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財訊

電動車價格戰掀連鎖效應!為何特斯拉、比亞迪銷售威風,股價卻很疲軟?

2023-05-19 財訊雙週刊 郭庭昱

根據《財訊》報導,去年馬斯克發動價格戰,引發連鎖效應,車廠殺價血流成河。剛剛公布的第 1 季季報,忠實記錄慘烈淘汰賽的洗牌效應。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2022 年開啟價格戰,刺激同業跟進、電動車銷量大成長。據 EV-Volumes、LMC Automotive 等機構統計,去年純電池(B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共賣出 1052 萬輛,占整體車市 10%,「超過千萬輛、市占超 10%」絕對是電動車重要的里程碑。2022 年電動車年成長率高達 55%,與全球車市的年衰退 0.6% 形成強烈對比。

延伸閱讀:特斯拉連 6 度降價、通用踢走蘋果!電動車 2.6 兆「真金」藏在哪?下一個趨勢是?

特斯拉頻降價,吃軟不吃硬

特斯拉的降價策略,除了鞏固在電動車的制霸地位,掀起產業淘汰賽,拿不出成績的新進車廠被踢出戰場。例如鴻海投資 1.7 億美元(約 50 億元台幣)、持股 19.3% 的美國 Lordstown(LMC),生產進度不順,在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股價又低於一美元,若未獲注資,LMC 和鴻海的合作關係可能生變。

《財訊》報導指出,觀察各企業的股價變化,更是融合了市場的殺戮、執行長的風格、股東的決策,領先呈現多元風貌。馬斯克在 2022 年 3 月進入推特董事會,4 月 14 日宣布想以「裡裡外外的家當」440 億美元收購,市場也猛然意識到,這位「鋼鐵人」執行長,除了電動車、太空事業,還要跨入社群媒體。馬斯克真能面面兼顧?影響特斯拉股價的頭號因素,不是電動車銷量,而是推特。

延伸閱讀:身價大縮水、工時暴增⋯⋯馬斯克為了買下推特,付出哪些代價?

沒想到,九月推特收購案接近尾聲時,馬斯克再拋出特斯拉降價,至今在美國降價六次,平均降價幅度超過 10%。今年 4 月的第 1 季季報顯示,營收 233 億美元,年增 24%;營業利益率降至 11.4%,為兩年來的低點;營業利益 27 億美元,年減 26%,顯現殺價競爭的衝擊。但汽車產量和交車量分別增加 44 及 36%。

根據《財訊》報導,在財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特斯拉有獨特的實力以「零利潤」的價格賣車,然後靠著自動駕駛軟體來賺取龐大利潤,簡單講就是「吃軟不吃硬」,目前其他車廠還無法獨立出售自駕軟體,以此作為競爭武器。

不過,在燃油車打滾多年的車廠,也不是吃素的。電動車的全球銷量排名,2022 年龍頭是中國的比亞迪,賣出 185.8 萬輛,年成長 211%。2023 年第 1 季營業額達人民幣 1202 億元,年增 80%;淨利 41 億元人民幣,年增 411%。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從電子零件創業起家,在電子業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纏鬥十餘年,跨足汽車業更是大放異采。

然而《財訊》也發現,特斯拉或比亞迪,銷售很威風,股價卻都很疲軟,原因也很類似:大股東賣壓沉重。馬斯克為了籌錢買推特,不惜食言賣股票,若以他執行選擇權的價格,賣股的獲利上百倍。香港上市的比亞迪則面對大股東波克夏連續十次的賣壓,占香港上市 1 成左右的籌碼釋出;而波克夏 2008 年投資至今,15 年獲利高達 30 倍以上。

