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別只聽「好聽話」!學習接納負面意見回饋,打造更好的自己

2014-10-03 整理‧撰文 張玉琦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職場上,部屬最不喜歡和主管進行的談話,非績效評估莫屬。

首先,人都不喜歡被打分數;其次,就算主管仔細聆聽、斟酌,給出了中肯的評估,部屬還是覺得不公允。比如說,在5等第中,主管給了你4分,你不甚滿意,因為覺得自己被扣了1分;主管先讚美你後給你建議,你還是認為他的意思是你工作做得不夠好。

不論是打分數或面談,都是一種回饋(feedback)。而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地給出、收到回饋,像是同事簡報時給予肯定的微笑;你剪了新髮型,別人投以欣賞的眼神。不過,績效面談凸顯出一件事:人常常聽不進他人的回饋。有時候是我們認為對方講的不正確,有時候是我們壓根就不信任對方。

哈佛法學院教授道格拉斯.史東(Douglas Stone)、席拉.西恩(Sheila Heen)的新書《謝謝你的回饋》(暫譯,原書名《Thanks for the Feedback》),即是討論為什麼聽進他人的建言這麼難,又該怎麼做才能讓所有的回饋,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真實或錯誤,都能對自己有用。

史東與西恩認為,學習面對回饋,不代表別人說了什麼,你就一定要聽,而是在決定要不要採納之前,我們還需要學會一套聆聽、理解和處理的技巧,以免錯過真正有益的建言。畢竟,回饋是不是有用,其實絕大部分是聽者的選擇。就像正面的回饋,人們多半樂於接受,負面的回饋,聽起來總是「忠言逆耳」。

作者找出了3個造成人們拒絕聆聽的「回饋觸發點」(feedback trigger),會讓人瞬間變得情緒化,憤怒、悲傷或焦慮,再也聽不進別人說的話。

1.事實觸發點(truth trigger):針對回饋的內容(「你工作不認真」),我們認為那是錯的、不真實或沒用的,我們會非常生氣(「我哪有」),覺得被誤解了。

2.關係觸發點(relationship trigger):專注在給我們回饋的人是誰,而非內容本身,因此容易轉移焦點到指責對方的態度或雙方關係,像是我們是否信賴對方,又認為對方應該如何對待我們(「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結果你竟然這樣說」)。

3.身分觸發點(identity trigger):不管回饋的內容是什麼、說的人是誰,只要與我們的身分認同相牴觸(「你媽媽生病就把她送去療養院,真是不孝」),就會覺得受到威脅、感到羞恥或迷惘(「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孝順,卻得到這樣的評價,莫非我真的不孝?」)。

覺得意見「刺耳」的時候,問問自己想聽到什麼

針對事實觸發點,如果你一聽到回饋,就判定那是錯誤、沒有建設性的意見,自然很容易就決定要忽略。然而,當你「判斷對方的意見有誤」時,你真的「理解對方的看法」嗎?作者指出,回饋主要有3種目的,分別是感謝(appreciation)、指導(coaching)和評估(evaluation)。

有時候,聽者期望的是某一種回饋,說者給的卻是另一種時,就會成期望落空,誤解對方的好意。比如說,太太剛開始學做飯,想聽到老公稱讚(感謝),結果他嘗一口就講出一堆建議(指導),讓妻子很氣餒。或者,女兒想學煮菜,請很會做菜的媽媽給建議(指導),結果媽媽只說很好啊,繼續加油(評估),女兒也覺得媽媽的回饋沒用。

因此,下次你聽到「刺耳」的回饋時,不妨先想想這是什麼樣的回饋,再問問自己想聽到的又是哪一種,再設法讓雙方的期待達成一致,例如,太太請老公認可她的努力,女兒請媽媽給出具體建議。

回饋與關係要分開討論,避免模糊焦點

其次,「誰給你回饋」相當程度地關係到你對回饋的感受。如果我們覺得對方不值得信任(「你自己就愛遲到,怎麼有資格叫我準時」)或動機可議(「你叫我離職是因為你想接我的位置吧」),就很難採納回饋。有時候,就連對方平常怎麼對待我們、用什麼方式給予回饋(當面講還是e-mail),也會影響你的接受度。

拿情侶吵架做例子:本來兩人為了某件事爭執,突然有一方說,「你怎麼用這種態度跟我講話」,爭吵的主軸立刻轉移到對方的態度,最後雙方都忘了吵架的原因。這種時候,可以試著將議題(主題)與關係(你對待我的方式)分開來,才可能進行有建設性的談話。

了解自己的脾性,別聽到敏感字眼就跳腳

最後,尖銳的回饋可能直接挑戰了我們的身分認同,引發不安全感,導致我們根本沒聽完對方要講的話,就啟動了防衛機制,腎上腺素注入血液,躁動不安。

要化解這種情況,最難的是了解自己的脾性,找到「會動搖你的身分認同」的關鍵字,並且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對某些字眼過度反應。例如,你總想當個好人,也自認為是個好人,一旦有人說了你不好,你可能就會很敏感,嚴詞反駁,忽略了意見的客觀性。

人人都喜歡聽好話,但是理智也告訴我們,別人給的回饋,即使「乍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墊腳石。能以開放態度接受建言的人,通常處在身分認同可以不斷成長(growth identity)的狀態,知道現狀不代表永恆,而挑戰,甚至是失敗,都是最好的進步機會。

 

繼續閱讀 績效管理

thanks for the feedback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