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認清吧!工作與生活之間沒有平衡,只有取捨

2014-03-08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在個人生活與工作之間兩頭燒了好多年,對於工作與生活之間是否有平衡點這件事,我只有一句話好說:絕對不可能!」

卡布里拉是一家軟體公司的區經理,她說:「我承認,我並不完美,也無法面面俱到,最起碼在同一個時間點裡沒辦法全面達到。有時候我是個適任的銷售人員,但成了個糟糕的媽媽;有時候是個好老婆,卻是個爛主管。」她繼續往下表示,在工作與生活兩者之間的協調只有無止息的抉擇和取捨,但這種表面的穩定狀態並不叫「平衡」

我完全贊同她的觀點。就像我的一個執行長客戶德魯所說的:「假如你一直往盤子裡放新的東西,盤子裡原本的東西就會被排擠出去。」他感慨的一件事是,有個週末他太太叫他去雜貨店買東西。她開了張清單給他,上面要他「買一盒丹尼最喜歡的早餐麥片」。

他站在貨架前,盯著架上一排排五顏六色的盒子,他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四歲兒子最愛的牌子到底是什麼。他開始拚命回想,他最後一次待在家看到兒子吃早餐是什麼時候?接下來衍生出一個更大的問題:這是他想要的生活嗎?

認清自己的主要用意是,為了確保你創造出的職業生涯可以讓你工作以外的生活有意義。
就像你會去檢查汽車油箱一樣,你要定期去看一下你的取捨會如何影響你。有些人格特質的確不會變,但有些會隨著時間逐漸發展出來。人生路上往往會有些事情半途殺出,而且曾經驅策我們前進的目標、影響我們行為的價值,或者我們對風險的忍受度等等都會改變。

定期檢視你的選擇,確保現在的取捨依然適合你

我們年輕時會做的事情,或許到了中年就不適合做了。一切都會變化。我們會結婚,也可能離婚。孩子誕生了,工作對我們的重要性大於我們實際要做什麼工作。或者職場文化改變了,公司可能被賣掉,可能有新老闆入主、遇到企業或整體經濟衰退。又或者老是做同樣的事就是讓你感到厭煩,想求改變。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定期審視自己的價值與目標,才能知道你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取捨是否仍適合你。

我有個戲劇學校的朋友來自英國,他是一個很棒的演員兼導演。他曾經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不得不作了調整,他的例子非常適合放在這裡。他在這個行業耕耘了 二十多年,收入只能勉強糊口,他不得不承認,自己除了不可能成為日進斗金的巨星外,也看不出繼續這樣下去,他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供養自己與太太,更別說要養他們計畫要生的小孩了。

一直到那時他才了解到,這麼多年來,他的最大長才,也就是演員的天分已經成了最大的絆腳石,讓他無法過他想要的生活。因此在想得到一個穩定薪水的渴望下,他放出風聲說他想要尋找一個新的工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到他的演員想像力,以及擅長與人交往的能力。沒多久,他得到一家顧問公司的臨時約聘,請他去負責教授簡報技巧。他不只樂於運用他的演員及導演長才,最後這家公司正式聘雇他,他在這裡工作五年。而且去年夏天,他還請了六週的休假 到瑞典執導一齣莎翁名劇〈第十二夜〉。最後他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各方面說來都很值回票價的職涯。

工作與生活不平衡,除了辭職你還有別的選項

所以不管你的工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是你對工作不滿,請針對工作對你的生活造成的影響作一份「取捨評估」。不過請注意你想要的生活與你現在的生活之間的差距,如果中間差異性太大,請重新調整兩者的落差,讓生涯更有意義。

首先最重要的是,評估公司的規定(時間的彈性和能否兼職等等),想想看你在哪方面可以放寬,像是提出公司之前沒有過的工作分配方式。換句話說,不要因為之前公司裡沒有人這樣做,就排除任何可能性。

舉例來說,洛倫是一家製藥公司的資深經理,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經歷過一場令她心力交瘁的痛苦婚變。她跟我說:「我再也受不了了,我要立刻衝去把工作辭了!」

「哇!」我跟她說:「坐下來,在我們沒理好頭緒前,什麼事都別做。」因為她對孩子負監護權,她必須留在家裡照顧孩子,的確不能再花太多時間出差了。洛倫渴望每星期至少能有一天可以陪孩子上學,接他們下校車回家。她已經構思了好幾個月,想要請老闆同意讓她每星期五在家上班。但她很怕提出這個想法,尤其她帶領的二十人團隊中,許多人也有小孩,她怕會引起他們反彈。

「妳沒問,怎麼可能有機會這麼做呢?最糟的狀況會是怎樣呢?」我問她。我和她一起做了很多種狀況的沙盤推演,包括她老闆可能的各種反應。第二天她就去找他,她說那種感覺就像即將赴刑場。

很顯然地,她完全多慮了。她的老闆出乎意料地諒解她。「我不知道妳發生了這些事,妳怎麼不早說?妳當然可以每個星期五在家上班。妳只要想想用什麼方式和妳的組員聯絡,讓工作運作順暢就可以了。其實,這一陣子妳想要每個星期在家上班兩天,也沒關係啊。」

有時候我們會自亂陣腳,把自己困在死胡同裡,因而看不到事情的可能性。當洛倫最後冷靜下來後,她才了解到,就算人生或工作已經到最壞的地步了,還是會有轉圜的餘地。

因此,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清楚你願意去做什麼妥協。例如:情願換個新工作,還是留在目前這個你不是那麼滿意的公司裡,降職為自己換來更大的彈性空間?你是不是肯屈就一份薪水較少的工作,但那份工作比較符合你需求?一旦決定好最適合的方式,就用心規畫,讓它實際成真。有些人已經在公司中游刃有餘並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你可以去請教這些人,然後就動手進行。

底線是什麼?當你想要的可能真的得不到,就請放棄吧,你絕對是得不到的。

(本文節錄自《軟技巧,還是硬道理》第一章)

延伸閱讀 / 美好生活三條件:活在自己選擇的人生、把握當下、珍惜友伴

圖片來源 / Geoffrey Coelho via Flickr, CC Licensed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軟技巧, 還是硬道理?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