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一季,股神巴菲特買下派拉蒙(Paramount Global)總價值高達 26 億美元(約新台幣 780 億元)的股票,成為持股 11% 的股東。由於巴菲特向來奉行「價值投資」,重視公司的基本面和自由現金流,他的舉動重新引起許多人對傳統媒體的關注。
與此同時,Netflix 的股價自去年 11 月每股 700 美元開始一路向下,目前已跌破 180 美元。
兩個事件放在一起看,可以說是劇力萬鈞,但話題的背後有一個攸關兩家公司長期發展的關鍵本質,在台灣卻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影視內容的「商業模式」。要思考這個課題,我們先來看看派拉蒙是怎樣的一家公司。
經過多年來的併購與合併,如今的派拉蒙是一個擁有多元通路的媒體集團,包括了幾個事業。首先是派拉蒙影業,包括《鐵達尼號》、《不可能的任務》系列與近期的熱門大片《捍衛戰士:獨行俠》都是由他們發行。再來是電視,派拉蒙擁有美國四大無線電視台之一的 CBS,還有涵蓋戲劇、兒童、運動、音樂、脫口秀等不同類型節目的各式有線頻道,以及訂閱制沒有廣告的高級有線頻道 Showtime,專門播放影視戲劇。
不僅如此,派拉蒙從去年起推出串流平台 Paramount+,提供高價無廣告和低價有廣告的多種訂閱方案,今年開始拓展到美國以外,陸續在韓國、印度、英國上線。此外,派拉蒙還在 2019 年併購了 Pluto TV,經營形式有點像是把電視轉到串流平台上,不同的頻道按照節目時刻表播送內容,完全免費但是會進廣告。
派拉蒙集結了不同類別的影視通路,從電影、無線電視、有線電視,以及付費訂閱和免費有廣告的串流平台,光靠集團內自家通路就可以操作播映窗口。以《捍衛戰士:獨行俠》為例,本片從院線下檔之後,可以上自家有線電視頻道 Showtime、自家訂閱制串流平台 Paramount+。多年後,等本片話題退潮或是有續集要播出時,還可以再上免費的電視台或串流平台,像是自家的 Pluto TV,藉以觸及想「免費看舊作」的閱聽大眾。
當集團內部有多元通路可以操作同一個影視內容,隨著時間點不同,作品依序進入到不同通路,就能極大化觸及不同族群,創造最大收入。在媒體產業,這些先後不同的通路階叫做一個又一個的「窗口期」(windows),對應到經濟學其實就透過作品的不同版本來做到「差別取價」(price discrimination),讓片商能把已經產製出來的內容,用不同價格賣給不同的顧客。
相較之下,Netflix 投資的原創內容只在自家訂閱制的串流平台上播放。以電影《鬼影特攻》為例,Netflix 投入 1.5 億美元製作,但如果有人想要多付錢看大螢幕,他沒有機會;有人願意忍受廣告、想免費看,也沒有機會。而 Netflix 砸下重本的原創內容,多數在上映兩個月後就不太有人觀看。Netflix「畫地自限」的操作方式,可以為串流平台創造獨家內容,但是從內容投資的角度,無疑是畫地自限,沒有將好作品的觀眾人數和可能收益極大化。
影視內容的商業模式經歷長期演化,而且背後有經濟學原理支撐。隨著傳統媒體開始發展串流平台,Netflix 在長期也勢必得走向傳統媒體的經營方式,在投資內容時候,讓作品分階段進入不同通路,也就是採行多版本策略(versioning),走出「非訂閱制不可」的迷思。
馮勃翰
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賽局理論、產業組織、創意管理,並關注影視幕後的商業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