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ixabay

迎接 40 歲的人生:做到這 3 件事,活得更自由

2017-01-20 整理‧撰文 謝明彧

40歲了,人生步入中年,許多人已經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 升遷、財富、學位、獎賞,人生志得意滿。然而,這份成就感很快就消失,於是便打起精神,更加努力向下一個目標邁進,達標之後,不滿足感再度湧現,又轉而尋求下一個目標……,就這樣,循環再循環。

這就是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說的「工作者的中年危機」。很多人以為,若想要消解這份空虛感,就必須為自己訂出更高、更難的目標,但史丹佛企管研究所教授麥可‧雷伊(Michael Ray)在《這一生,你為何而來?》中指出,要達成更滿足的人生下半場,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心境。

1. 找到人生最高目標,追求內在成功

雷伊強調,真正的成功是感到快樂,以及不斷體驗到提升自己的可能性。一旦意識到這點,就能夠從內在資源建立信心,了解自己的價值:「當你愈是專心辨識出自己的最佳特質,就愈能體驗真正成功的自我價值。」

要找出內在的信心,首先必須確認自己「生命中的最高目標」。這是指在做某件事時,一個人會主動熱情、全心投入,覺得這就是生命意義之所在,因而能從中感到充分滿足、生氣蓬勃,也會協助一個人克服低潮,覺得生命因此發光。

至於如何找出自己的最高目標,可以從辨識哪些事情對自己重要著手。你可以透過這四個步驟思考:
1. 「我最近做過什麼最有意義的事?」
2. 「是什麼因素讓它有意義?」
3.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很有意義?」
4. 「為什麼這個理由對我很有意義?」

透過不斷反問,直到得出一個字或詞,例如愛、溝通、創意、服務、和平等等,足以代表自己真正核心的一部分。

最後,記住這個字彙,思考它是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以及該怎麼透過這個字詞產生信念,並將它帶入生活。

雷伊舉例,有人和他分享,自己最近做過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探望生病的父親。一開始,他是出於責任和恐懼被認為不孝而這麼做,但直到他明瞭「和睦安詳」是自己的最高目標,每次的探望便都是為了潛藏著的更深意義:愛、創意、喜悅與和平,親情的連結也由此誕生,讓他感受到快樂、滿足與成功。

2. 持續學習,為不同階段的使命築底

除了改變對自己的視點,另一個為人生下半場創造新意義的方法,就是持續學習。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成功有約》中談到:

人生成功的最佳自我投資策略之一,就是不要停止自我教育。透過學習來激發思考,才能確立與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進而達成內心的成功。

柯維建議,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莫過於養成閱讀的習慣。例如前任《君子》(Esquire)雜誌老闆菲利普·莫菲特(Phillip Moffitt)就是從閱讀別人故事中,察覺自己正走到人生道路的分叉點上。莫菲特自己在《君子》雜誌上主持了「高度成功的陰暗面」專欄,而專欄內容引來了大量的讀者來信,從那些信中,他看見自己身上有著成功的受害者同樣症狀,因而學會退一步自我觀察、發掘不足,並找尋專家鍛鍊自己的體力、智力與藝術才能,從而在幾年後決定賣掉公司,讓自己人生進入新的階段。

3. 從小我視點轉向大我思考,開啟人生新價值

《人生下半場》作者班福德指出,人生上半場的許多痛苦,其實都是來自於思考事情的視點上的「溺於自我」。要跳出這種局限所帶來的不滿足,就必須從自我釋放出來,確認自己對生命的崇高理想,然後全力奉獻給這個目標。當人是為了比自己更重要的理想而活時,就能達到偉大、尊貴與平靜的滿足。

小我視點

成功者的職涯規劃術_小我視點.jpg
小我視點
經理人

大我思考

成功者的職涯規劃術_大我思考.jpg
大我思考
經理人

正如《人生下半場》作者班福德指出,活過40歲,人就必須從自我中解脫,在原有崗位上尋求挑戰,而那些挑戰與個人成就無關,與成就他人有關。

延伸閱讀 /

1. 邁向40歲,要學著捨棄的14件事

2. 別等到40歲之後才後悔!現在就該想清楚的15個問題

資料來源 /《人生下半場》,雅歌出版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