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蔣曜宇
 
                        投入 AI 真的有效嗎?1200 家台灣企業 AI 調查報告出爐
 分享
                
                分享
                
                
                                     
            
                        
            如果問任何一間企業,他們的數位轉型策略重點為何,大家的回答裡免不了會提到 AI。台灣企業在發展 AI 時,究竟哪些因素最影響成敗?如何設定績效目標?最重要的是,投入 AI 真的有效嗎?
為了找出答案,商用軟體公司 SAS 與天下雜誌針對全台 1,261 間企業進行「企業 AI 領先度大調查」,並在 SAS 台灣年度高峰會議(SAS Analytics Conference)上公布結果。
導入 AI 企業滿意度高達 85%,「目標明不明確」影響企業 AI 發展
報告中把受訪企業依該公司投入 AI 研發的年資、AI 團隊大小、AI 專案數目分為 4 個種類,分別是最領先的先進者、追隨者、觀望者以及完全沒投入的未啟動者。
調查並發現,AI 技術最成熟的先進者,對公司投入 AI 發展的滿意度高達 85%;剛開始嘗試的觀望者,其滿意度則只有 45%。這顯示 AI投入的時間越久、經驗累積越多,更能感受到 AI 帶來的效益。
至於哪些因素最能影響 AI 發展的快慢?一般認為很重要的數據及技術反而得分最低,企業最看重的,其實是有沒有 「明訂 AI 的發展目標」 ,其次則是「有無足夠預算及人力」以及「AI 團隊的合作能力」,結構與策略面的因素,最為關鍵。
此外,調查中也分析企業中不同職等間,對 AI 在技術面上的認同差異。各職等都認為「分析人員能夠協作」是最重要的;中階及高階主管認為必須要有一個易於管理的單一AI 平台;一般職員在乎如何降低寫程式的作業門檻。
在評價 AI 專案時的績效指標方面,所有職等都認為「能否提升營運效率」最重要。但他們對第二重要因素的想法則大相逕庭。對企業負責人來說,是「能否提升品牌市占率」;對中階及高階主管來說,是「業務創新程度高低」;對一般職員來說,則是「能否降低營運成本」。因職等不同,對 AI 的期望也不一樣。這也使得 企業內部更透明的溝通、討論成為相當重要的事情。
技術不是問題,組織分工成關鍵
業界在投入 AI 時,究竟都遇到什麼問題?SAS 台灣業務顧問副總經理陳新銓以他觀察到的業界狀況舉例,以資料分析師來說,除了作業時間不夠、無法充分討論 AI 專案需求外;加上工作項目大多是一條龍模式,沒有細項分工,資料搜集、篩選資料品質、資料運算分析等都是同一個人的工作。
AI 工作未分工化,導致資料品質以及 AI 分析模型無需受檢核,難以進行品質控管。對管理者來說,一旦 AI 分析結果有誤差,就難以找出問題來源,更無法確保資料本身有無一致性以及正確性,進而導致知識經驗難以傳承,面對資料科學家平均 2.5 到 3 年就會異動的情況,管理者也難以進行交接。
這些問題都與「組織分工」習習相關,與技術本身無太大關係。陳新銓也建議,任何 AI 專案最初都要設定小目標,取得小規模的成功後再擴散到其他部門去,才能夠複製成功經驗。
台灣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教授張智星強調,資料的搜集從最一開始就需要規劃,「資料不足、內容雜亂,都是最麻煩的狀況。」他說。
此外,張智星也呼籲企業導入 AI 應著眼更長遠的未來。現在大家投入 AI 主要是為了提升營運效率,但未來 AI 也會有更多用途。他舉例,銀行客服中心直接引進 AI 聲紋辨識技術,讓客戶不用再反覆輸入身分證字號來認證,藉此提升客戶體驗與品牌形象。
新光人壽數位服務發展部資深協理廖晨旭分享他們六年前第一次和 SAS 合作案例。他說,當初他們把這項合作案當作一般委外專案在做,但在建置過程中,他發現自家員工對 AI 相關流程不理解,在系統維繫上大量仰賴 SAS 的協助。他說,導入 AI 時,人員需要有策略性的布建,續航力才夠,未來第二、三個 AI 專案才可能成功。
AI 未來 3 趨勢,「小數據」AI 研發中
「企業 AI 領先度大調查」中的先進者,最資深的大約也投入 AI 發展將近十年。未來 AI 還有哪些發展趨勢?
SAS 全球人工智慧研發中心資深副總裁 Saratendu Sethi 表示,由於數據的搜集困難、花費資金高,所以工程師也在研究,如何以較少的數據培養出同樣強大的 AI 模組。此外,AI 的操作方式將更加多元,現在人類可以透過聲音控制語音助理,未來也會看見更多用來控制機器的新方法。
Sethi 認為最重要的趨勢,則是 AI 的民主化。他認為,AI 將越來越普及,工具也變得越來越容易上手。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AI 與機器學習成為每個人手上的分析工具。究竟這樣的一天會不會很快到來呢?Sethi 對此感到非常樂觀。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