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少了職稱你還剩下什麼?名聲=專業+個性

2020-01-02 整理‧撰文 盧廷羲

美國曾有位國防部副部長參加某個論壇,主辦單位讓他坐商務艙,專人接送到五星級飯店後,任何需求都有服務員隨傳隨到。

退休後他再次參加同一個論壇,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你想得沒錯,他只能自掏腰包搭經濟艙,想喝飲料也要自己倒。

這是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在《最後吃,才是真領導》提及的故事。這個例子讓他好奇,一個人脫下職稱,還剩下什麼?沒了頭銜,大家仍舊認同的「你」,代表某種價值觀,也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待人接物的方式,傳達出性格名聲

相較於 YouTuber、知名公眾人物在意的「人前名聲」,一般工作者更需注意組織內、職場上的個人品牌,也就是其他工作夥伴怎麼看待你的「人後名聲」。人後名聲可細分為性格名聲與能力名聲,彼此相輔相成,兩者的共通點在於都需要發揮利他精神。

性格名聲是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個人品牌》作者何則文舉例,有位花蓮空軍基地的飛行員,曾因保養人員疏忽,差點墜機,他沒有責怪對方,反而說「以後我的飛機,都指定要你維護。」有了這層信賴關係,往後保養人員一定會更仔細檢修他的飛機,也體現出飛行員「友善」「體貼」的個人特質,對個人品牌也有加分作用。

能力名聲指的是專業技術上的成就,好比你有不錯的烹飪技術,時常精進、想新料理,又樂於分享、教導他人,能力名聲就會響亮。

能力名聲的積累必須先打好基礎。《數位形象力》作者辛西亞.強森(Cynthia Johnson)指出,一定要先建立專業,再爭取同事、主管、客戶的認同。對職場新鮮人、剛起步培養個人品牌的人來說,能力證明有助於增加信心,例如進修、獲得學術獎項,甚至在團隊中拿到「當月最佳員工」都是能力的佐證。

至於到底要補足哪方面的能力,強森的建議是,等你遇到困難需要解決時,自然會知道需要什麼能力。

強化專業、樂於分享,打響能力名聲

強森曾經受邀到《財星》(Fortune)演講,與主持人核對流程時,她還詢問「聽眾是否聽得懂」自己的行銷課,沒想到台下都是《財星》500 大企業的高階主管,會議上的發言、討論,讓她驚覺自己才是半調子,也體悟到應該加強的面向。現在她在阿里巴巴、杜拜政府高峰會等場合的演講經驗豐富,提供大企業與政府行銷建議,推特(Twitter)有 170 萬人追蹤。

修練能力後,還要「勇敢出擊」,爭取證明自己的機會。強森說,有位朋友是媒體的專欄作家,他在部落格寫文章,靜待小型媒體邀稿,等到獲得大媒體注意,都過了大半年。強森則在推特上搜尋「編輯」,一次寄出上百封信,詢問對方是否缺撰稿人,只花了 3 小時就收到一則回覆。

打造完善的職場形象,不論是專業能力與待人處世的風格,都是個人品牌的「本質」,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則,缺少了這一塊核心價值,即便你很會行銷自己、與人打交道,到頭來還是會因為過於虛浮,無法受人信賴。

你想當「努力人」還是「意外人」?

暢銷書作家許榮哲提出兩種人物類型,你可依據自己的個性、經歷,塑造形象。

你想當「努力人」還是「意外人」?
經理人月刊 第 182 期

資料來源:《3 分鐘說 18 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遠流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