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Photo by Disney

從商模到目標,營運副總傳授產品之道

2020-09-24 ACCUPASS 活動通營運行銷副總 黃呈智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做一個有很多用戶在使用的產品,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要怎麼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平衡,就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了。

感謝經理人商學院 9 月邀課,才讓我有機會好好整理這些年,自己發想產品策略的思維和脈絡結構。

很多人覺得當產品經理很厲害,但其實大家常常都沒有搞懂產品經理在做些什麼,這邊我先分享我最常聽到大家對產品經理的 3 點誤會:

  • 產品經理負責公司最重要的產品,成就感滿滿
  • 產品經理權力很大,掌握公司資源,可以指揮各部門行動
  • 產品經理只是溝通協調的角色,決策都由專業人士來決策

關於第 1 點,我必須說,產品經理是一個非常沒有成就感的工作,因為產品沒有做完的一天,永遠都有更好的可能性。每次新功能上線後,產品經理的任務才剛剛開始而已,要再去蒐集市場的數據,回頭再和團隊討論「我們如何優化關鍵數據」。

所以要先有一個體悟「做產品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要嘗試非常多次,先發生無數次的錯誤,才會有一次小成功,而累積了幾次成功後,才會有一些些的成就感。

第 2 點的部分,不是因為你是 PM 所以你帶領團隊,而是因為團隊信任你、追隨著你,才使你成為 PM。產品經理其實並沒有實際的管理權,在跟各個部門溝通時,都要能夠拿出專業和證據來說服對方,才會讓對方願意配合你,跟你合作。

第 3 點呢,我個人對 PM 的想像是,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對象,在關鍵時刻能負起責任,拍板下決定。PM 就是個領導者,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時,只有 PM 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的,你沒有別的利害關係,只有產品好是你唯一的目標。所以你不會妥協,而且永遠都能做出最關鍵和正確的決策。

什麼是「產品策略」?

接著要來跟大家談談產品策略,有很多人說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的 CEO,但有誰的工作真的是這樣呢?我必須說,在台灣大部分公司的 CEO 同時也是產品的 CEO,但我也同意,很多 CEO 都在找足夠成熟的 PM,可以扛下產品 CEO 的責任來。

但是...這樣的人很難找,原因無他,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兩張圖。一般公司的產品流程大多像以下這兩張圖,是由老闆負責概念化的部分,而把打造產品和商品化的責任交給 PM 。

概念化_打造產品_商品化.png
Photo by Disney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點,大部分的 PM 都只負責執行後半段的任務,但老闆們卻都期待 PM 有前半段概念化的能力?這供需失衡的狀況,可說是非常嚴重!

產品經理的第一本書.png
Photo by Disney

那身為 PM 要怎麼從頭就開始負責呢?首先得要能換位思考,明白老闆在想些什麼,再來要取得老闆的信任,讓老闆同意從概念化開始就由 PM 來負責。所以,每位 PM 都必須擁有從產品創意到商業方案這段的能力,我概括這幾個步驟為「擬定產品策略」。

「擬定產品策略」其實是要產品經理去思考一個還不存在的未來,以便領導市場,在消費者還沒提出要求前,就創造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有創意後,要展開長期產品藍圖,以便達成新產品的目標,有可能是「營收目標、進入新市場,改變產品形象」等等。

而擬定策略前,一定要先做分析,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我分享幾個自己會用的方式是:

  • SWOT 分析
  • TOWS 矩陣
  • STP策略

擬定產品策略的分析方法 1. SWOT 分析

  • Strength(優點)- 自身內部優勢
  • Weakness(缺點)- 自身內部劣勢
  • Oppurtunity(機會)- 外部環境機會
  • Treatment(威脅)- 外部環境威脅

而很多人在寫 SWOT 覺得很難寫的原因是「沒有找好自己的賽道」。舉例而言,我可以把 ACCUPASS 定義成一個票券平台,也可以定義成主辦單位的企業型工具,又或者我們是一個媒合 B 端和 C 端的 UGC 平台。

無論哪一種都好,但我們要先定義清楚,才知道「我們的基準點,我們該跟誰比較」

擬定產品策略的分析方法 2. TOWS 矩陣

這是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所制定,適用場合從企業內部到外部收集資訊,分析市場環境,競爭對手都適用。

