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李安幾年前才開始用Email,為什麼敢挑戰新科技?

2016-11-11 採訪.撰文 黃亞琪

約40年的電影工作經歷,他拍了13部商業電影,每一部都被評論說:「老哏玩出新創意。」第13部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也不例外,不一樣的是,擅長拍劇情片、現年62歲的導演李安這次挑戰的是「技術」。

這是離他最遙遠的事情,但他卻說:「我發現電影已經要進到下一個階段,我知道了,就要去研究、去挑戰。」在與他合作多年的剪輯師斯奎爾斯(Tim Squyres)的認知中,「畢竟李安是我身邊最不與技術沾邊的人。幾年前,他才剛使用電子郵件。」

他並非是對技術的熱愛所驅使,而是對技術的可能性抱有濃厚的興趣。 即便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可以用來讓他將相信一生的事情——電影,做得更好,體會故事情節和張馳的細節,他都躍躍欲試。

李安再次跟自己對賭。技術層面,從產業上下游,拍攝器材、剪輯、燈光到放映技術,他一而再、再而地的說服;不管是表揚電影工程器材產業的國際廣電大會(IBC)會議,到紐約影展、還是台灣記者會,一個說故事的人變身為技術傳教士。

「120格、4K、3D」(請見文末註解)數字的背後,都是為了成就他相信的電影夢,甚至不惜「砍掉重練」,將自己形容成一個「實驗品」,丟掉過往的桂冠,個性拘謹的他不斷陳述技術創新的理念。

這一次,他的整合來自技術和藝術,以及科技與電影內容跨產業資源的結合。
對自己而言,砍掉重練是一道難題;對外來說,走在創新灘頭的風險很大。但李安的笑容背後卻讓人感受,說故事價值的初心始終在他心中盤旋。

Q 這次電影,您要講的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內容和過往相比有什麼突破?

A:突破,我不敢講。我希望它是一個很好的電影,它探討人性。我想講的是軍人在戰場上對自己角色的認知。探討人對戰爭這件事情的真實情感和投射,講述一個男孩變成男人,因為戰爭探討成長的故事。基本上就是講這些東西。

軍人的本色是什麼東西,不是大家想的那樣,不是英雄主義般的,而是對軍人這個人的(身份)心態做一些探討,這是一般戰爭片比較少著墨的。

跟書內容比較不一樣地方在於,不光只是諷刺社會現象和戰爭,我比較注意是這個男孩(主角比利)的內心,他對宿命的一個認識,在對應外在社會時有一種諷刺,這帶給男孩成長。還有軍人本身是在幹什麼的,他經歷什麼東西。我覺得其實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Q 為什麼想透過新科技說這個故事?

A:我覺得人們跟電影的關係好像要改變,不是我去想到要去做一個什麼新東西,而是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數據(數位),技術都在那邊等著我們,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去拍。這麼明顯電影要改變的時代,(我)去做時,大家還去問你那些問題(為什麼用3D拍電影),實在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

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Pi》),我第一次接觸到3D,第一次接觸到數位,而且我根本不懂3D,甚至抗拒。我是因為《少年Pi》能改編成電影,故事中在哲學上的思索是很喜歡的。其中一個是它用一個故事來檢驗另一個故事的價值。(我從這部電影中體會到)講故事這件事對人的精神是多麼重要!

電影是一個很實像的東西,怎麼從實像中看故事時,告訴人家去檢視故事的價值。而一邊在看,一邊告訴人家你在看故事,等於是說,像是把站在地毯的人抽掉地毯,讓他摔一跤那樣子。

我們不能這樣做。那我就開始去想是不是有另外一個dimension(空間)可以做,於是就想用3D的方式來拍另一個空間,說不定能激發我怎樣去破解一個無法解的謎題。因為這樣,我介入了3D。

Q 從很抗拒3D、發現問題到接受,心路歷程為何?

