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第206期

消費者期待「低碳排」,將衝擊產品售價?行銷人該思考的事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歐洲森林大火、中國鄭州豪雨成災、德州大雪……,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再只是國際新聞的畫面,台灣 2021 年也遭遇 50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中部縣市的家庭扭開水龍頭卻無水可用。

極端氣候衍生的威脅,已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2021 年 11 月,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COP26)更進一步讓氣候變遷議題由倡議階段,轉向要求各國在期限內訂定實質法規,要在 2030 年減少 45% 碳排放、2050 年達到淨零。

資本市場開始把外部成本內部化,採用碳計價的概念來審視企業經營成效,國家、企業再也無法置之不理,必須啟動低碳轉型。行銷經理人的日常工作,從定價到品牌形象,也將直接受到市場對低碳的期待。

依據環保署的修法草案,台灣將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徵收碳費。短期內雖以高排放量的產業為主,但未來各產業都有可能納入徵收範圍。由國外進口原料加工、製造的相關業態,則要面對原物料成本增加的可能性;出口導向的產業更受該國對產品碳含量,以及排放地的碳價支付證明的影響。

建立產銷履歷、碳排損益表,正視產品的碳排放

行銷經理人當前的首要之務,就是盤查自身產品或服務的碳排放。除了申報、減量,也必須明確掌握進出口國家的法律規範,進而計算產品定價與競爭力。類似流程或可借鏡產銷履歷、有機食品的認證申請。

另外,國際碳價目前採取漸進式計費,這代表經理人每年面對的碳成本將不斷累進。以綠色和平組織建議的費率來看,若 2021 年每公噸碳費 300 元新台幣,須以每年 10% 的增長率,才能在 2050 年達到國際標準。

企業若以過去的成本定價模式,把碳費視為成本而轉嫁給消費者,那漲幅的售價將遠高於實質成本的增長。因此,產品定價模式有重新思考的必要性,必須另外分列「碳排放損益表」,避免以既有的產品利潤思維,削弱了市場競爭性。

環境永續關注度持續拉升,重塑形象、提高消費認同感

各國消費者研究單位皆指出,Z世代對環境永續有更強的消費認同感;市場研究公司 eMarketer 調查網路使用者發現:疫情拉升消費者對環境永續議題的關注度,成為消費者審視品牌經營的重要條件。

況且,無論使用者付費或汙染者付費,消費大眾也是其中一分子。未來透過電子支付記錄個人消費,進而計算碳使用將非難事。

簡單來說,當碳排放的計價有著如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機制後,消費者勢必會以更嚴格地眼光看待自己購買的產品或服務會帶來多少碳汙染,畢竟這直接關乎自己的荷包。

隨著成本上升、資本市場的看重、消費者的期待或審視,對環境盡心盡力成為品牌必然擁抱的元素。企業必須花費心力打造品牌形象,不僅僅是回應消費者的期待,更是為了保有長遠的獲利能力。

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已經不是「為下一代留下美好未來」的事,而是當前消費者的期待與國際社會的法規壓力。

因應不可逆的工作挑戰,行銷經理人當前需關注 3 大議題:
1. 國內外政策面的制定與影響範圍。
2. 財務報表的編列方式。
3. 檢視生產及消費流程。經理人可以在制度成形前,透過市場調查,加入對消費者產品使用、處置流程的研究,成為日後的盤查申報或產品改善的重要洞察。及早審視、做好計畫,別讓這件事成為輾壓日常工作中的灰犀牛。

2050年要達成淨零碳排,組織該如何因應?

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組織該如何因應?
經理人
繼續閱讀 ESG 圖解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