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youtube_@HupanLive

郭台銘去選總統,鴻海集團的接班 3 人選!誰最有機會?

2019-06-06 整理‧撰文 周頌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股價不到 200 元,我不會退休。」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 2016 年的股東會上曾表示,為了回應股東們的支持,要親自帶領鴻海重返股價的高峰。然而,郭台銘在今年 4 月 17 日投下一枚震撼彈:接受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頒發的榮譽狀,正式宣布參加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也在 5 月初預告鴻海即將「交棒」。 鴻海由誰接班?成為近兩個月產業界的熱門議題之一。

根據 5 月 10 日鴻海董事會公布的董事名單,一般董事包括郭台銘、劉揚偉、呂芳銘、李傑、盧松青、戴正吳,獨立董事為王國城、郭大維、龔國權。郭台銘先前提到,自己絕不是下一任董事長,外界呼聲高的 FIT 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主席盧松青及夏普會長暨社長戴正吳也不在名單內;因此,鴻海接班人選聚焦在呂芳銘、李傑、劉揚偉,他們在鴻海扮演什麼角色?誰最符合郭台銘提出的接班條件?

接班人條件:有責任感、夠年輕

郭台銘在《虎與狐》一書曾提及對「領導」的看法。他認為,坐在管理職位上的人,有責任教會下面的人。他所謂的負責,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對分內事務有責任意識,願意承擔自己所做行為帶來的後果。第二是有效率的做事方式,能夠即時跟上外在趨勢的轉變; 唯有全方位了解新科技,才能夠掌握更先進的技術,決策也能夠精準。此外,郭台銘的審核標準還包含品德,絕頂聰明但無法嚴守紀律的人,在他的眼中也是不合格的領導者。

這與郭台銘去年 7 月在鳳凰衛視《領航者》提出的 「接班 3 要件」 不謀而合:

  • 第一,具備跨領域的才能,熟悉國際事務的運作方式
  • 第二,年紀小於郭台銘 20 歲(郭台銘現年 69 歲,接班人需小於 50 歲),他認為年輕人吸收新知的速度比較快
  • 第三,常被郭台銘責備、點名,代表他寄予此人很高的期待

呂芳銘:鴻海發展 8K+5G 的關鍵推手

FG 次集團總經理暨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現年 65 歲,畢業於中原大學應用物理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惠普科技(HP)台灣電腦系統產品總經理、惠普科技亞太區總監、美商凌雲科技亞太區總經理。離開凌雲科技之後,呂芳銘自行創業、成立鵬瞻科技,後來公司被鴻海併購,順勢在 2002 年加入鴻海,負責網路事業部門。

2014 年鴻海併購亞太電信,正式跨足電信業,積極發展 8K(7680*4320 影像解析度)+ 5G(高速連網的通訊網絡)生態圈,呂芳銘就是幕後的重要推手,主導雲端運算、智能電網解決方案的策略布局,更帶領亞太電信取得業界第一張 5G 實驗網路執照。

身為副總裁及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也多次在公開場合代表郭台銘,像是 2017 年的開工團拜,郭台銘因公前往日本,就由呂芳銘代表上香,他同時也是集團對外首要的發言人。

李傑:工業人工智慧教父

出生於 1957 年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工業富聯)副董事長李傑,創造出「工業人工智慧」的概念,被稱為工業人工智慧教父。他曾擔任美國辛辛納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特聘講座教授、美國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資深顧問,著有《工業大數據》《從大數據到智能製造》《雲上的工業智能》,更在 2016 年獲美國製造學會(SME,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選為美國 30 位最有遠見的智能製造人物。

李傑在去年 10 月被郭台銘力邀成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副董事長,而鴻海去年在美國矽谷成立的人工智慧公司 Industrial AI System,李傑也是合夥人之一,致力於發展工廠自動化人工智慧技術,逐步朝人工智慧、互聯網、大數據等 3 個營運目標發展。

眾所周知,蘋果(Apple)一直是鴻海的大客戶,如果新機熱銷,鴻海當季的表現也會跟著上升,因此,外界時常將鴻海與蘋果的成績綁在一起。但是,蘋果不賣了怎麼辦?為降低對蘋果及手機組裝的依賴,促使郭台銘思考鴻海下一波的成長動能,而人工智慧就是他的解答。他也曾多次在股東會及公開場合表示,鴻海並不只是依賴主要客戶,物聯網對營收的挹注也至關重要。換句話說,李傑負責的互聯網事業,被視為鴻海開創新成長動能的關鍵。

劉揚偉:被郭台銘讚為集團最懂半導體的人

S 次集團總經理暨京鼎精密董事長劉揚偉今年 63 歲,畢業於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電子工程與電腦科學碩士、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學士。他曾擔任郭台銘特助、普誠科技總經理等職位,也累積多次創業經驗,包含 1994 年賣給鴻海的主機板公司 YoungMicro、1995 年共同創立的 IC 設計公司聯陽半導體、1997 年成立的 ITeX 晶片公司,顯見他對半導體市場擁有極高的敏銳度,以及廣大的資源和人脈。

2007 年劉揚偉加入鴻海、擔任郭台銘特助,2017 年著手領導鴻海的半導體事業,進入鴻海已 12 年,與郭台銘有深厚的革命情感。郭台銘曾讚譽劉揚偉是集團內最懂半導體的人。

路透社 5 月中的報導提到,郭台銘屬意陪他一起打天下的劉揚偉擔任董事長,很大的原因在於,劉揚偉上任後,郭台銘即使「表面」不插手鴻海事務,也會是幕後的最終決策者。從劉揚偉的經歷來看,他不僅符合郭台銘對於跨領域才能的要求,也熟悉國際商業的運作;在郭台銘表明參選總統當天,劉揚偉也隨侍在側,受到郭台銘高度信任。

2018 年,鴻海(加上關係企業群創、夏普等公司)營收突破新台幣 6 兆元、全球員工平均約 100 萬上下,對於這個龐大的帝國,全球投資人、客戶、員工無不關心郭台銘角逐總統之後,接下來的領導人是誰?儘管外界有諸多揣測,答案也只能等到 6 月 21 日鴻海股東會才會揭曉。

鴻海13大次集團
經理人月刊/周頌宜整理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