A:我拍《少年Pi》後發現,不對,我的腦筋還停留在過去,可是新的東西已經出來了(編按:拍攝《少年Pi》時,雖是3D手法卻還是停留在一秒24格的拍攝方式)。我就覺得奇怪怎麼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奇怪)。我也很惶恐。因為電影藝術是在平面中創造空間,現在已經給你空間了,為什麼打光、表演還是那樣。

我拍3D時很大的發現,2D和3D的表演方式是不一樣的,不應該用同樣的方法。我拍到一半,用螢幕去看2D和3D,不對、不對,回去都要重新調整,可是每個人都覺得沒什麼差別,就是表演方法要改啊!眼光也要改!可是我沒有聽到有什麼樣的討論。

我是一個很相信電影的人。我想我的電影就是一個比我還真實的一個東西。結果我一輩子最相信的事情,現在有一個新的角度出來了,而這個媒介卻是大家所不了解、誤解的,所以我一直要去找答案,就是這樣開始的。

另方面,我就很不服氣,本來就應該這樣(用數位去做)。電影本來就是在模仿真實的東西,又不是畫抽象畫,本來就是實像的,為什麼看真的東西,你會看不下去,眼睛可以看得到,為什麼不去做,是蠻奇怪的。然後,技術開始通常是從study face(人臉表情)開始,怎麼會從拍動作片,或大場面才用3D,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Q 在您心中,所謂創新的「新」指的是什麼?2D和3D、120格到底有什麼不同?

A:其是我只是去反映,我沒有去創造。我沒有幹什麼東西,就是把我看到的東西弄出來,就這麼簡單。

這部電影是兩個眼睛都可以透過120格、4K的技術看到影像。我用那個技術時發現,整個業界已經按捺不住要變了,只是拍電影的人沒有去反映它,本來它就要變了。已經時候到了,我感覺很清楚。 我覺得觀眾跟電影的關係要進入下一個階段了。 我自己有這種感覺。

120格之後,你不再只是看電影,觀賞電影時人要怎麼投入,怎樣流暢法,這還是我們大家要去找的一個答案。我總是覺得講故事外,怎麼去體驗電影的情節也會變得更重要,不一定僅限於在講故事的情節、起承轉合、情感起伏。

我們也不要比較2D和3D,就是不一樣的東西。以前是X軸加Y軸,現在多加一個Z軸,有個Z軸,我(拍攝)放前放後、放大放小,語彙增加很多,表達方式可以平一點、也可以立體一點,你可以選擇走近一點,也可以選擇不要走出來。

3D體驗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而不是導演叫你看哪裡你就看哪裡。除了少數的藝術片,兩個人看完的感受會差不多,但在3D手法下,看同樣的電影,不同人的感受會差很多,可能性不一樣,多了很多。

因為我們的腦子把東西組合起來時,兩個角度和一個角度的呈現給人思考的角度差滿多的。我覺得我們拍攝的挑戰更大,拍3D在心智上會sharp(銳利)很多,你的要求會更多,尤其格數、光度夠的時候,都是在一種不同心態下觀看,是很有意思的。看的清晰不是僅是清楚而已,而是心智接受程度會不太一樣。

Q 為了打造出這部突破性的電影,您又要如何結合產業界中下游廠商合作?

A:其實過程蠻複雜的,我拍完《少年Pi》之後,就發現3D、120格要做好的話,亮度要夠、格數要高,到底要多高,我不知道。也注意到3D在打光和表演各種方法都要很不一樣。

影像是愈來愈充實的,以前我們覺得3D有點虛虛的,現在超過60格、再用120格,這跟我們眼睛看到的很像。我希望把我的感覺介紹給大家,就是人和電影的關係好像可以再往前進到下一個階段了,所以我當第一個實驗品。

產業界其實比我們走在前面,給我很大刺激,他們告訴我新的東西,我從做電影以來,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時期,一個產業同時再想下一步要做什麼樣的事情。

