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SPAC 成股市風潮!SPAC意思是什麼、和傳統IPO上市有何不同?

2021-04-16 Cecelia Hsu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以前常聽到許多公司要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針對一般人發行股票、募得資金,但據《CNN》報導,IPO 不再是私人公司上市的唯一選擇。華爾街最近掀起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風潮,試圖以更快、成本更低的方式,上市籌資。

13 日,東南亞網路叫車與食物外送龍頭 Grab 宣布要和 Altimeter Growth Corp.藉由SPAC 合併上市,估值約 400 億美元,成為最大規模的 SPAC 上市案。此外, WeWork 在先前 IPO 計畫失敗後,也在 3 月底宣布搭上 SPAC 熱潮,估值為 90 億美元。

SPAC是什麼?跟傳統IPO有何不同?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下稱 SPAC)可視為沒有實際營運的公司,也有人稱為「空白支票公司」。通常是由私募基金或是業界專家成立一家空殼公司,對外說明將併購哪幾類公司,透過 IPO 募資,再拿這筆錢併購目標公司,等於讓被併購的私人公司,立刻取得上市地位和資金。對還沒有上市的企業來說,給 SPAC 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資金需求,還能馬上讓股票開始公開流通。

而傳統的 IPO 案是公司從私人公司變成上市公司,中文翻譯為「首次公開發行」或「首次公開募股」。一般的流程為私人公司與投資銀行合作承銷股票,由後者評估營運狀況及通過上市的可能性,並走訪市場、訂出最適合該公司的 IPO 價格和時間。相關細節確定後,私人公司就能掛牌上市、對外出售新股,藉此獲得資金。這個做法需要私人公司遞交大量財務文件,也需經歷各階段審查,有更嚴格的監管規定,大約耗時一年多才會大勢底定。

因疫情衝擊,SPAC 掀起新的投資浪潮

據《數位時代》報導,2020 年因為新冠狀病毒(COVID 19,俗稱武漢肺炎)衝擊,市場趨於保守,按照傳統 IPO 的難度激增,高門檻加上資金因疫情更加不寬裕的情況下,早已行之有年的 SPAC 進入新創及投資者的目光,掀起新的浪潮。

隨著維珍集團董事長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運動博弈商 DraftKings 相繼藉由 SPAC 成功上市,這種借殼上市的方式愈來愈受歡迎。此外,被稱為電動卡車界 Tesla 的 Nikola、量子運算新創公司 IonQ、台灣電池廠輝能科技,也都傳出想透過 SPA C上市的消息。根據監測網站《SPAC Research》的資料,邁入 2021 年後短短 3 個多月來,SPAC 上市案件數累積達到 307 件,總金額為 995 億美元,無論數目或金額都已經超越 2020 全年。

除了 IPO 和 SPAC,企業也可以「直接上市」

除了 IPO 和 SPAC,企業也可以「直接上市」,在證交所或那斯達克(NASDAQ)等交易所掛牌,不需要找投資銀行合作承銷股票。其中魅力在於少付一點錢給銀行的同時,企業還擁有更多股價的掌控權。不難想像,直接上市適合已經擁有強大追隨者、相對成熟的企業,如 Spotify、Slack、Coinbase 等都具有直接上市成功的經驗。

資料來源 / CNNYahoo Finance

繼續閱讀 時事觀點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