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生產與供應鏈
feature picture
鉅亨網 AFP

一停工,恐癱瘓全球經濟發展!台積電位於產業末端,為何仍難以撼動其地位?

2024-04-24 整理・撰文 李岱君

當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 2017 年上任時,主張中國的貿易手段不公平,不僅造成長期貿易逆差,亦涉嫌竊取智慧財產權,指控中國是經濟侵略與剝削者。旋即課徵高關稅與限制出口,建造貿易壁壘以削弱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直接點名中國科技公司華為(HUAWEI)禁止購買美國的晶片(由半導體原料製成)與半導體零組件,意在箝制其 5G 技術發展,因為通訊技術攸關軍事機密,擔心華為與中國軍方掛鉤,因此上升成國安議題。而拜登(Joe Biden)接任後仍延續中美貿易戰基礎,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Chip 4」美日韓台四國晶片聯盟,祭出一系列晶片禁令,連輝達(NVIDIA)都為此客製專門售給中國的晶片,以符合管制範圍。

延伸閱讀:台積電熊本廠憑什麼只花 2 年完工?除了 7000 名工人全天輪班,還有 2 大功臣

尤其在 COVID-19 疫情後,因短期需求波動與工廠停工,導致原物料缺貨、國際海運塞港、排不到貨櫃等,綜合貿易戰因素,引發全球晶片危機。這時,眾人才意會到,沒了晶片,終端商品就無法出貨,且面臨供貨風險。但半導體作為全球性產業,其設計研發、生產、封裝已在各國之間交織成一張網,又半導體素來視為台灣核心產業,在產業鏈亦扮演要角,就更難以忽視地緣政治的動向。

考量政治角力、供應鏈避險,比壓低營運成本更重要

地緣政治博弈下,全球供應鏈不再單純只是經濟問題。過往跨國企業隨著全球化浪潮,以成本效益、客戶關係為營運首要考量,如早期中國推行經濟開放,以優惠政策和低廉勞力吸引台商到當地設廠。如今則不然,環境迫使企業必須加入政治觀點看國際經濟局勢,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說「全球化已死」。

在當今處境下,鞏固供應鏈安全與降低風險,比壓低營運成本更重要。企業傾向轉為「短鏈」避險,讓生產基地貼近消費市場,增加可控性,這樣的情況會讓產業布局逐漸「區域化」。

業者不再以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為專業化生產的唯一考量條件。

而半導體深受地緣政治波及的因素有幾個:首先,半導體作為科技發展的核心,當前趨勢AI、雲端運算、自駕車⋯⋯等產業都需仰賴晶片,一旦面臨技術封鎖、貿易制裁措施,都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其次是科技與國力掛上等號,主要經濟體如美國、中國、日本爭相占據制高點,在技術競爭上優先保護國內發展,相互傾軋;再來是企業身處不確定性,會為了規避風險而轉移生產線,調整全球產能布局。另一方面,各國為吸引半導體企業入境,而大舉補貼,形成新的競爭態勢。

台積電掌控全球運算力,在代工端,最能俯瞰市場動向

台灣非但避不開地緣政治的議題,隨著美中齟齬、台海局勢升溫,更因為有著世界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一再現身於國際政治舞台前。《晶片戰爭》指出「台積電生產全球 11% 記憶體晶片,製造全球 37% 邏輯晶片。萬一台灣晶片廠因衝擊停工,接下來的那一年運算力產出會縮減 37%,損失上兆美元。」致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不斷浮上檯面,俄烏戰爭已延續 2 年之久,各界也在觀察中國是否會伺機而動。覆巢之下無完卵,一旦中國犯台,也威脅著晶圓廠的安危,沒有台積電的生產,全球的數位發展與經濟都會被癱瘓。

究竟為何台積電能擁有如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如今市面上超過 9 成以上最先進的晶片處理器都由台積電製造,輝達創辦人黃仁勳也直說「我們現在都要靠這間公司吃飯。」這得回歸到半導體的產業特性,台積電代工廠的商業模式,透過水平分工,讓晶片廠降低一手包辦的生產風險,在每個環節的開發過程也能更為專業,例如英國矽智財公司安謀控股(ARM)授權處理器架構給開發者、晶片商輝達負責設計晶片、再發包給製造代工廠、封裝測試廠等等,形成環環相扣的緊密供應鏈。