承上,當我們列出 SWOT 每個項目後,接著可以再把 S 和 W 列在 X 軸,O 和 T 列在 Y 軸。我們發現當 X 軸是 S,Y 軸是 O 時,就代表自身內部優勢結合外部環境機會,這時我們會把公司會採取的行動填在交會的表格中。

同理,優勢結合外部環境威脅,劣勢結合外部環境機會/威脅時,再把企業會採取的行動填入表格中。最終,我們列出這個表格,就形成一個完整的行動方針矩陣,

擬定產品策略的分析方法 3. STP

STP 則是要釐清我們的定位。

  • Segmentation 市場細分:也就是指根據顧客需求上的差異,把某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逐一細分的過程。

  • Targeting 選擇目標市場:指企業從細分後的市場中選擇出來的決定進入的細分市場,也是對企業最有利的市場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找出成功機率最高的消費者。

  • Positioning 市場定位:在行銷過程中把其產品或服務確定在目標市場中的一定位置上,即確定自己產品或服務在目標市場上的競爭地位,也叫「競爭性定位」,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就是指我們能提供給消費者的獨特價值。

有人會說自己平時工作很多很忙,根本沒有空做前半段的這些事,也會提出疑問「老闆也沒有做這些事,為什麼他都可以直接下決策?」我只能說,今天就算天塌下來,老闆都得付薪水給大家,他應該是有一些些任性的權利。而且今天如果你想要跟老闆站在相同高度對談,甚至決定產品策略,那你一定得要超前佈署,做完這些本來就該做的工作。

永遠要記住愛因斯坦說的「如果他有一個小時來解決問題,他會花 55 分鐘的時間思考問題,最後花 5 分鐘的時間思考解法」。

「不要看到需求就先想解法,看到需求時要先想為什麼會有這個需求」,以前我在做產品經理時,有人提出需求時,我一開始都會先想解法和可行性。但久了之後,我發現這樣是不行的,永遠要先問「為什麼」,唯有徹底理解對方的問題,才能找出真實的答案,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

跨部門溝通

產品經理在日常營運時,常會聽到各部門反饋各種意見,而在傾聽來自內部的這些聲音時,要特別注意 4 種情況:

1. 同仁描述的這個情況,是否來自於公司的主要客戶?

一般網路服務都有大量的會員,但我們應該要針對主要客戶來開發功能,而不是做了很多給非主要客戶用的功能,在聽取需求時,可以多問兩句:這是要幫哪些客戶解決痛點阿?這些用戶在平台的比例占多少?如果他們不使用我們服務,我們的損失是什麼?要留住他們我們付出了多少隱性成本了?

2. 同仁反饋的功能和產品長期發展方向是否吻合?

公司要做的是平台或是工具?做國內服務還是做全球服務?平台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但平台和工具有一個很根本的差異是「平台可以自己使用自體增長,工具大多需要大量人力涉入協助」。

ACCUPASS 在早期其實只是一個工具,要請主辦單位把活動上到我們系統上,那時的 BD 都超會上架活動的,甚至在計程車上都在幫客戶建立活動頁。但時至今日,我們已不再幫主辦單位做執行層的服務了,絕大多數你們看到美美的 Banner,吸引人的活動內容,都是由主辦單位自己建立的。

有很多單位,我服務了 7~8 年,但我們卻從來沒有見過面。今天一個在馬來西亞的主辦單位,想在 ACCUPASS 上辦一場講座活動,這中間不需要接觸到我們任何一位同仁,就能完作發佈活動、報名收費驗票,這就是我們在追求的跨國平台產品。

但如果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服務台灣本地的服務,因為一個外國人來台旅遊時無法使用我們的服務,就去加一個國碼和國際簡訊服務,那就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情,我們如果沒有要做全球化的服務,那真的不必為了不到 1% 的情境去做這些功能。

但如果一開始的市場就是鎖定要做全世界的生意,那國碼、語系、時區、幣別,都要在在產品初期想到,外國的用戶進線客服時,我們也才會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3. 這個產品功能是解決了同仁的問題,還是解決了用戶的問題?

