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2022-11-02
整理.撰文 簡鈺璇
整理.撰文 簡鈺璇

Yosep Surahman on Unsplash
ESG 遭批成效難衡量、偏離營利目的,還要做嗎?麥肯錫:仍有非做不可的 3 個原因
2022-11-02
整理.撰文
簡鈺璇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ESG 是近年最熱門的關鍵字,根據 G&A 研究機構的永續報告,2021 年超過 90% 標普 500 指數(S&P 500 index)企業發布 ESG 報告書;全球永續相關的投資也從 2018 年的 50 億美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700 億美元。
雖然多數企業將 ESG 視為與地球、社會共好的方式,但質疑 ESG 的聲浪也不少⋯⋯
免費加入會員,一鍵解鎖會員專屬文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本會員專刊一次載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今年 5 月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大罵 ESG 是騙局,因為標普 500 ESG 指數(The S&P 500 ESG Index)將特斯拉踢出成分股之外。
延伸閱讀:馬斯克怒批「ESG 是騙局」!為何標普 ESG 指數判特斯拉出局?
在俄烏戰爭爆發以前,許多 ESG 基金排除國防工業,認為它們生產核武、地雷等屬於「道德瑕疵」的產業。但戰爭爆發後,歐陸安全議題獲得重視,ESG 基金陷入兩難,因為減少投資代表著國防公司難有足夠資金生產武器。
《金融時報》指出,北歐最大銀行 SEB(瑞典北歐斯安銀行)從 2022 年 4 月起重新允許 6 支基金投資國防工業。此外,2021 年底歐洲聯盟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強調任何新的投資指導方針,都不該阻礙歐盟關鍵國防工業的資金來源。這代表 ESG 指導的投資原則受到挑戰。
ESG 遭到的質疑的 4 個理由
上述事件挑戰了 ESG 的權威性,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則將大眾對 ESG 質疑分成 4 大類,一是 ESG「只是維繫品牌的工具,不該是公司的主業」。 該觀點符合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觀點,他認為企業的本質是「遵守社會基本規範,同時盡可能賺錢」。從這個角度來看,ESG 只是對企業聲譽有益的事,是附加價值而不是必要的事。
第二個質疑是「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太困難」。 過去企業營運的目標很明確:為公司和股東實現最大利益,簡單來說,企業就是賺錢就好了,但實現 ESG 需要在各方關係人的利益取捨:對客戶來說最佳利益是降低產品價格;可是對員工來說是增加福利;而對環境保護來說,徵收碳稅是必要手段。先著重哪個面向會是最佳選擇,並沒有標準答案。
第三個疑問是「ESG 成效難以衡量」, 6 家最優秀的 ESG 評分機構 Sustainalytics、KLD、Refinitiv(Asset4)、Moody’s ESG(Vigeo-Eiris)、MSCI、S&P Global(Robeco SAM),他們的 ESG 相關性平均僅有 54%。此外,全球報告倡議組織 (GRI)和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 等組織是用不同的方式衡量相同項目的表現。
第四個挑戰是「ESG 評分與財務業績之間未必有相關性」,由於 ESG 的評分未標準化,所以難以評斷說一家公司的財務績效良好,能歸功於 ESG 的實踐。再加上並非所有公司都完善揭露 ESG 資料,未揭露資料者不代表他們沒有 ESG 相關作為。
面對質疑,企業還是要做 ESG 的 3 原因
但麥肯錫認為,上述的批評忽略「企業存在是需要社會許可」的前提。沒有企業可以獨立於社會,能在沒有消費者、股東、政府、員工等利害關係人支持下好好營運。
波音公司(Boeing)就是典型的例子,過去 20 年波音開始將飛機開發成本降低,罔顧 737 MAX 的飛安問題,導致 2 起嚴重空難,2019 年多國下令 737 MAX 停飛。這讓波音的聲譽掃地,出貨量被競爭對手空中巴士超越。
原因 1:沒有企業能從地球暖化的壓力中抽身
麥肯錫指出,ESG 在企業未來仍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是外部成本逐年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關乎地球的永續、人類存亡,政府單位也採取管制措施,像台灣環保署最快 2024 年開徵碳費、歐盟則在 2026 年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另外,有超過 5000 家企業做出 2050 淨零碳排的承諾。這代表單一企業已經無法自行選擇要不要做,當全球都感受到減碳的壓力,不做的企業等於違背社會趨勢,終將被淘汰。
延伸閱讀:ESG 是什麼?投資關鍵字 CSR、ESG、SDGs 一次讀懂
原因 2:將 ESG 結合商業目標,仍有機會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
針對「滿足各方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太困難」的質疑,麥肯錫則認為,仍有企業在 ESG 上表現卓越,建議領導者可以先思考:「如果這家公司消失了,世界會失去什麼?」從中找到企業存在的目的,例如:戶外用品公司 Patagonia 的目標是「拯救我們的家園」(We’re in business to save our home planet.),它把這個目標融合在商業模式中,將折損的二手衣修補再銷售,減少資源浪費。
原因 3:ESG 衡量指標將持續改進,愈來愈具參考價值
最後,麥肯錫提到,ESG 衡量指標會隨著時間進一步改進,雖然 ESG 評比、揭露框架存在不一致問題,但過去財務會計準則(GAAP 和 IFRS)也是由第三方機構慢慢地推動,才形成今日大眾公認的格式和原則。目前 GAAP(一般公認會計準則)和 IFRS(國際會計準則)的財務揭露原則仍有差異,可是差異並非不好,而是給予利害關係人不同的參照標準。
此外,MSCI、Refinitiv、S&P Global 和 Sustainalytics 等第三方機構,都提供了標準化的 ESG 績效衡量標準。未來趨勢是大眾對 ESG 的監管會愈來愈嚴格,企業揭露的 ESG 內容只會愈來愈細。
儘管 ESG 三個字衍伸出不少的質疑,但回到 ESG 三個字出現的起點 ——2005 年聯合國《Who Cares Wins》報告建議,企業應將環境(E)、社會責任(S)與公司治理(G)納入經營的評量基準,對社會及金融市場的投資組合產生正面影響。
無論是 CSR 或 ESG,企業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的本質應該是不變的,將外部成本(節能減碳、勞工安全等議題)內部化,已是企業適應未來、永續經營的核心戰略。
資料來源:McKinsey & Company, Financial Times
繼續閱讀
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