財訊
統計至 2023 / 05 / 04 收盤,資料來源:Google財經
財訊
財訊
資料來源:EV-Volumes,車輛研究測驗中心整理
財訊

中國大洗牌,福斯痛失龍頭

電動車掀起的產業革命,低價產品早已經與油車同價,甚至因工法更進步、零件量更少,售價壓得更低。印度塔塔汽車推出一輛約 30 萬元台幣、充電一次可行駛 250 公里的車款;上汽通用五菱汽車的宏光 Mini 去年大賣 42.4 萬輛,是全球熱銷第 3 名的電動車款,單價只要 12 萬元到 17 萬元台幣之間。這類新興市場本地車廠創造的品牌,正以超低價格擄獲中產階級的芳心。

《財訊》報導指出,在過去燃油車當道的時代,中國的汽車市場是由德國、日本車廠主導;電動車興起後,歐美日的傳統車廠在低價車很難競爭。德國福斯集團在中國的大眾汽車,過去 20 年一直是銷量龍頭,2022 年卻因為供應鏈產能受限,獲利年衰退 14%;今年第 1 季更慘淡,銷售量年減 15%,營業利益年衰退幅度擴大到 25%。就在 3 月分,福斯就被比亞迪超車,痛失中國銷量龍頭寶座。

上任不到一年的福斯執行長 Oliver Blume,已造訪中國幾次,他說會加強駕駛輔助、訊息、娛樂功能,以滿足中國消費者。雖然中國失利,但福斯全球第 1 季表現亮眼,營收年增 22%、營業利益年增 35%(扣除一次性項目後),電動車交車量較去年同期大增 42%,美、歐市場表現強勁,彌補了中國的疲軟。

《財訊》分析,日本車廠在中國也很辛苦,2022 年三菱汽車在中國出現約 2 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去年底剛上市的新款燃油越野車「歐藍德」,幾乎賣不出去,三菱不得不宣布長沙工廠暫停生產,日媒《東洋經濟》採訪到一位幹部,他認為「停產意味著退出中國的第一步」。而 2023 年第 1 季,三菱汽車在中國賣出不到四千輛汽車,較去年同期下降 58%,三菱是否收掉中國廠值得觀察。

汽車業面臨電動車進擊、中國市場洗牌兩大變化,全球龍頭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今年初宣布 4 月 1 日起交棒給 Lexus 品牌長佐藤恆治,他承認「推動豐田轉型最好的方法,就是支持新社長」,豐田過去一直抗拒電動車,如今換人領導,必將推出新作法。

寶馬緊抓高檔客,股價走強

《財訊》報導指出,傳統車廠轉向電動車,通常要忍受前期龐大的虧損,例如福特,其電動車部門在 2021 年虧損 9 億美元、2022 年虧 21 億美元,今年的財測估計要虧損 30 億美元,原因是斥資重金研發新車型和建廠。即使虧損一年比一年擴大,福特也沒預測電動車何時能轉虧為盈。

不過,老牌車廠也不全然處於挨打,豪華車廠寶馬(BMW)第 1 季營收年增 18% 至 368 億歐元,稅息前獲利(EBIT)大增 58% 至 53.8 億歐元,公司表示業績亮麗來自高階車款與電動車銷售強勁。寶馬第 1 季的稅前獲利率由去年同期的 8.9% 升至 12.1%,顯示高端需求完全不受通貨膨脹或者經濟疲軟的影響,而寶馬的股價一年以來更是大漲 33%,狠甩特斯拉和比亞迪。

說到高級汽車,就一定要提到法拉利,每輛動輒千萬元台幣的法拉利,是汽車中的奢華精品,一年來股價漲幅高達 46%,又比寶馬更強勢。可見中低價車款陷入殺價苦戰之際,高價車並不受影響。「貧富差距擴大」不僅僅是社會現象,表現在產業競爭,定位在有錢人客群的產品,不受景氣影響,在汽車業又再度得到印證。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 685 期,經授權轉載自《財訊》

延伸閱讀:
碳權概念夢很大 別當最後一隻老鼠!
新光金大戰》痛批大股東干政、不思改革

繼續閱讀 製造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