任何一間產品公司,全體同仁都應該共同服務產品,透過產品來為用戶創造價值。如果提出的功能不是用戶所需要的,對公司發展也沒有幫助,那就應該斷然拒絕這些需求。(但請注意,有很多行政流程的內部系統則不在此限,像是客服、財務有很多基本功能都是非做不可,少不了的。)

這類問題,比較容易出現在市場部門,因為市場承擔了公司的業績目標,所以會想要把握所有的市場機會,但如果這些機會並不符合公司願景,這群用戶也不是我們產品應該服務的用戶,那就不應該去做這些事。

以前常常有客戶希望我們把整套活動平台系統複製一份賣給他們,但我們並不是專案開發公司,當然也不會去提供這樣的服務。就算要提供私有雲的服務,也會採訂閱和維護合約,不可能是賣斷的方式。

4. 過度重視核心產品的特色和功能,未認知到其他場域下會員的重大痛點

這個我們看百事達和 Netflix,柯達和數位相機的案例,就可以了解。企業很容易固守在自己的戰場上,而沒注意到其他場景下未被滿足的發展機會。

英國倫敦商學院的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 1980 年代時提出了 「第二曲線」的概念,他提到:當組織在第一項優勢還在高峰時,找到另外一條出路,讓組織在向下墜落之前,得找到第二個成長動能。以網路產品公司為例,就是在核心產品處於高峰時,盡早探索並找到第二第三產品,帶動下一波的成長動能。

商業模式

剛開始當產品經理時,我不需要對公司的收入負責,所以我懷抱著天真浪漫的想法,想著「我要做出偉大的產品來,改變這個世界」。但真的走入市場,對收入負責後,我聽過一位 PM 說「在不影響體驗的前提下,我們來想辦法增加收入」。那時我告訴他,事情不是這樣的,你該想的是怎麼在不影響收入的前提下,持續改善體驗。

這個出發點是很重要的,因為有收入,我們才有更多資源投入到產品上,把產品做好,如果做了一個自己覺得很棒,但沒有用戶願意付費的產品,那不就是做開心的而已嗎?而且這樣的產品通常也做不長久。

而關於個人在思考產品商業模式上,我有以下 3 點建議:

1. 模擬募資,寫份營運計畫書

而如果公司內部沒有資金,那要如何獲取到發展的資源?是私募?眾籌?還是找投資人呢?不論如何,要爭取到資源,都少不了對投資人 Pitch 這件事。

而一個好的 Pitch 通常包含了以下幾項重點:問題、解決方案、商業模式、市場規模、競品分析、你做這件事的優勢、市場進入策略、財務預測、行動方案,而把這些重點,清楚有條理,且結構性的寫在一起,就會是你的那份營運計畫書。

2. 產品上線前寫好對外新聞稿

台灣的 PM 都很會做產品,但比較少 PM 知道怎麼去賣自己家的產品,相信各位都聽過公司內部多少會出現一些聲音。

產品上線後,產品單位感覺行銷沒有好好的推廣,所以沒有客戶使用或沒有客戶買單。也有可能會認為業務單位沒有好好銷售,當初說做完產品可以賺多少錢賺多少錢,現在一單都賣不掉。而業務行銷單位私底下也會 mur mur ,產品這樣做不行啦,跟當初說的根本就不一樣,而且拖太久,市場的時機點早就錯過了,現在誰還在用這種東西阿。

其實兩方說的都對也都不對,因為這是一個相對問題,不是一個絕對問題。我個人認為,要避免這類情形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開始規劃產品前,先想好要如何銷售這個產品」,其實也就是「要怎麼栽,先想怎麼收穫」。如果連做產品的人,都說不出來產品的賣點,為什麼我們會期待其他人說的出這個產品的賣點呢?

