突破困境,104 人力銀行推出 HR Max 系統,結合人資管理、人才發展與永續治理三大構面,透過模組化架構涵蓋招募、出勤、薪資、排班、教育訓練等服務,協助企業降低人工作業風險,讓 HR 掌握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快速支援 ESG 報告需求,一鍵產出人資相關永續報告。

除了系統採模組化設計,還能串接 ERP、CRM,做到「一次輸入、全面整合」,減少重工與資料落差,導入後可節省五成以上行政作業時間。

此外,HR Max 的 ESG 模組還可支援範疇三碳排查。張詩音說明:「過去企業要蒐集員工通勤或差旅資料,常得靠人工一筆一筆彙整,不僅耗時,還容易出錯。現在系統能直接整合員工差勤與交通方式,透過 Google Map API 自動計算里程與碳排放量,自動計算盤查年度內一整年的碳排量。原本需要一到兩週的碳排計算,現在最快一天就能完成!」

同時,HR Max 也提供視覺化儀表板與自訂報表功能,不僅能即時掌握人資趨勢,還能進行橫向比較,了解企業在產業中的位置。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解釋:「以薪酬為例,HR Max 可結合 104 薪酬調查資料,協助企業檢視薪資結構是否具市場競爭力,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招募與留才策略。」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
經理人

人才永續的戰略挑戰

「回想過去 HR 系統工具要買一套光碟安裝軟體,功能大概就算薪水、管考勤,屬於很封閉的系統。」張詩音回憶,那是 HR 角色仍以後勤支援為主的年代。如今隨著數位化與 ESG 浪潮興起,行政效率已是基本盤,人資更被期待能即時掌握數據,支援營運決策,「這也代表 HR 要往更高的戰略高度走,成為組織的『永續人才顧問』!」

楊庭懿也補充,104 人資學院除了開發幫助企業永續經營的 HR Max 人資系統外,也透過顧問服務與其他專業服務,協助 HR 建立 ESG 知識與數據分析能力,讓工具與專業並行,確保永續推動能真正落地。

隨著 AI 浪潮掀起,也推動人資角色再進化。張詩音透露,104 正規劃推出「員工 AI buddy」,作為員工的第一線 HR 夥伴,能即時回應常見需求,從假勤查詢、流程操作到職涯發展建議,都能獲得初步支援;而重要議題仍由 HR 承接,確保專業判斷與人性化關懷並行。「AI 可以先行回應,讓同仁不必等待,更釋放 HR 的時間,專注於更具戰略性的議題。」

張詩音強調,人資數據轉型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放生產力,讓 HR 從行政事務走向策略決策。唯有人資能在數據驅動下發揮洞察力,企業才能真正建立人才永續的韌性與信任。

立即了解104 HR Max人資系統:https://104ha.com/D8XcY

104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104人力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