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pexels

你需要正念冥想訓練嗎?8 種跡象,符合一個你就該試試

2021-01-15 整理‧撰文 高士閔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需要正念減壓訓練嗎?人體面對壓力有自動化的機制,不容易在正確時機應用正念,正念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整理出 8 個需要正念的時刻,也提供你注意的覺察點,助你提升覺察力。

1. 慢性疼痛

像是手術、治療之後的後遺症,或是職業病,像是頸痛、背痛、胃痛,往往無法透過吃藥、打針,甚至開刀根除,因為慢性疼痛通常肇因難辨,即使透過 X 光、斷層掃描,也找不出為什麼會痛,醫生也只能用藥緩解,或是建議病人「學習與疼痛和平相處」。

覺察點:疼痛(pain)和痛苦(suffering)是兩件事。

前者是壓力源,後者是壓力。當疼痛再次出現時,分辨「痛」帶給你的身體感受,以及情緒感受,後這像是「我永遠好不了」「還要痛多久」,了解對於疼痛的想法,不等於疼痛的本身,就會發覺好像沒那麼痛了。

2. 睡眠問題

你知道自己該睡了,明天還要早起,但翻來覆去,愈來愈清醒。壓力最普遍也最早出現的現象就是睡不好、難以入睡、失眠或淺眠,像是腦筋轉個不停,或半夜醒來再也無法入睡,主要原因多半是,你的生活正承受某種壓力。

覺察點:不要跟自己說「去睡覺」。

這個用詞暗示「變化成另一種狀態」,代表要刻意去做,反而會製造緊張和焦慮,讓你更清醒。睡不著時可以觀察自己呼吸,過一陣子會發現,某個雜念一再出現,像是明天要重要的會議或簡報,這通常是睡眠壓力的來源,仔細檢視一次流程,把事放下,睡眠就會來敲門。

3. 情緒問題

工作上的不順利令你感覺挫敗甚至被羞辱,或恐懼交易告吹;主管、同事給予建議,卻認為對方在批評自己,而產生的不安或憤怒,這些情緒上的壓力,多半是人對於自身的錯誤認知、膨脹誇張,或太想要事情依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相對身體的疼痛,心裡的苦更容易擴散。

覺察點:負面情緒湧上來時,不要找藉口,也不要忽略它。

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已發生或正發生的事情」,觀察情緒是否把事件誇張化,並思考現在能做什麼,就不會成為情緒的受害者。

4. 時間壓力

人有許多截止日期(dead line),我們盡量讓所有事情在「期限前」完成,然而多重的「期限」與「現在」的距離卻成為一種壓迫。做完這件事情,下一件事情緊接著追趕上來,漸漸忘卻做事的目的與成就,只剩下進度總是落後的壓力。

覺察點: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不要回想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比方懊惱剛剛開會的表現,或擔憂未來會不會發生的事。只要在思緒飄移時,馬上把注意力轉回手上的工作,每次只做一件事,就能在多樣事物間切換影響效率,快速完成工作。

5. 飲食問題

當人把數千種化學物質(可能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組成的食物放進嘴裡,本身就會造成身體的壓力。更不用說,現代人習慣用「吃」解決問題,開心、寂寞、挫敗,都要吃東西。最後,不只填補不了空虛,還增添了不健康的習慣,讓暴飲暴食從身體變成心理壓力。

覺察點: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滑手機或做別的事。

觀察食物的色澤、味道、來源,接著緩慢咀嚼食物,體驗食物經過口腔往下抵達胃。吃完1個小時後,再次感受身體,疲憊或充滿活力?可能跟哪一道菜或組合有關?下一次還想再吃嗎?分析渴望的理由,身體就可能抵抗不健康的食物。

6. 溝通問題

跟同事討論案子,對方眼睛看著電腦,偶而抬頭看看你,好像沒有專心聽你講話。職場上,每天都要溝通,但常常心不在會議上,沒能完整接收對方的訊息,只在想自己等一下的發言,最後造成溝通障礙。

覺察點:真正的傾聽,是在雜訊出現時,馬上把注意力移回對方身上。

先不要評斷,才可能聽到「全部」,而不是只聽自己想聽的。等對方報告完,再分析內容是「意見(只是對方的看法)」或「事實(實際樣貌)」,根據事實提供建議,溝通才可能解決問題。

7. 工作壓力

薪水不足以支付生活所需、工作沒有成就感、職業傷害,這些都是工作帶來的壓力。即使正在做自己熱愛的事,也有豐厚的收入,但依舊無法保證未來不會改變,你可能因為能力愈大而責任愈大,也可能專業不再重要而被裁員。換句話說,工作一定會有壓力,只是早或晚而已。

覺察點:常問自己「工作上,我真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如何在現況下做到最好?」

它會使我們跳脫現在的工作流程,檢視每一項工作的重要性,刪減不必要的工作,避免瞎忙。另外,每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又稱蕃茄鐘工作法),中斷工作讓你抽離,不會讓大腦自動導航,只處理「急迫但不重要的事」。

8. 領導壓力

人有自尊、感覺、情緒,所以不能像「管理」物品一樣來管理人。用錯了方法,部屬即使不得不聽話,也只是消極地配合。如果希望對方積極參與,就得靠「領導」,就是給足夠多的薪水,或是讓部屬不受委屈,兩者難度都很高。

覺察點:遇到低潮、失敗、犯錯,不會過度批判自己。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如果你當不了一個好的追隨者,你就當不了一個好的領導者。好的部屬能覺察自己的情緒,遇到低潮、失敗、犯錯,不會過度批判自己,而是努力找尋解決方案,所以當他成為主管時,才能同理部屬。

資料來源 / 《正念療癒力》,野人出版;《正念領導力》,悅知出版;《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平安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