我一直覺得好的產品經理,一定知道要怎麼說出產品的優勢和價值!所以我們先試著銷售自己的點子,再動手做我們的產品吧。

3. 產品定價模式

相信大家都看過《精準定價》這本書,但我今天不是要介紹書中的定價方法,我覺得定價的學問有很多,用哪個方式都行,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方法。財報狗林威宇在 2018 年曾寫過一篇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一個荷蘭經濟學家 Peter van Westendorp 所提出的定價方法,叫做 Price Sensitivity Meter。

這個方法主要會問用戶以下幾個問題:

  • 覺得經濟實惠的價格
  • 覺得有點貴但仍會買的價格
  • 覺得太貴,不願意購買的價格
  • 覺得太便宜,會擔心不敢使用的價格

透過客戶回覆的答案,以累加的方式畫出趨勢圖,透過交叉點,可以找出定價區間的上下限,同時也推論出最多人會購買的價格,但最多人會購買的價格和最高價,都不一定會讓整體營收這最大化,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測試、反覆調整才能找出最佳價格的。

企業目標

不論是平台,或是網路電商,要看的數據百百種,而其中離不開的一定是看收入,畢竟要請人、租辦公室、採買軟硬體,租賃雲端服務,除非是非營利組織或「不需營利」組織,不然絕大多數的企業目標,都會是創造收入。

而在收入前,有很多可以看的指標,以電商為例,營收 = 訂單數 x 客單價 = 流覽量 x 轉換率 x 客單價,這三個指標每個都可以拆解來看。

PV(Page View)瀏覽量

今天經營一個電商,不能沒有流量,今天你的產品品質再好,服務再貼心,只要你的商品沒有被消費者看見,就不存在「成交」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在幾年前臉書一調整演算法,電商主一片哀鴻遍野。

本來每天有 1 萬個人會來網路商店,如果突然變成 3,000 人,那落差的 7,000 人要怎麼彌補?一般就會開始下廣告、辦活動、找網紅、找部落客、買新聞報導,至少要先有人來逛逛,才有後續成交的機會。

Conversion Rate 轉換率

今天來網路商店,原本來 10 個就有 3 個會買東西,但隨著相同的店家愈開愈多,網路上甚至出現許多的比價網站,來到你店家頁面的訪客,很有可能只是來你家蒐集資料,確定規格、價格,最後才決定是否購買。

轉換率很有可能就會降低為 10 個裡頭,只有 1 個是來買東西的,這時就會變成一年 365 天,都在做各種促銷、產品組合、優惠紅利,來提升購買轉換率。

為什麼大家說老客戶比新客戶來得重要,因為老客戶會有消費紀錄,你可以投其所好,而且老客戶對你的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相對而言轉換率也會高出許多。

AOV(Average Order Value)客單價

大家去到大賣場或超商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為什麼結帳櫃台旁,大多賣的是口香糖或巧克力這種單價在 50 元上下,也不太容易壞的品項?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你結帳前,這是店家最後推銷你的機會。就算只有 2 成的人會購買,也是可以將平均客單價提高 10 元,如果原先平均客單價是 100 元,提升為 110 元後,間接也會將整體營收提升 10% 。

所以大多數企業,都會是圍繞著這些指標來做改善和優化。但電商與 B2C 訂閱服務、B2B2C Saas 服務又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訂閱或 Saas 服務最在意的指標,通常只有一個,就是 ARPU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意指每個用戶的平均收入。

ARPU 用戶平均收入

這個詞是從電信業開始的,電信業每個月向用戶收的電信費,其實就是一種 ARPU。大家還記得當年中華電信的 499 之亂嗎?這個 499 元,就是中華電信每個用戶的 ARPU。

從 2019 年起中華電信的用戶數就已突破 1000 萬,這代表,如果沒有意外,中華電信每個月的收入就會接近 50 億元。而我們耳熟能詳的 Netflix 和 Spotify 也是如此,各家串流服務都在爭取訂閱用戶數,為了就是每個月能有穩定的營收。

LTV(Life Time Value)顧客終身價值

使用這類服務,有開始也會有結束,今天可以計算每一位開始付費的用戶,平均會在平台上續訂多長時間,這個值我們稱之為 LTV,也就是顧客終身價值。知道顧客終身價值後,我們可以評估「帶入每名新用戶,可以帶給公司多少收入」。

計算 LTV 的整體毛利和淨利,再與獲客成本 CAC(Customer Acquisiton Cost)、客戶維運成本 COC(Customer Operation cost) 相比,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投入的獲客成本,帶進來的每位用戶,是否有為我們創造出足夠多的收入。一般只要淨利為正,所有企業都會持續投入更多的行銷預算,去獲取更多的客戶。

結論

以終為始,回歸初心。今天不管你是創辦人,還是產品經理,或是公司的任何一份子,都可以站著財務投資的角度,試著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樂透中了 100 億,我是否願意買下現在工作的這間公司」?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我恭喜你,你的公司是一個財務健康,可以穩定為自己賺錢,非常吸引人的好生意。

如果你猶豫了?!

