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新的一年,告別窮忙的自己!7 個高效者都有的好習慣

2020-12-31 整理‧撰文 劉燿瑜

如果你是主管,底下有兩名員工,一位隨傳隨到、總是加班,但績效普通;另一位每天準時下班,但績效比同儕出色,如果有升遷機會,你會選擇誰?如果問 Netflix 執行長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海斯汀在《零規則》中分享,Netflix 在評價員工表現時,勤奮並不重要,企業應該重視的是員工的貢獻,而非一天打卡幾個小時。

別輸在只知道努力》指出,現代工作環境常要工作者隨時利用時間,但更重要的應是控制「時間的單位產值」,若能用 3 小時做完別人加班 10 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剩下時間工作者便能自由運用。

儘管多數經理人都懂得將結果作為評量工作的標準,但根據歐洲管理大師佛瑞蒙德.馬利克(Fredmund Malik)在《管理的本質》中分享自身經驗,每當他詢問經理人「你都在公司裡做些什麼?」,有8成經理人都只會說他們工作多賣力、承受多少壓力,鮮少有人主動談及工作成果、達成目標。

著有《不堪重荷》(暫譯,英文書名為《Overwhelmed:Work, Love and Play When No One Has The Time》)時間管理書籍的暢銷書作家布里吉.舒爾特(Brigid Schulte)指出,現代人以忙碌作為工作賣力和具領導潛力的象徵,箇中理由可能是因為,對現代工作者而言,知識型工作的生產力,不像以前工廠或農場的工作容易測量。

延伸閱讀:「努力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這 32 句職場真心話,長大的人才懂

做得多不代表做得好,避免付出徒勞無功

1920 年代,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Henry Ford)導入科學化管理,將原本需要多位高技能工匠才能組裝而成的福特 T 型車,改為流水線式的生產,每位員工只要站好自己固定的工作站、重複同樣動作,汽車零件就會依循裝配路徑,大量產出。《二十一世紀工作論》一書指出,工廠裝配線上的勞工多半不需要特別技能,也能有非常高的生產力,像是當時 T 型車的生產時數,從原本一台需 400 多個工作時數,降至 50 小時。

然而隨著生產效率提升,企業規模逐漸擴張,龐大的知識型組織逐漸成為社會的常態。以醫院為例,20 世紀初,醫院中幾乎沒有除了醫師和護士以外的專業人員,像是營養師、社工等,但到了 1960 年代美國每100名病患平均配有 250 名相關的健康服務人員。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像你我一般的知識型工作者,就在這時出現。

杜拉克所謂的知識型工作者,靠腦力工作,而不生產任何實質產品,例如他不會製造一雙鞋或生產機器零件,他們僅生產知識、構想和資訊,為組織發揮貢獻。也因此,原先為勞力工作者發展出來的種種評估和檢驗制度,不再適用於知識型工作,我們已無法僅靠工作時數評估勞工效能。知識工作者本身也無法憑藉加快工作速度,提升自己的工作成效,因為進行愈多件事、從事愈複雜的任務,不一定等於獲得品質愈好的成果。

知識型工作的困境:不確定投入能否有好結果

英特爾(Intel)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將知識型工作者面臨的生產困境,比喻為一個魔術黑箱,指出工作者在進行某項事務時,即是對黑箱輸入心力與時間,但輸入與產出卻不一定成正比。知識工作者的挑戰,變成必須思考如何找出工作中最具槓桿率的方法,才能以最小輸入獲得最大產出。

為找出知識工作者戰勝黑箱的辦法,杜拉克透過觀察高效能管理者,發現他們雖然沒有共同的型態、個性和才能,卻有一些相同的做事方法,而這些做法其實簡單到 7 歲小孩都能理解,像是先做最重要的事、做有效的決策、借助他人之長等。

不過這些方法要做得好,還必須經過不斷練習,才能真正實踐在工作中。杜拉克將之集結為 1960 年代出版的《杜拉克談高效能的 5 個習慣》。無獨有偶,領導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在 1980 年代透過 30 年研究彙整成《與成功有約》,將高效人士的工作方法歸納出 7 種習慣。

經理人月刊-NO194期_建構自己的高效成長樹.jpg
經理人月刊-NO194期

高產出人士都會做的事:提前準備、快速驗證修正

杜拉克與柯維的著作,已出版逾 30 年,現在來看依然適用,只是現代工作的困境,如同《管理的本質》中所提,知識型工作的工作方法,非常個人,必須視職業性質、職務類別、組織型態等境況而定,每個工作者都有獨一無二的技巧組合,且真正有效的工作方法,需不時檢討,根據環境需要而調整。

本期《經理人月刊》從 5 大面向探討提高產出的工作方法,另外也找來 4 位高效工作者分享。有生涯賣出 8000 多輛汽車的銷售女王陳茹芬、協助舉辦超過 5000 場演唱會的音響公司董事長陳穩健、獲得無數金獎的廣告導演盧建彰,以及吸引 40 萬學員的新創教學平台 Hahow(好學校)執行長江前緯。

我們發現這些高效工作者都有著與書中共通的工作法則,像是陳茹芬與陳穩健都有要事先做、事先準備的習慣,盧建彰則是以比客戶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而江前緯以敏捷工作的精神,持續修正自己與團隊的工作方法。希望透過這些方法的統整,帶領你在新的一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高產出工作術。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