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136期

第一印象很重要!弄懂真正的關鍵,別把力氣用錯地方

2017-06-17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第一印象形成快速、影響深遠,預先練習準備,一次拿高分

在小說或電影裡,偵探福爾摩斯經常表演一些「神技」:一看到某個人,就知道對方去過哪裡、做過哪些事,常常讓人驚訝不已。

「一個人的形象,包含穿著、頭髮、指甲,以及眼鏡、首飾,都傳遞出一個訊息──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的教育程度、身分、……,」福爾摩斯說。

《第一印象心理學》指出,和你初次見面的人,在短短幾分鐘內,從你的外表、臉部表情、態度、談話、聲調等語言或非語言訊息,所形成的印象,就是所謂的「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

第一印象為什麼重要?因為在工作與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初次見面的人,而顧名思義,「第一印象僅此一次」,第一次見面搞砸了人們對你的觀感,後續還更費力靠第二次、第三次見面的機會,扳回一成。問題是,萬一對方不給你第二次機會呢?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盧欽斯(Abraham Luchins)研究發現,第一印象不僅容易被記住,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重要的判斷依據,影響後續對另一個人的認知與評價,而且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他將這種現象稱為「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

更讓人不得不謹慎面對的是,第一印象的影響深遠,形成的時間卻非常迅速,甚至短到你來不及臨機應變,除了預先練習、準備,別無他法:

心理學家琳達‧布萊爾(Linda Blair)指出,第一印象的建立,取決於雙方見面的前7秒;國際形象顧問協會(AICI)山川碧子認為,對於初見面的人,4分5秒就能決定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研究指出,人與人會面的第一印象,在2秒鐘內就已經形成。

第一印象很難改!人傾向於維持既有評價

經濟學家約翰‧高伯瑞(John Galbraith)指出,當人們面臨「改變既有想法」或「證明沒必要改變想法」的選擇時,幾乎每個人都會選擇後者。
這個說法點出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一旦對某人做出評價,在日後的互動,我們眼中所看到、聽到關於對方的每一件事,都會透過最初的印象做篩選。
你可能覺得很不公平,決定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外表長相,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收入與升遷。

《區域經濟學家》(The Regional Economist)期刊在2005年發表的〈工資與外表間的關聯〉論文指出,一個人的薪資收入和外表長相大有關係:在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都一樣的條件下,長相美的人比長相醜的人薪水多14%。

《求職聖經》作者楊士漢也指出,多數職場工作者都會抱持「努力才能被老闆看見」的想法,到頭來卻發現獲得加薪與升遷機會的人,很多都是表現與專業能力評價中等,卻善於為自己創造曝光度,讓旁人對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人真的會「以貌取人」!外貌談吐占整體印象93%

除了外表長相,第一印象的形成涉及許多因素。心理學家亞伯特.馬布蘭(Albert Mehrabian)提出「55、38、7形象定律」,區分成3要素:

1.非語言(body language):

在不認識彼此的情況下,人們對另一個人的印象,有55%來自「非語言」的肢體動作與外貌表現。

2.語氣(tone of voice):

即說話的聲調、音量與速度,在第一印象占比38%。

3.言語(actual word spoken):

說話的內容7%。

《業務拜訪現場直擊》作者傑哈德.葛史汪納(Gerhard Gschwandtner)提到,多數人總是將心力集中在影響他人印象最輕微的「說話的內容」上,忽略了影響更大的「肢體動作與外貌表現」「說話的聲調、音量與速度」。就像業務員將全副心力都用在寫提案、講漂亮話上,卻草率打理穿著,也沒留意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或講話聲調。

《魅力學》強調,「想要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機會只有一次,不會有第二次。」隨時做好準備,才不會在短短幾秒鐘裡,就讓人對你印象扣分,甚至因而斷送了工作的好機會。

第一印象.jpg
經理人136期

延伸閱讀/

「想讓對方有個好的第一印象...」這3招,比禮貌和穿著更能贏得信賴!

初次見面不用「假裝」!輕鬆做自己、建立好印象的7個方法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連啓佑提供

你的 SEO 策略還有效嗎?告別零點擊焦慮,3步驟導入 AIO 搶占 AI 搜尋能見度

2025-09-19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Google 在 5 月宣布,AI Overviews 已經在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40 多種語言推出。AI 搜尋,已經全面進入主流使用場景。

AI Overviews 直接在搜尋頁頂端提供彙整式回答,對用戶方便,但對企業網站而言卻是挑戰:即便你的內容排在搜尋結果第一名,用戶也未必會點擊,因為答案已經「被看過」了。

雖然企業能透過廣告補足流量,但廣告成本不斷攀升,且無法完全彌補自然流量的缺口。面對這股流量消失的浪潮,中小企業有限的行銷資源該投向何方?與其焦慮,不如立刻行動。

專家解方:3 步驟,讓品牌在 AI 搜尋中被看見

為此,《經理人》與將能數位行銷創辦人連啓佑合作,將多年顧問經驗與國際觀察,濃縮成一門立即可用的《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線上課。這套方法的精髓,就是從防守轉為進攻,透過 3 個核心步驟,讓你的品牌直接出現在 AI 的答案裡:

1. 建立結構化內容 (Structured Data): 讓 AI 能優先抓取並引用你的資訊。

2. 累積品牌信任度: 透過專家引述、媒體報導與穩定的內容品質,讓品牌成為 AI 眼中的可信來源。

3. 導入數據分析工具: 即時追蹤內容成效,快速調整策略,持續優化能見度。

延伸閱讀:AI 搜尋帶來 SEO 新規則!3 策略,讓品牌成為 AI 信任的資料來源

這場挑戰的關鍵,是從追求「關鍵字排名」進化到「能見度排名」的思維轉換,而這正是《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的設計初衷。

從策略到實戰,立即升級你的 AI 行銷力

涂貴婷製圖

這門課程不只拆解趨勢,更提供實戰步驟,幫助你在有限資源下高效落地:

  • 顧問級工具: 提供 11 組獨家 AI 指令,解決內容發想與優化難題。
  • 實戰框架: 設計符合 AI 檢索需求的內容結構,手把手帶你產出高能見度文章。
  • 案例實作: 透過練習,確保你能將所學應用在你的品牌上。對於希望快速補強數位行銷戰力的團隊與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兼具策略性與操作性的實戰資源。

AI 正在重寫搜尋規則,改變使用者的資訊取得習慣。對台灣品牌來說,關鍵在於能否快速調整心態,將目標從單純的網站排名,轉向成為 AI 回答中值得信任的來源。

與其害怕流量下滑,不如及早投入新一代的 SEO 與 AIO (AI Optimization) 策略,將挑戰轉化為新的成長動能。

資料來源:《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blog.google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