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撰文 李岱君

生成式 AI 不是技術題,而是管理題!中階主管該怎麼看待?


近 2 年最熱門的科技議題非 AI 莫屬,2022 年末隨著 ChatGPT 的問世,掀起了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熱潮,政府和產學各界都前仆後繼投入,從技術、產品、服務面向盡可能挖掘商機。
而這個科技議題,已演變為管理議題,大家對 AI 的疑問已經從「是什麼」晉升到「如何應用在企業、導入工作場景」。《2023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發現,雖然5成以上的企業已經開始接觸生成式AI,但僅有 16% 的企業將生成式 AI 導入到公司營運流程,原因是缺乏技術人才、公司資料尚未進行整合、導入 AI 成本太高等。
效益產生平均要花14個月!導入後先別急著算投報
台灣微軟大型企業商務事業群總經理李倩表示,企業領導者最大的困擾,是擔心對 AI 投入資金後,無法立即看到投資報酬率(ROI)。然而,根據全球市場調研機構 IDC 的調查,企業從導入 AI 系統到真正產生效益,平均需要 14 個月。
這時,就格外考驗企業願意嘗試的心態。如果要讓團隊融入 AI,領導者與主管的態度很重要,需要由上到下制定訓練計畫、舉辦黑客松,帶著員工一步步了解怎麼運用 AI 工具等。李倩提醒:「不要急著去算ROI,反而會抹滅掉一個高度成長的機會。」
不光是高階領導者,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2024 年 3 月的報告《AI的人性面》(暫譯,原文為The human side of generative AI)指出, 中階主管在這波科技革命同等重要,他們作為承上啟下的樞紐,更需要引領下屬適應新的工作節奏。
據統計,中階主管的工作時間有一半以上都花在個人業務和行政上,僅有 25% 的時間花在管理。當員工都積極使用 AI 工具,主管也不能有認知上的落差,應該更積極使用 AI 處理行政業務,多花時間制定戰略、輔導下屬與協調工作量,甚至把 AI 當作團隊成員之一,讓科技更融入組織。
如何減緩 AI 焦慮?理解它,才能擁抱它
麥肯錫顧問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譚宏強調,企業還沒辦法規模化運用 AI 的原因有 2 個。首先是隱私問題,生成式A I 雖然能摘要報告、寫信、翻譯等,但也因為模型需要透過大量數據進行訓練,這些數據可能包含個人隱私、商業機密,所以模型可能會在生成內容時,意外洩漏機密資訊。
第二則是,即便生成式 AI 可以完成部分工作,但它無法跟日常工作流程緊密連結。例如,在金融業要做一筆放款,需要有產業趨勢、公司業務等多項數據參考,假使利用A I 工具整理出報告與洞察,還是需要人工將生成結果另外彙整。這 2 大因素容易讓企業卻步,甚至會因為擔心無法克服資料隱私、技術等問題,就乾脆先觀望一陣再決定是否投入。
然而,AI 應用其實有不同類別、不同類別的使用場景也不同,如果領導者只著重於技術面,認為 AI 是一個遙遠的技術,更會覺得導入 AI 是道阻且長的事。唯有真正去了解 AI,才能夠減緩「AI 焦慮」。
企業經理人應該從經營策略跟管理風險等層次思考,先評估組織對於 AI 的理解與深入程度,接著再估算應該投入多少成本、選擇什麼樣的方案;當系統導入到內部時,該如何讓團隊成員擁抱 AI;最終也要考量資訊安全跟法律疑慮。明白自己在這波技術革新的座標,才能真正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