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CG最新的調查,有72%的工作者經常使用AI,然而,進一步觀察,僅有51%基層職員時常運用AI工具,而且這個比例近2年都落在5成左右,未見成長。
AI Agent 又稱為 AI 代理,有規劃目標、使用工具感知環境和記憶等功能,能自主完成複雜任務。AI Agent 與一般傳統不同,工作步驟一次看:
生成式 AI,出乎意料地成為那個讓中小企業繞過傳統 IT 建設鴻溝,直接讓全體員工「浸泡」在數位思維裡的「芝麻開門」。
當零售業紛紛投入科技與數據競賽,Trader Joe’s卻堅守「人味銷售」路線,拒絕零售媒體並創造出超越好市多與沃爾瑪的高坪效。逆勢突圍的秘訣是什麼?
生成式AI產出的內容可能有誤,所以企業多半安排人力審查,但如果沒有建立明確的監督機制,讓員工憑感覺評估AI產出的正確性,這個機制很有可能無法發揮預期。
UNIQLO 提出營收要衝到十兆日圓的目標。單價約 4,000 日圓的商品,要堆疊出十兆營收,真的有機會嗎?
根據《2025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雖然過去 3~4 年間投入了大量資源於AI教育與推廣,真正應用AI的企業比例卻始終維持約3成,7企業仍未能應用。
日本交通株式會社旗下的叫車App市占率高達70%,這家接近百年的計程車龍頭企業,如何逐步轉型?
機器人加入點餐、送餐流程,真的讓麥當勞更好了嗎?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致力於促成產業升級,聚焦 AI 產業應用與數位轉型,本屆展會更進一步深入製造、零售服務、金融、廣告行銷、醫療等核心產業。
臺灣電子資訊製造業已有28%企業實踐AI,另有46%處於規劃階段。雖然大型企業的AI布建進度領先於中小型企業,但中小型企業已加速追趕中。
台塑四寶市值平均大跌近 6 成,總市值創下 15 年來新低,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直言,轉型是企業的必走之路。
研華總經理陳清熙:台灣多數產業需要的是邊緣 AI(Edge AI)!潛力大,但仍有4挑戰:首先,不同產業的需求各異,使邊緣 AI 難以標準化。
AI 即將進入代理型 AI(AI Agent)時代,穆迪、德國電信、eBay 等企業已導入,行銷、客服、人資、技術都能用上。未來 15 % 工作⋯⋯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在新春團拜後,發表員工公開信,指「AI Everywhere」的時代即將來臨,富邦希望讓 AI 成為員工的工作夥伴,而不是競爭者。
營業利益達到 46 億日幣高峰後,就回不去了!日本摩斯漢堡怎麼了?首要挑戰,便是加盟主平均年齡可能近 70 歲,人力短缺成為問題。
身為全球半導體製造重鎮,台灣原本應在AI時代具備優勢,但在全球AI指數評比中僅排名第21,特別是在研發和產業化方面表現不佳。
台中榮總名譽院長陳適安透過組織調整和導入科技,帶領台中榮總獲得2025全球智慧醫院第99名,是台灣唯一和首次進入全球百大的醫院。
ChatGPT的語言能力有目共睹,也有許多企業首先導入客服部門,為什麼我還是認為AI不適合擔任客服?
Q Burger 台灣營運總部、概念店 7 日正式開幕。創業不到十年,Q Burger 分店數已達到 300 間,饗樂餐飲董事長鄭瑞賓曾分析背後關鍵:
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繳出漂亮的成績單,2023年公司營收達936.9億元,營收及獲利皆創7年新高,其中新經濟服務的總營收占比,從2016年的5%一路成長到20%,為傳統電信業者轉型立下標竿。
巨思團隊嘗試利用生成式 AI 的過程中,同時申請 nDX 數位創新獎助計畫,為媒體製作帶來革命性的可能性。
台北富邦商業銀行資深協理林世哲表示,北富銀現在有9成客戶都優先使用行動銀行及網路銀行,「過去系統當機個1分鐘,客戶可能會覺得沒什麼,但現在用戶都在網路銀行、手機行動銀行App交易,當個3秒都不行,會被放大檢視。」
說再多目前「沒有任何機器會思考」的事實也很難遏止人被AI取代的恐懼。究竟人類大腦的能力,相較於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電腦,戰力比較會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