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死讀書」還是「活思辨」?三個方法讓你半年內看到改變

2016-11-23 整理.撰文 高士閔

你也很愛看書嗎?有沒有遭遇過被陌生人、被朋友質疑看書意義的經歷?是否感到不平,但卻沒有有力的證據幫你證明?

不要難過,看書絕對比多數休閒來得有幫助。因為廣泛的閱讀,能讓你以一生的時間,擁有萬種時空背景的體驗。讓你看到「其他前輩(作者)」是怎麼思考的,從中養成自己的「思辨」能力。有了「思辨」能力,就能區分「事實」與「觀點」,進而幫老闆、幫自己解決問題。

至於怎樣採納萬家之長,從而生出自己的「思辨力」,《獨學術》中提供三種方法:

學會提問的關鍵:問「事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讀那麼多書,還不是會忘記。」但真的是這樣嗎?

讀書忘光光,是台灣教育體制留下的陰影。因為從小到大的課本都是條列式的,只列出考試會考的,而忽略了前因後果,這才留下「背書」的印象。

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使得那些長大後依舊喜歡唸書的人,多半也是「被動」的看書。也就是照單全收,而不是帶有「疑問」的閱讀。知識一旦跟自己的經驗沒有連結,最後就很難把內容記下來。

而要從被動看書轉為主動提問,其實蠻困難的,最初甚至根本不知道要從何看起。所以《獨學術》就說:「不用多偉大的疑問,從小小的,像是這件事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就會牽扯出一串故事出來。

舉個例子來說,「音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查詢音樂,會發現它是由於音律組成,「那音律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你就會碰上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此時,自然而然會有疑問,畢竟哲學跟音樂也跨太大了吧?所以你又會去了解畢達哥拉斯的背景,會發現他還是「數學家」,畢氏定理就是他發明的。同時他認為「宇宙全是由數字組成,所以數字可以用來解釋一切現象。」從那麼極端的觀點中,你會聞到一絲宗教的意味,在往下深掘會發現,他相信輪迴轉生,不吃豆類,其追隨者又被稱為「畢達哥拉斯教團」。

有沒有發現與條列式和一般閱讀的不同?這是因為作者需要「簡化」主題,讓讀者好閱讀,所以把他認為無關的資訊刪掉,進而把屬於一串的知識剪掉。同時,考試的思維也會讓我們以為這些資訊都沒用,只是浪費時間,所以懶得往下深究。最後導致我們得到的知識都是片段的,這才難以記憶。

如果能回應自己的好奇心,隨便從小問題開始找答案,就會發現理解後就很難忘記,因為知識跟自己的經驗產生連結,最後變成故事留在腦海裡

不懂古人在想什麼?讀《聖經》就對了

講到邏輯和思辨,就會讓人想到哲學。因為很多人會說,如果想鍛鍊邏輯思維,就要讀讀精深的哲學經典。因為經典很艱澀,如果看懂的話,腦袋就會進步。但真的是這樣嗎?

先不說鍛鍊邏輯有其他方法,其實看不懂哲學,只是因為沒有背景知識,而想擁有背景知識,就要看《聖經》。

就像是60年代的人,想要理解90年代在想什麼,可能得他們平日的生活觀察起,像是使用網路的時間,和關注議題等。想要看得懂哲學也要了解這些作者是看什麼書長大,共有的就是《聖經》

而哲學家們會走上哲學之路,也是開始懷疑宗教把一切的根源置於神,此觀點是正確的嗎。所以不讀《聖經》,等於不了解哲學的「前提」,這樣看起來自然不好理解。

甚至許多知識,如音樂、繪畫都與《聖經》直接相關。不識《聖經》,就無法感受巴哈之美,無法理解達利(Salvador Dali)之意,更不用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德语: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隱含的諷刺與詼諧了。

蒐集資料前要先做的心理建設:「一切都是假的!」

在找尋資料前,先要了解,「知識」是經由加工和編輯一個事實而成的,依照作者的不同,可能有好幾種版本。所以「知識」不等於「事實」,不是事實,就可能是「假的」!

如此我們才能平等看待所有「知識」,不論他出自於鼎鼎大名的作者,或是不見經傳的佚名。

比如說在經濟史、比較社會學領域著名的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他在1905年出版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認為基督教徒中的喀爾文教派夏的清教徒,倡導禁慾式勞動(節制消費且辛勤勞動),逐漸形成資本主義的開端。

喀爾文教派認為上帝的救贖早已注定,並會反映在現世的行為中。這導致信徒們終日感到不安,為了確認自己蒙受恩寵,只有不斷辛勤勞動,並限制物慾。長期的努力下,自然會累積資本與財富,韋伯認為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特別的地方是,他認為資本主義興起,是源於最初的宗教信仰,而非人類盈利的慾望。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新教的路德教派、傳統天主教信徒、猶太教信徒都有發揮一定作用。尤其是猶太人遷徙過的城市,當地經濟發展特別發達。

究其原因,猶太人因受到歧視,總是擔心哪天會被驅趕出境,因此他們精於高效率的買賣,學習到任何國家都能派上用場的技藝。同時,天主教認為以「借貸」獲利是骯髒的,所以其信徒不可以此謀利。但借貸總是被需要的,否則根本沒錢打仗,這些下等人做的「苦差事」最後就落到猶太人頭上。

所以猶太人遭受歧視而輾轉流離,反而支撐起全球經濟,像最初在美國設立工廠的就是猶太人:世界知名的牙買加蔗糖,也是牙太人在17世紀移民時帶起的。

兩相比較下,就可以發現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發達的內在動機源自倫理精神,有點過於狹義。既然連知名學者發表的論點都未必正確,那知識自然也不過是符合時代的假設,而非事實。所以我們要學習的並非「知名學者」的作品,而是「思考方式」。

所謂「思考方式」,也就是從某個點切入,經過怎樣的思考過程,最後達到某個結論。

所以當我們以這個作者是否有名來選書時,就會落入「認同作者的意見」這樣的態度來閱讀,等於是以好惡或得失來篩選他人。但閱讀不應該如此,而應該像深刻理解一個人,仔細觀察在書裡展現的推理過程,這是磨練思考最好的方法。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認為猶太人腦袋很好。那原因是什麼?很多人就會說出他們的經典《塔木德》,但其實他們從小會閱讀《聖經》,而《塔木德》是紀錄《聖經》注釋及解釋的宗教文獻。

同時,從西元前開始,這些解釋《聖經》的注釋就不斷增加。所以在這個數量極為龐大的文獻中,每個時代所記錄下來的注釋與解讀都不是定論。也就是說,猶太人先閱讀基礎《聖經》後,在經由《塔木德》,學習各時代與狀況的思考方式,進而鍛鍊出自己的思辨能力。

圖片來源 / Pimthida via 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

1. 愈是廣泛閱讀的人,愈有可能深陷其中。6種思考盲點,讓你誤以為自己在思考

2. 為什麼要學歷史?鍛鍊思辨能力4個步驟,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

3. 訓練「獨立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寫作,而不只是閱讀

獨學術(二版)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