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2015-12-31
整理 吳硯文
整理 吳硯文
向頂尖指揮家學領導:放手,就是最好的管理
2015-12-31
整理
吳硯文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主管從來不訂立團隊目標,也不曾主導工作節奏,結果會怎麼樣呢?頂尖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就是這樣的一位領導者。
卡拉揚,曾站在全世界最優秀的管弦樂團--柏林愛樂指揮台上長達35年之久,創下任期最長的歷史紀錄;也曾指揮出銷量超過2億張的音樂演奏專輯,堪稱古典樂史上無人能及的成就。
但,這位柏林人和維也納人口中的「指揮皇帝」,帶領團隊的方式卻也極度迥異於其他指揮家。以色列知名指揮家義泰.塔更(Itay Talgam)分析指出,一般指揮家會很清楚地打拍子,從高點往下,在最低點彈回,像乒乓球在桌面跳動;但卡拉揚卻完全相反,從低點開始,以往上的動作拉出聲音,挑起一個開口,不僅手勢不明確,甚至沒有結束的指引,常讓樂手們不知如何跟上節拍。
一般來說,如果指揮沒有揮出清楚的節拍,會讓樂手感到困惑且出錯,也是指揮家的嚴重失責。不過,卡拉揚這樣「反常」的做法,反而創造出另一種令人著迷的團體活力,屢屢領銜指揮出完美的演出。
讓團隊成員為自己負責
常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直接打個清楚的拍子給樂團,這樣不是簡單多了嗎?」但卡拉揚認為,給樂手清楚的指示,會讓他們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指揮身上,而忽略其他樂手,阻礙演奏的一致性,「這是對樂手最大的傷害,也破壞了樂手間的合奏。」
在這樣的領導之下,樂手因為無從中得知何時開始,只能靠自己同步演奏。藉由專注地看著彼此,以擺動身體動作來指揮自己和其他成員,繼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完美和諧。
對卡拉揚來說,放開自己的掌控權、避免過度清楚的指示,不過是為了確保樂手能夠傾聽彼此的方法,卻也成就了他的音樂地位與獨特性。
(本文整理自《跟指揮大師學領導》,先覺出版)
圖片來源 / music2020 via Flick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