對我來說,這個訊息非常明顯,我怎麼用它(技術),怎麼整合它,我就覺得需要有搞電影的人來用,告訴他們(產業界)我們需要怎麼樣的東西,一起往下走,怎麼整合。我也只是把他們連結起來,對他們要求,從後期電腦運作到拍攝器材,我們開始交流。

我做了這部(電影),我就跟產業界說,哪些不方便,他們就可以改進,互相合作往前走。所以我受到很多的贊助,不然不可能做這麼多的事情,他們靠我的實驗,才知道下一步怎麼投資,因為那是他們的未來。

這是一個蠻複雜的一個過程,工業型態都有一些改變,像放映技術,過去有些技術看不出來,可能螢幕上的黑可能不是全黑,現在可以將黑做到完全黑。很多東西慢慢、慢慢一直出來。

我還沒有找到答案,我還有很長的時間,還要很多人的參與。就像電影的發生一樣,就是很多人拍了很多部電影,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才成立,而(3D)還是在一個實驗階段。

Q 為什麼是您來做這件事情呢?

A:Thank you!我也常常這樣問為什麼是我呢?(大笑)我又不搞科技,為什麼輪到我來跟全世界做對!我個性又不是標新立異,為什麼是我呢?氣死我了(自己笑起來)。對啊,為什麼是我呢!

為了要一直不斷跟許多人(拍電影上下游產業相關業者)解釋。我跳了很多步,人家是48格、2K還沒有做起來,我一下子就到120格、4K,我需要到處跟大家解釋。把桌布鋪好,然後再上菜。

有幾個東西,我希望多講幾次,3D和2D是不一樣的,過去我拍過3D電影可是用的是2D的腦袋去拍;第二,3D、120格拍攝人臉最好,不光是動作,可以看見更多細節。第三,高規格帶來的真實感,人的觀念和心態會不太一樣,因為一般人看電影就是看電影,不會聯想,但他更瞭解技術本身,就不會誤解,一誤解(3D技術的應用方向),又延誤了。目前差不多要改變了,這是我的感受。

全文未完,完整文字詳見《經理人月刊》2016年11月號

註一:每秒120格(影格率)――改變拍攝、演出、觀影習慣
過去電影拍攝方式多採取一秒24格(FPS,Frames per Second),人腦會專注情節或其他地方來取代畫面閃動的不流暢感,但當運用更高規格的格數拍攝作品,會讓作品逼近真實、增加觀影者對於影片主角細膩情感的投入程度。這次李安做到每秒120格,每一秒訊息量是過去的5倍,所以畫面流暢度更足。

註二:4K畫質(4K resolution)――增加清晰度
4K解析度讓畫面看起來更清晰,如人物頭髮、皮膚等細節和紋理都清楚可見。目前絕大多數電影院放映設備無法支援4K畫質,導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全球僅5個城市可播映,在台北僅一個播映場地,要改裝成符合播映規格的費用就達3000萬元。

註三:真3D影像――更立體且更真實
「3D」,大家並不陌生,但觀看時總讓人感覺假假的,或者亮度不夠,產生頭暈等問題。因人的大腦在合成影像過程,還牽涉到心理、醫學等因素,這是由於左右眼接受程度不同而產生的視差,分遠近外,還會衝擊到觀影的心理狀態。

過去電影多半是2D拍攝再進行3D後製,要不就是真實3D機器拍攝但放映跟不上腳步,讓畫面少了層次與厚度感。「真3D」是從拍攝、剪輯成品到最後放映觀影效果都在3D情況下處理,減少雙眼視差和移動視差的誤差,因此產生的影像會是更立體且更逼近真實的。

李安

1954年生,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碩士、國立臺灣藝專影劇科(現為臺灣藝術大學),截至目前,唯一兩度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華人導演,同時也獲得8座金馬獎肯定。

延伸閱讀 / 7部超好看職場電影,幫你儲備往前衝的熱情與能量

攝影 / 賀大新

繼續閱讀 創新

傾聽的技術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