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2018-10-04
整理‧撰文 陳書榕
整理‧撰文 陳書榕

mantinov via shutterstock
把一件事做到最好 vs. 同時發展很多興趣,哪個好?職涯教練的建議
2018-10-04
整理‧撰文
陳書榕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小時候,幾乎每個人都回答過,「你長大之後要做什麼?」的問題。這樣的問法,暗示我們未來「只能選一條路,然後一輩子做下去」。
在嚮往「專才」的社會裡,對「什麼都有點熱情」「好多事情都想嘗試看看」的人,多半會貼上「沒定性」的標籤,限制了這些人的發展。
我們真的只能做一件事情到老嗎?或是,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通才」,一直接觸新事物、同時發展多個機會?
職涯諮商教練艾蜜莉.霍布尼克(Emilie Wapnick)表示,若你也是這種「多重興趣者」,他提供了 3 步驟,讓你用最有效的方式,多方嘗試自己的興趣與渴望,讓未來更具可塑性:
1. 區分「優先」與「蓄勢待發」計畫
列出願望清單,是多數職涯規畫書籍都會教你的事,但霍布尼克表示,你得將計畫分類才知道該怎麼做。
優先計畫是那些不會大大干擾你現有生活的事,蓄勢待發則是需要等待時機與從長計議,例如學日語屬於前者,轉行寫小說則是後者。
既然優先清單不會干擾生活,做就對了;蓄勢待發清單則需要跟從下列步驟,審慎規畫。
2. 蓄勢待發的計畫:專心投入、設定目標
蓄勢待發的計畫,必須專心投入單一計畫,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定出績效與評斷成果的標準,用以評估自己是否值得持續發展這個興趣。
3. 掌握退場時機
對於那些講究每件事情做到最好的人而言,「退場」幾乎等於「放棄」,但對於「沒定性」的人來說,「退場」可視為「完成個人目標」的一種。
霍布尼克指出,「完成個人目標」的內在機制可能是「無聊」,當你覺得你再也無法期待做某件事情或提起熱情時,就是退場時機。
但她提醒,「你得想想這種『無聊』,來自於你覺得自己已經熟稔某項專業,還是『根本學不來』,」若是後者,你得重新評估是否要調整學習計畫,或是認清你的「興趣」不可能變成另一項「專業」。
(本文取材自《沒定性是種優勢》,天下雜誌出版)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