那有可能你的資訊是不夠的,試著去更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試著推算出公司的營收,也多理解公司平時有什麼成本和費用。免費的零食飲料,聽起來很爽,但也許這些福利占了公司很大一部分的支出,你買下了公司是否還會繼續提供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

那試著思考「我要怎麼做才能改變這間公司,讓他變成一間讓人想要買下來的公司」?日常營運,公司一定會花時間,去做一些不在自己規畫內的工作,服務不是原定的目標客戶,但花在這上頭的時間百分比不能太高。因為一旦花太多時間去服務這些客戶,在短期確實公司會有收入,但因為花太多時間在這些非主要的客戶身上,反而錯失了良機。

長期而言,公司不會有清楚的核心價值,也會因為要服務不同客戶,讓公司的同仁疲於奔命,無法給客戶足夠的價值,也等同於間接放棄了更大的市場和未來收益。

產品策略永遠都是為了支撐商業模式而存在的,如果今天公司無法維持穩定長久的獲利,無法成為一間你會想要買下來的公司,那調整產品策略絕對不能等,這是全公司上下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篇文章有點長,看完後希望對各位產品經理有些幫助,可以更站在公司和老闆的角度思考,當思考更全面更完整的時候,就有機會更早幫公司達成目標,實現夢想。祝大家都中樂透頭獎,也都能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親手把公司打造成一間有人想買的公司。

(本文出自迪哥筆記

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善用工具,AI賦能:台大教授陳縕儂談如何養成無法取代的靈活韌性

2025-08-15 經理人X三星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不僅橫掃教育、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加速改寫商業競爭格局——從中小企業的營運效率,到跨國企業的策略布局,AI 導入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指出,未來組織將走向多節點的轉換與整合,科技應協助管理者釋放時間、激發創造力,讓工作者在快速變動中保持敏捷與連結。

在這波 AI 浪潮中,高階主管如何在人才布局上做出不被淘汰的決策?又該如何善用工具,為轉型創造優勢?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身作則定義「人機協作」的管理哲學,並透過科技,在變動中活出餘裕。

在不確定中仍能思辨與轉換

談起投身 AI 領域的起點,陳縕儂笑說,真正的啟蒙其實來自童年時讀的一本《漢聲小百科》。「裡面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例如智慧聲控助理、居家機器人、無人駕駛⋯⋯這些1980年代的幻想,讓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很深的興趣。」

博士求學期間,正值 AI 的冷卻期,儘管業界機會不多,她仍選擇堅持。「當時大家對這個領域還沒那麼關注,但我就是對語意辨識很有興趣,想研究讓機器聽懂人話的方法。」她坦言,後來 AI 崛起只是時機上的幸運,真正驅動她的,還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過去曾被媒體以「放棄美國微軟千萬年薪、回母校教 AI」作為報導標題,但對她而言,這並非勇敢或犧牲,而是更貼近人生期待的選擇。「比起高薪,我更在乎生活的快樂感、與家人距離的親近,還有在學術圈可以自由決定研究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彈性。」

「我常提醒學生,要學會問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用工具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她強調,不是為了趕上潮流而跟風選擇,而是從理解自身需求出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變動中保有彈性。她也以自身為例,善用適合自己的工具,透過 AI 與多工處理功能,讓生活與工作角色得以靈活切換;例如近期使用 Galaxy Z Fold7 時,她特別欣賞可摺疊設計與分割畫面功能,能因應日常不同角色轉換,從備課、開會到研究討論都更加從容順手。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展開後8 吋大螢幕,支援多視窗並行作業,彈性應對各種工作環境,隨時隨地化身為個人最佳行動工作室。
經理人

「我本來就習慣雙螢幕操作,它讓我在移動中也能延續這個習慣,像是隨身的行動工作室。」陳縕儂分享,無論是在教室間穿梭、開會路上查找文件,或在出差途中修改簡報,Galaxy Z Fold7 都能隨時展開 8 吋 AMOLED 大螢幕,分割畫面同時查資料、做筆記,工作不中斷;收合後則回到輕巧的 Bar type 直立手機,方便單手操作與日常通訊。8.9mm 收合厚度與 215g 的輕量設計,讓她在多工處理與攜帶便利之間享有完美平衡,「打開是大螢幕,合起來就是直立手機,真的很方便!」

