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王宥筑製圖

不再搞混碳稅、碳交易!邁向零碳時代必懂的 15 個關鍵字

2022-11-29 整理.撰文 簡鈺璇

減碳、零碳排的目標近在咫尺了。歐盟(EU)預計2026年對進口產品徵收碳排放費用,蘋果(Apple)宣布在2030年達成產品供應鏈 100% 碳中和目標,台灣環保署則在 2021 年將「2050年 淨零排放」寫進《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並納入碳費收取機制,今年可望在立法院開審。

什麼是淨零碳排、碳排放費用、碳費?投資市場的碳權概念股又是什麼?透過 15 個關鍵字,一次搞懂零碳時代必懂的觀念。

目錄:
1. 淨零碳排、碳中和
2. 淨零排放
3. 負碳排
4. 氣候中和
5. 碳定價
6. 碳排放交易
7. 碳稅
8. 碳費
9.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10. 碳權
11. 碳足跡
12. 綠色溢價
13. 碳權概念股
14. 碳權ETF
15. 綠能ETF

減碳目標如何定義?

台灣宣示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和淨零碳排有何差異?下列是各國頒布減碳目標時,常見的 4 個名詞。

1. 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s)、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二氧化碳移除量在特定時間(通常是一年)內取得平衡。一個組織或產品產生碳排,可藉由自我減量及外部抵銷機制,例如碳匯(以森林、草原或農地等土地利用來吸收二氧化碳),達到淨零碳排。

延伸閱讀:9 成企業不及格!減碳「基本功」碳盤查怎麼做?圖解 BCG 兩大建議

2. 淨零排放(net zero)
與淨零碳排的概念類似,但淨零碳排的溫室氣體僅限於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必須包含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 6 種溫室氣體(CH4、N2O、HFCs、PFCs、SF6、NF3),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與移除量在特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年)達成平衡。

3. 負碳排(carbon negative)
二氧化碳的移除量比排放量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 2021 財年,排放 39.4 萬頓二氧化碳,藉由投資南極氣候解決方案商 South Pole 的「碳去除」專案,像是重新造林、再生農業等解方,共抵消 52.8 萬噸碳排放量,達成負碳排。

4. 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人類活動不對氣候系統造成任何影響。若將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到最低限度,將剩餘排放的溫室氣體用植樹、碳埋藏地底等技術抵銷,即達到氣候中和,與淨零排放概念相同。

減碳措施怎麼做?

環保署表示,最快 2023 年訂出每公噸收取的碳費金額,同年立即向企業收取碳費,原本由社會共同承擔企業排碳造成的環境污染成本,改為企業負起責任,提高碳排成本的方法如下:

5. 碳定價(carbon pricing)
為二氧化碳制定一個價格(put a price on carbon )。國際上碳定價主要有 2 種類型:碳排放交易系統、碳稅。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全球有 65 個國家及地區實施碳定價策略,其中 30 個採取碳排交易、35 個以碳稅制為主,等於管控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 21.5%。

6. 碳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ETS)
又稱限額和交易機制,對各業者碳排放量設定限制,允許排放量低的行業將它的額外配額出售給排放量大的業者。優點是實施總量碳排管制,減排的結果能事先確定,執行減碳者可獲得更大的利益,像 2020 年特斯拉(Tesla)透過出售碳交易系統給予的排放額度,淨賺 15.8 億美元(約新台幣 474 億元)。缺點是碳排交易制的執行成本較高,行政機關需建置合法的交易體系、分配碳權,並事前、事後監測業者碳排放情況。

7. 碳稅(carbon tax)
針對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或服務,依排放量課徵環境稅(從末端排放徵收碳稅),類似垃圾袋隨袋徵收,製造愈多垃圾者要花更多錢買垃圾袋。與碳排放交易制的不同在於,減排結果不能預先確定,但碳稅的價格較明確,不會隨著碳交易的價格變動,且行政管理輕鬆,原有的稅收體制納入碳稅即可。缺點是稅率為各界協商結果,稅率訂立過低,難以達到減碳效果。

8. 碳費
依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徵收碳費(從源頭排放收取碳費),類似台灣的隨油徵收空污費方式,民眾加多少油就付多少費用,而不是依加油製造多少廢氣來收費。環保署在修法預告指出,台灣採取碳費制,碳費的收入專款專用於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發展低碳與負排放產業、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台灣尚未訂立碳費收取標準,環保署表示,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碳排放量超過 2.5 萬公噸業者,像是電力、鋼鐵、石化、化材、水泥等產業為主。

9.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歐盟在 2021 年 7 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計畫」(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針對全球進口至歐盟之特定列管產品徵收碳排放費用,列管產品包含鋼鐵、不銹鋼與鋁等金屬製品。

2023 年至 2025 年為試行的過度期,任何輸入歐盟之列管產品皆無須繳納碳排放費用,但歐盟要求在過渡期階段的進口申報者需於每季提交一份涵蓋直接、間接碳排放之列管產品報告予以歐盟參考。

2026 年正式實施,為了確保碳定價一致化,會要求進口申報者購買 CBAM 憑證,並於期限內藉由繳交 CBAM 憑證來抵免上年度所進口之列管產品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簡言之,就是進口產品若高於歐盟規定的碳排量,或負擔的碳排成本不足,企業就要付費。

碳排計算方式有哪些?

10. 碳權
碳交易市場中,買賣雙方(如一個國家或一間企業)被允許的碳排放量,計量單位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

11.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就是從消費端出發,概算產品生產、銷售、丟棄的碳排量。

12. 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
消費者購買環保、低碳產品付出的價差。GatesNotes 舉例,假設航空燃油售價每加侖 2.22 美元(約新台幣 66 元),採用生質燃料價格是 5.35 美元(約新台幣 159 元)。綠色溢價是兩者間的價差,意即 3.13 美元(約新台幣 93 元),代表航空業採用生質燃料,機票漲幅可能超過 140%。

企業估算完綠色溢價,可評估消費者能否接受採用綠色能源或包裝的漲幅。高溢價的情況下,政府得帶頭補貼,或積極投入環保技術的開發,減少綠色溢價,淨零排放才可能實現。

延伸閱讀:解析 600 份永續報告書!關於碳盤查、碳成本,台灣企業做了多少?

綠能投資是什麼?

13. 碳權概念股
企業本身是減碳產業,具有碳權交易優勢,有多餘的碳排配額能賣給其他高碳排的產業,像是太陽能、風力發電、電動車、儲能設備等產業都是碳權概念股的範圍。

14. 碳權 ETF
追蹤碳權相關指數的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例如,美國金瑞基金(KraneShares)推出追蹤 IHS Markit’s 全球碳指數,以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美國加州排放交易機制、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 (RGGI)的期貨交易量和成交價作為編製依據。當市場對這 3 個區域的碳權預期價格愈高,這支 ETF 就會上漲。

15. 綠能 ETF
追蹤綠能、ESG 指數表現的共同基金,投資組合完全比照指數的成分股組成。舉例來說,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追蹤 MSCI 台灣 ESG 指數, 元大台灣 ESG 永續 ETF(00850)追蹤台灣永續指數。富蘭克林華美投信推出潔淨能源 ETF(00899),根據標普(S&P)潔淨能源精選指數表現,成分股為全球最頂尖的 30 家潔淨能源公司,包括太陽能、風力、水力、燃料電池 (氫能源為主)、生質能等製造或技術與設備提供者。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資料來源:
環保署蘋果世界銀行科技大觀園綠色和平綠學院(1)綠學院(2)GatesNotesCSRonemyclimate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工商時報聯合報

繼續閱讀 ESG 圖解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