現在全球半導體代工的市場中,台積電市占約為 60%,更獨有高階晶片製造技術與高產能,如3奈米的晶片目前僅有台積電能夠量產,2 奈米的晶片也預計 2025 年開始量產,遠甩同業三星(Samsung)。其合作的企業多為無廠半導體公司,如輝達、超微(AMD),據悉委託製造的企業已逾 500 家,《半導體地緣政治學》分析,正是因爲這些全球半導體業者建立的合作關係,讓台積電縱使處於產業環節末端的代工位置,卻是最能夠洞悉客戶需求、俯瞰市場動向的晶片巨頭。

高度的晶圓製程分工,使美國已然擁有前沿的設計技術,也因為缺乏後端的應用製程,而始終無法獨霸產業鏈,因此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同時以科技管制去抑制中國的研發量能。例如,在川普政府時期便開始圍堵華為,透過原料跟技術的限制,想要讓華為逐步失去資源,最好能夠直接「斷鏈」。

地緣博奕重畫半導體版圖,如何敏銳避險、連結與競合?

然而即便禁止美國企業販售零組件,仍無法斬斷華為的命脈。由於高階晶片都由台積電供應,而華為旗下還有一間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其開發的晶片都委託台積電生產。美國再度擴大禁令,使得台積電進入限制範圍中。同時為了確保美國科技發展,也協同歐洲艦隊協防台灣海峽。

在全球政局高度敏感之際,半導體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想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著實不易,對此,台積電也有敏銳的地緣政治避險策略。《半導體地緣政治學》指出,在美國對華為實施禁令前,台積電的營業額 5 成來自美國、2 成來自中國,失去任何一個市場絕非台積電所樂見。即便應美國要求到亞利桑那州(Arizona)設廠,但預計會先在 2025 上半年,移轉 4 奈米的量產技術,至於先進的 3 奈米、2 奈米則會留在台灣;面對中國,在對岸的生產據點主要生產 28 奈米,為上一代晶圓,如此一來既不會踩到美國底線,亦可以持續投資中國市場。

此外,近來台積電在日本熊本設廠一事備受關注,據《矽島的危與機》分析,1988 年日本在記憶體市場有 9 成的市占,如今30年過去只剩下一成,雖然大不如前,但仍有良好的產業體質,現在正欠缺頂尖製程。日本因為政治敵對,不便與韓、中合作,又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美國呈現不對等關係。此時在地緣考量上,台灣是互補首選,擁有工業基礎的日本能夠提供影像處理技術、感測器,結合台積電的製程專業,有望開啟車用半導體的新市場。

延伸閱讀:張忠謀的帶人心法!從《孫子兵法》來解讀台積電的主管培訓制

歐洲在半導體的發展上就略顯遲緩,雖然區域內仍有像是專做半導體光刻技術的艾司摩爾(ASML)、授權 IP 框架的安謀、低功耗無線晶片公司 Nordic 半導體⋯⋯等,卻因為投資不足,市占率日益下滑。在先前疫情缺晶片時,歐洲的汽車行業受到大幅度衝擊,也讓他們也開始加注半導體發展,於 2022 年推行《歐洲晶片法》(European Chips Act),鼓勵企業到歐洲設立半導體廠,預計在 2030 年前預計投入 430 億歐元,目標是 2030 年將歐盟占全球晶片的生產比例從 9% 提高到 20%,擺脫對亞洲和美國的高度依賴。對此,台積電正被歐洲積極遊說設廠中。

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半導體產業任何動向都攸關國際事件,台灣素來以科技業人才見長,不可能與外國毫無連結而置身事外。在美中角力、政治局勢下的動向,誠如《晶片戰爭》所述:「這次的對峙已不是為了一個貧窮的島嶼,這次的戰場將是那顆在數位世界裡怦怦跳動的心臟。」

089一圖讀懂半導體的地緣政治關係
經理人
091地緣政治風險下,各國紛紛追求半導體自主
經理人
繼續閱讀 製造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