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選科系,沒你想得那麼嚴重!能力養成要一輩子,未來更要「螺旋學習」

2024-03-20 李淑菁

過年時,一位表親帶著考完學測的孩子跟我聊未來科系選擇。一開始,家長問孩子以後念牙醫好,還是法律好?轉系容易嗎?我心想:這兩學門也差太遠了,於是問孩子:「妳對什麼有興趣?」她立刻潸然淚下。

不是法律、也不是牙醫,她有興趣的是金融。

家長從自身經驗與生活觀察出發,認為擔任牙醫、律師是穩定的工作,「以後孩子才不會受苦!」他這樣堅持是為了孩子好,擔心孩子未來到銀行上班,要面對客戶,又有業績壓力,這樣的未來太辛苦,而且認為孩子不具備被客戶拒絕的能力。

延伸閱讀:給父母:你是「幫」孩子做決定,還是「為」孩子做決定?

未來需要「學習如何學習」

首先,家長從生活經驗、媒體或自身觀察所見到的生存世界,或許只是某一面向,家長世代的成功方程式已經逐漸被改寫中。現在的樣貌已經不容易掌握,未來的職涯世界更是無法評估。家長可能不知道現在有多少流浪律師;即使是牙醫,也是相當競爭,同樣都需具備面對客戶的能力。

再者,「能力」養成是一輩子的功課,更何況是才高中要畢業的學生。若能善用大學與其他社會資源,他可以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因而有無限的可能。前提是他是否具備學習的能力,「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是未來很重要的能力,但往往不是現今學校教學的核心。

不要小看孩子的潛能,孩子無法長大,往往是因為家長永遠只把他看成「孩子」!擔心東、擔心西,因此乾脆叫孩子念家裡附近的大學。延續以往的生活型態、學習方式與交友圈,彰顯不出「大學」之所以是「大學」的意義。

孩子唸科系是幫父母「圓夢」?

擔心孩子受苦,強力主導孩子科系選擇的父母還真不少。每一年我知道的學生當中,至少 1/3 到 1/2 都是以這樣的狀況進到某些科系,或在家長壓力下必須要轉到某些科系,甚至有學生都大學畢業了,還為了父母的「律師夢」繼續奮戰。

孩子倘若一開始因為父母的堅持而棄守熱情,可能對人生失去追尋的勇氣。若失敗了,是父母的責任,因為當初是父母不讓他走自己有熱情的人生路。父母可能要承受孩子一輩子的責難,其後更大的代價是孩子因怨恨,主動或被動地加入啃老一族,錯失了學習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良機。

即使不喜歡,因能力不錯也「成功」了,例如順利當成律師或牙醫師,他或許謹守崗位地生活著,但就是生活著,較難成為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律師或熱血牙醫師,心中或有許多無法彌補的缺憾。因為這是父母安排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

「孩子還小,他懂什麼!」可能是許多家長想為孩子決定的理由。但孩子真沒你想得這麼「小」,他們也在觀察、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家長可能都沒聽進去,或認為那是童稚之言,不值得聽。

沒錯,高中畢業時熱情所在的領域,有可能一時興起,不盡然是能力所能達,也可能未來工作不輕鬆或收入沒想像好。但未來,誰又能知曉?

家長這時候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熱情,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探索,之後一起討論決定。例如親朋好友中有擔任律師、牙醫師的,或在金融界工作者,可帶著孩子一起去拜訪,了解這些行職業的生活樣態。這位表親拜訪我時,恰巧在金融界工作的家人回來,一聊之下,表親才知想像跟現實的落差,在金融界的工作並不一定要面對客戶搶業績。

選科系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既然未來職涯樣態無法掌握,或許可考慮讓孩子順著熱情去闖蕩。沒路時,他自然會轉彎,不會怨任何人;走過,他才知道自己的極限何在。

何況念的科系與未來的工作選擇,不必然是直線的對應關係,單一「專業」能力闖天下的世界已經逐漸過去,跨領域的專業能力才是面對變化莫測職涯的解答。選科系其實沒你想像得那麼嚴重。

人生路上,任何的經歷都會成為養分,沒有浪費,即使「繞了一大圈」也有其意義,你因此比直線到達的人看到更多風景,也自然能夠產生許多不同的創意與能力。

延伸閱讀:「給孩子太多錢,反而害了他們」從 3 個故事,一窺巴菲特的教養觀

未來的學習型態:螺旋學習

去芬蘭參加研討會時,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芬蘭土庫應用大學教授 Vesa Taatila 談到的「螺旋學習」(spiral learning)教育趨勢。他認為未來是多工模式,未來的學習型態是要能夠營造出更好與及時性的學習(just-in-time learning),需要的時候才停下來學。

他談到, 一般的傳統知識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在創新之中,知識有一種開放性,而且容許知識本身的探索,這也是對「專業」知識的反思。

成人教育在未來社會中益發重要,芬蘭就有非常好的成人教育文憑課程制度。社區的大專院校機構能夠提供許多不同專業性的文憑課程(diploma),是真的能夠學到技能或知識的,且必須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讓人生中任何階段需要不同的知識或技能時,都能停下來繼續學習後再往前走。

大學社區化的隱憂

「大學」不是只有傳授專業知識而已,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跟世界交往、如何跟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如何愛人等,都是重要功課。

至於要選哪個學校,我會建議離家愈遠愈好。曾經,一位新竹的中學教師請我演講,我說:「想跟學生談旅行與教育。」該師很興奮地說:「這的確很重要,我們學校有些學生明明上了台大或成大很好的科系,但多會選擇念清、交,因為就在新竹。」

大學社區化在臺灣已逐漸形成,特別是台北的中學生較少考慮到中南部就學,除非是國立大學。這暗藏著隱憂——高度同質性造成的停滯。這種停滯包括多元文化的鑑賞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像父母豢養的金絲雀一樣,即使父母願意打開籠子讓金絲雀飛出去,金絲雀也不見得具備飛行的能力與勇氣。

(本文出自《野力:翻轉慣行教育!培養獨立性X思辨力X創造力》, 三民書局出版)

相關文章

野力:翻轉慣行教育!培養獨立性 x 思辨力 x 創造力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