AI 賦能創新突破、游刃有餘

除了硬體的多工表現,陳縕儂也重視 AI 是否能理解人類語境、支援思考與決策。這也是她與學生林彥廷推動本地語言模型 Taiwan-LLM 與 Project TAME 的初衷——讓 AI 理解台灣人說的話。

「過去台灣資料在語言模型訓練中相對稀少,AI 很難理解我們日常語言中的文化隱喻、潛台詞與情感脈絡。」她指出,許多語境需要仰賴常識與在地經驗,這也是人類目前仍保有的優勢。「資料愈完整,AI 就愈有機會像人類一樣思考與判斷。未來若能有更彈性的資料開放政策,也有助於本土語言模型發展。」

回到日常應用,陳縕儂分享她使用 Galaxy Z Fold7 的經驗。Galaxy AI 提供多項輔助功能,例如「筆記助理」可將會議錄音轉錄為文字並整理摘要,讓她在備課與簡報準備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寫作助理」可協助潤飾語句、進行翻譯,提升內容處理的效率;而「通話助理」則能即時將語音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後續紀錄與彙整。

三星 x 經理人_Allen-7686 2 (1).jpg
Galaxy Z Fold7 以輕盈、直覺的方式展開 AI 互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全新可能,成為在變動時代中展翼前行的最佳夥伴。
經理人

此外,Galaxy Z Fold7 也搭載 Gemini Live 的「即時視覺對話」功能,不僅能開啟鏡頭即時辨識周遭畫面,也能讀取螢幕上的內容,並透過口語互動即時給出回應與建議。

陳縕儂表示,她期待在未來出國旅遊時能派上用場,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時,透過鏡頭就能獲得展品的即時解說與延伸資訊;或是在街頭遇到陌生招牌、菜單時,即可即時翻譯並理解內容,雙螢幕同步顯示雙語對話,讓溝通更順暢。

她也笑說,旅行中總免不了拍照與分享,尤其與家人出遊合照時,經常希望構圖完整、同時又能適配社群限時動態的尺寸;而Galaxy Z Fold7 的 AI 背景擴增功能正好解決了這個小困擾,當拍攝畫面為 4:3 時,系統會智慧延展為 16:9,不需裁切就能直接上傳,保留畫面細節與氛圍,一鍵就能與親友分享當下的美好。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搭載 Gemini Live,開啟鏡頭後,即可透過AI 即時辨識畫面並以智能語音即時做出回應,扮演可靠的貼身助理。
經理人

給 AI 時代工作者的建議

身為教師,陳縕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會不會被 AI 取代?」對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先去接觸 AI、理解它,再來思考自己能如何與它協作。「我曾出過一個作業,請學生出一個題目給 AI,觀察它能不能寫出正確答案,並學會怎麼修正、怎麼引導。你沒有程式設計的背景知識,怎麼知道 AI 做得對不對?AI 若做不對,你如何像老師一樣引導它做對?」

在她眼中,AI 時代下最珍貴的能力,不再是背誦知識,而是「終身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否持續學習、能否自我監督,才是工作不被取代的關鍵。「現在被替代的,多是重複性高、規則清楚的事情;而能成為 AI Manager、指揮 AI 的人,才會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她也呼籲:「不要害怕嘗試,Open mind 一點!」陳縕儂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 AI、熟悉 AI,無論是規劃旅程、整理資訊,或是與家人朋友的溝通聯繫,因為用過就知道,它沒有那麼難;甚至當你願意讓它走進日常,就會發現它並不遙遠,也能啟發更多創意與可能。

正如 Galaxy Z Fold7 在摺疊與展開間切換自如,映照陳縕儂在教學、研究與生活多重角色中的靈活轉換——AI 時代的競爭力,不只在知識,更在於運用科技放大自身價值,讓生活與工作同樣展翼前行。

三星 x 經理人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右)對於AI的啟蒙來自於童年時讀的《漢聲小百科》,左為《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經理人

了解更多:https://pse.is/7zw6n4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