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Twinsterphoto via Shutterstock

Google 不是率先做搜尋引擎的公司,為何最後變主流?從消費心理解析

2022-01-22 英國BVA集團輕推小組副總裁 理察・查塔威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被統稱為「尖牙」(FANG)的全球四大數位公司臉書(Meta)、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和谷歌(Google)在本書撰寫時的總市值已超過 2 兆 3500 億美元。然而,這 4 間公司都不是最早出現在各自領域的先行者,也沒有使用任何獨特的技術。換句話說,它們的成就不僅僅是來自創新的技術。

尖牙中的每一間公司,都在密切關注客戶的心理,然後以不同方式研發出更簡便的流程、系統、產品或服務,因而在商場上取得成功。

然而,數位商品及服務的供應商似乎經常忘記或忽略一點:消費者總是希望做決定的過程(以及他們的生活)可以變得輕鬆。 數位使用者體驗應該要短暫而不是長久,而且使用者付出的心力要盡可能越少越好。不但要讓使用者付出最少體力(例如隔天就送貨到府),還要付出最少腦力。

Google 如何成為主流搜尋引擎?關鍵在於掌握人性

還記得重大新聞頻傳的 1998 年嗎?當年有總統與實習生傳出不倫緋聞、歐洲國家同意緊密地合作並引入單一貨幣,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則以《愛的再告白》再次驚動世人。

而在同年 9 月 28 日,一個名為 Google 的新搜尋引擎問世了。

Google 不是世界上第一個搜尋引擎,甚至不是前五十個問世的搜尋引擎。在 1998 年,還有數十種類似的產品可用,例如雅虎(Yahoo!)、阿爾塔維斯塔(Altavista)、美國線上(AOL)和問問吉夫斯(Ask Jeeves)。然而,兩位史丹佛大學的輟學生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賴利.佩吉(Larry Page)卻打造出一個打破市場的產品,並且很快就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

20 年來,英國 85% 網路搜尋都是使用 Google 進行的。這是一個驚人的成長,而且這個成就幾乎沒有靠行銷幫助。Google 的大部分行銷工作都集中在其他產品上,例如電話和語音助理。

在搜尋市場上,Google 創新的不是技術,而是心理。他們的背景技術和其他搜尋引擎公司基本上是一樣的,提供的資訊與其他供應商也大致相同,但是呈現給使用者的方式卻不同。他們說的是一樣的話,但是表達的方式更好。尼爾.艾歐(Nir Eyal)在他的著作《鉤癮效應》(Hooked)中說道:

「事實證明,Google 的網頁排名演算法是能夠更有效為網路建立索引的方法。Google 藉由與其他網站的連接頻率對網頁進行排名,進而改善了搜尋的相關性。與 Yahoo! 等基於主題目錄的搜尋工具相比,Google 節省了很多時間。Google 在另一方面也擊敗了其他搜尋引擎:很多搜尋引擎會被無關緊要的網站及廣告所污染,但 Google 的首頁從一開始就非常乾淨且簡單,搜尋結果頁面也完全專注於簡化搜尋過程及顯示相關結果。」

「簡單來說, Google 減少了使用者尋找所需內容時所必須花費的時間和認知心力。

撇開「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不談,這個例子說明了以證據為基礎並充分掌握消費者心理,如何讓 Google 成為現今這頭數位世界中的巨獸。由於 Google 理解消費者,所以他們提供的產品和體驗比競爭對手更實用、更令人難忘、在認知上更不費力,也因此更具吸引力。

簡化使用者認知負荷,提升搜尋體驗

雖然 Google 的產品是以行為科學為基礎而發展,但能夠成功的另一部分原因,其實只是運氣好而已。當初 Google 的界面之所以如此純粹,其實只是因為賴利.佩吉不知道怎麼用超文字標示語言(HTML)編碼。這則軼事現在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儘管如此,由於這種介面大受歡迎,所以 Google 首頁在這 20 年來除了更新品牌形象和「Google 塗鴉」(Google doodles)之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變。

Google 在搜尋的體驗上盡可能簡化認知負荷的一個例子,就是在選擇架構上,只提供「Google 搜尋」和「好手氣」(I’m Feeling Lucky)這兩顆按鈕。

你曾經在搜尋東西的時候,按過「好手氣」的按鈕嗎?我也沒按過。我在 Google 的朋友告訴我,這並不稀奇。根據 2007 年的一項分析,使用「好手氣」按鈕進行的搜尋查詢次數佔總次數不到 1%。假如按下「好手氣」的按鈕,使用者的畫面就會跳過搜尋結果的列表,直接進到搜尋結果的第一個網站中。換句話說,在這些不到 1% 的搜尋中,Google 沒辦法顯示任何廣告(因此不會有廣告點擊數)。分析結果顯示,這顆按鈕會使 Google 每年損失高達一億美元的廣告收入。

然而,這顆按鈕一直都還在。既然使用者若按下「好手氣」會減少 Google 賺的錢,而且又幾乎沒有人使用它,為什麼這顆按鈕依然存在?是因為念舊嗎?根據 Google 內部非官方的回應,這個安慰劑一般的選擇之所以一直被保留下來,是因為它隱約象徵 Google 始終會盡可能為使用者提供最佳的搜尋結果。

這種 20 年不變的微妙輕推,不只讓使用者對搜尋結果充滿信心,也會提升他們對於「這個品牌會提供正確結果」的自我效能(信心與信任)。Google 其實是在對世人說:無論您按的是哪一顆按鈕,我們都會提供您要的結果。Google 服務的是使用者,而不是廣告商(至少它們想要釋出這樣的暗示)。

Google 後來的創新(例如自動完成查詢字串、自動修正拼字錯誤等功能)同樣是基於如何進一步改善使用者體驗的認知易用性,例如根據使用者過去的搜尋行為,客製化顯示最適合的搜尋結果(Google 首頁自 1998 年以來的一大改變,就是可以登入個人帳號)。這種個人化的體驗,讓 Google 使用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人類會特別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事物。這些種種做法,會讓我們越來越難戒掉 Google,而這也是為什麼 Google 得以成為 85% 的網路使用者首選的搜尋引擎。

(本文出自《進擊的行為科學》,大寫出版。)

繼續閱讀 策略 Google
相關文章

進擊的行為科學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