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rdonar via Shutterstock

你這輩子到底為何而忙?覺得人生沒目標,是因為你沒想過這 5 件事

2018-08-02 整理‧撰文 吳硯文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2015 年 6 月號,過你想要的生活:工作與生活平衡的 5 項法則

「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那換個方式再問一次,「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BCG 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一書建議,當客戶預測未來時,可以暫且拋開傳統「預測性思考」(predictive thinking),改採「預期性思考」(prospective thinking),多問「如果這件事發生的話怎麼辦(what-if scenario)」,針對幾個相對極端的情境去做準備。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羅伯.柯普朗(Robert Kaplan)在《領導最好的自己》書中也說,

釐清自身渴望的方法之一,就是問自己一個極端的假設性問題,然後回答你會怎麼做,以及這麼做的原因。

想像「自己來日無多」,正是這種極端的假設性問題之一。雖然大部分人都覺得這件事抽象到無從想像起,但是卻很值得你花點時間,靜心想想自己會怎麼回答,並且寫下答案。

想像自己來日無多,逼問出最渴望的目標

珍妮佛.艾斯特(Jenifer Estess)就是一夕間突然要面對自己即將死亡的真實案例。這位滿懷抱負的戲劇製作人,35 歲時被診斷出漸凍人症(ALS),預計只能再活 3~5 年。

許多人建議艾斯特的家人,可以開始為她準備後事,但是她的姊妹卻不願放棄,努力尋找治癒的方法,並募款資助先進的醫學研究,夢想著有一天 ALS 患者不用像她們一樣無助。

六年後,艾斯特不幸離世,但是這場硬仗並未停歇,她的姊妹仍然持續投入,為她們的理想奮鬥到最後一刻。

或許,這一家人是被逼到絕境了,才展開這一系列與命運搏鬥的行動。不過,柯普朗在書中引述這個故事,正是要期許每個人,能在自己的身心都健全、資源也最充足的情況下,事先透過想像「自己來日無多」,追尋自己的理想與願景。

模擬自己的告別式,最終你想留下什麼?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提出的「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概念,也是常見的極端假設性問題之一。

柯維請讀者假設自己現在正要去參加一位至親的喪禮,抵達現場後,發現親友們齊聚一堂,竟然是為了向你告別。當下,你最希望親朋好友怎麼描述你的一生呢?

「人生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柯維指出,透過預想自己到了生命盡頭,可以發掘出人們最根深柢固的價值觀,進而探究出最終願景。

柯普朗在《領導最好的自己》中,還提出了以下幾個假想情境,看看在如此極端的情境下,你最執著、最在乎的事會是什麼?

  1. 如果只剩下一年生命,你會怎麼度過?
  2.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讓自己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你會從事什麼事業?
  3. 如果知道自己未來絕對會成功,你會選擇什麼工作?
  4. 想像你跟兒孫分享豐功偉業,你會怎麼描述你自己呢?
  5. 如果你身處自己的葬禮上,你會希望大家怎麼談論你?

願意拿生命交換的事,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市中心有兩棟 50 公尺的高樓,相隔 11 公尺。如果有人能走過橫跨這兩棟高樓屋頂間約 30 公分寬、3 公分厚的木板,我保證給他 500 萬美元獎金,你有興趣嘗試嗎?

這是我經常在工作坊中提出的問題,通常大家都興趣缺缺,30 人可能只有 1 個人舉手;接著,我把獎金提高到 5000 萬美元,這時,有四、五人舉起手來。於是我再次改變假設情況:如果為了搶救家人生命,你必須從木板上走過去,誰願意冒這個險?結果不難猜想,每個人都把手舉了起來。

透過這個小練習,洛爾想傳遞的訊息,並非要我們將「避免家人受傷害」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而是想讓大家知道,當生命裡有個偉大目標時,我們會多麼願意為它付出一切,去冒險、去改變,甚至犧牲生命。

當獎賞是巨額獎金時,很少人願意鋌而走險,但是當木板的彼端站著親愛的家人時,人人都奮不顧身地冒險。請仔細想想,生命中有什麼事情,是你願意用生命去交換的嗎?

現在,就請你找個安靜不受干擾的空間,敞開心房,認真地問問自己這些問題,聽聽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答案吧!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