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 前執行長坦言過去曾為「用錯人」感到後悔,而這些教訓激勵他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面試策略,目標是不侷限於履歷上的文字,獲得對求職者的「完整看法」。
根據《商業內幕》報導,Meta 計劃從2026年開始將AI使用納入員工的績效考核指標之一,公司也推AI工具協助員工生成2025的績效考核內容。
104 人力銀行今(18)日發布調查,有 68% 企業預期發放年終獎金,平均 1.56 個月。
104統計求職者「關注公司」的 熱門企業名單,反映出當前人才流動趨勢,AI依舊是關鍵主力,而產業前瞻性、公司品牌力及職涯發展性,則是吸引的3大因素。
台電將於 2026 年再招募 700 餘名新力軍,包含第一線如配電、輸電、變電、電機等共 14 類別專業人力。錄取者於工作訓練期間起薪約 3.7 萬。
沃頓商學院最新報告指出,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主流化」,有 46% 企業高層每天使用,並且邁入「負責任的加速」階段。
馬斯克 10 年 1 兆美元天價薪酬。特斯拉股東超過七成股東投下贊成票,力挺馬斯克續任執行長。
請員工為了公司的緊急事務加班,依循法令容易,付錢而已,但薪水、加班費買不到員工的熱情。
根據KPMG最新調查,在銀行業的Z世代員工出現明顯離職潮,離職的主要原因,是渴望在新創公司。
從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的憤怒,到 Airbnb 抱怨員工開會心不在焉,美國企業正掀起一波「禁用手機、筆電」的會議革命。
Palantir以服務美國軍方、情報機構及商業客戶聞名,近期推出「菁英獎學金」計畫,直接從高中畢業生中招募潛力人才,提供直通全職職缺的快速通道。
2025 年《比薪水》調查顯示,台北市工程師平均年薪 72 萬居六都之冠,桃竹苗更成最大贏家,新竹 81 萬、苗栗 78 萬居全台前二。
根據《紐約時報》披露的內部文件,亞馬遜計畫大規模引進倉儲機器人,預計到 2033 年將減少雇用超過 60 萬名原本需要的人力。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最新統計,113 年同時出現資深員工退休比例增加,以及資淺員工流動率高的現象,反映台灣勞動市場「青黃不接」。
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迭代,矽谷科技巨頭間的人才爭奪戰也隨之白熱化,其中 Meta 執行長佐克柏的 2 種人才策略持續被外界關注。
在今年企業管理層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這現象被專家稱為「大扁平化」。根據Gartner今年發布的報告,美國的經理人目前負責的員工數量是2015年的3倍。
攤開國巨現今主要產品事業群的高階主管,大多來自曾併購公司;全球 4 萬 5000 名員工,有 8 成是外籍員工,他們怎麼讓被併購公司的人才留下?
當全球企業的會議室裡充滿著對 AI 的宏偉藍圖與樂觀預測時,辦公室的基層員工卻可能連方向盤都還沒摸到,這種場景正是許多企業導入 AI 時的真實寫照。
你聽過「玻璃懸崖」嗎?心理學教授指出,女性主管們更有可能在企業或組織長期表現不佳的情況下,獲得高階職位,卻可能面臨懸崖般處境。
過去那種歌頌員工抱病上班、咬牙苦撐的職場文化,似乎將劃下句點。一項美國查顯示,大眾普遍認為抱病上班對職涯並無實質幫助,尤其是在年輕世代中。
當工作年限不斷拉長,企業該如何留住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同時吸引追求彈性與健康的年輕世代?一個專為「長壽」而生的新興職位「長壽長」正悄然崛起。
在新工作世界中,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強調,隨著資料中心的快速增長,未來將需要數十萬名電工和水管工等技術工種。他指出,這些工種將成為未來職場的重要支柱。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有些同事或團隊,用了 AI 彷彿擁有了超能力,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而自己卻仍在摸索,甚至覺得 AI 帶來的效果有限?
台灣上班族的薪資成長正式進入停滯期?根據人力資源平台104人力銀行數據,2025年的月薪中位數為4萬元,與2024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