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xFrame

麥肯錫:80% 主管想改變開會方式!Netflix、微軟的高效會議術,如何拯救寶貴工時?

2022-03-21 編譯‧整理 Y Che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無止盡的會議,就像是紮了根的植物,在行事曆上蔓延,是不少升上主管的工作者,第一個面臨的改變。如同《哈佛商業評論》的調查,65% 高階主管認為會議是他們無法完成工作的原因,更有超過 7 成受訪者,指出會議效率極度低下。開太多會,是許多管理者的心頭大患。

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同樣發現,80% 高階經理人都想調整會議結構與方式。而提高會議效率的有效方式,首先是區分出「會議目的」,再分別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星期一早上不適合開會?與會者出席率低、專注力差,跟會議時間大有關係

會議目的 1:制定決策

麥肯錫指出,許多時候團隊會陷入「議而不決」的困境,主要原因是決策權不夠清晰,導致耗費過多時間討論、發表想法,最後整場會議焦點發散,卻沒辦法從中取得共識或制定下一步行動。

事實上,並非每一位參與夥伴,都適合獲得決定權,一場有效的決策會議,麥肯錫建議採用 「DARE」模型 ,分配不同角色:決策者(Deciders)、建議者(Advisers,整理資訊、形塑提案,擁有發言權)、推薦者(Recommenders,針對擁有的提案闡述利弊,驅動前兩者挑選特定方案)和執行者(Executers,不會提供意見,但可提出落地時的預想問題)。當明確定義誰握有拍板定案的權力,其他人則分屬哪些定位時,就能加速整體流程。

會議目的 2:解決方案發想

另一種常見的會議目標,是與團隊共同思考新點子,或尋覓能改善現狀、強化競爭力的方式。這類型會議想成功,得破除組織內微管理或官僚主義等領導階層的惡習,否則從員工角度來看,即使取得共識,他們仍然不被相信、執行上綁手綁腳。

所以主管能否授權,正是提高創意發想會議效率的關鍵。以知名電器製造商海爾(Haier)為例,他們重整組織為上千個「自主經營事業體」,每間單位都只有 10~15 人不等,並授權這些團隊面對客戶之後,能因應其需求直接給予解決方案。

主管此時的職責,不再只是緊密追蹤每個人的進度、處理各種執行面難題,角色更像教練:給予指導、規範,不是告訴部屬要做什麼。 這麼做的好處,是主管可站在更高角度,看到未來要走的方向,團隊也會更敢於跳脫框架,快速找出和落實面對市場的答案。

會議目的 3:資訊交流

最後一種會議目的,是共享團隊之間或跨部門的訊息。此類會議最常讓人感到疲乏,原因是大多為「單項接收」,或僅止於交換資訊而已,不一定能產出決策或解決方案。

許多企業便意識到,不必再花費時間於這種目的的交流,Netflix 近期嚴格控管了開會時間,縮短到 30 分鐘以內,且禁止單方面布達、傳遞資訊,就算是需要交流,應事先提供素材,現場便不用再報告,直接進入問答環節。

延伸閱讀:Google、Dropbox 和 Slack 都在做!「無會議時間」是什麼?

軟體公司 Zapier 也實施類似方案,根據《CNBC》報導,他們過去經常採取「站立會議」,團隊成員互相報告做了什麼、完成哪些事項,但後來決定取消,直接靠通訊軟體裡的聊天機器人,以文字方式同步進度,更加簡化資訊共享的流程。假設需要他人協助、在通訊軟體上還無法解決時,才「值得」他們花時間舉行會議。

面對資訊交流冗長、無效率的痛點,更直接的作法是讓團隊了解,會議時間為非常珍貴的資源。包括 Spotify、日本微軟等企業,都祭出「無會議日」,提供員工能專注的時刻,並提醒每一個人:其實採用非會議的形式溝通,也能達成交流目的。

資料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McKinsey & CompanyCNBC

繼續閱讀 會議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