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pexels

你需要正念冥想訓練嗎?8 種跡象,符合一個你就該試試

2021-01-15 整理‧撰文 高士閔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需要正念減壓訓練嗎?人體面對壓力有自動化的機制,不容易在正確時機應用正念,正念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整理出 8 個需要正念的時刻,也提供你注意的覺察點,助你提升覺察力。

1. 慢性疼痛

像是手術、治療之後的後遺症,或是職業病,像是頸痛、背痛、胃痛,往往無法透過吃藥、打針,甚至開刀根除,因為慢性疼痛通常肇因難辨,即使透過 X 光、斷層掃描,也找不出為什麼會痛,醫生也只能用藥緩解,或是建議病人「學習與疼痛和平相處」。

覺察點:疼痛(pain)和痛苦(suffering)是兩件事。

前者是壓力源,後者是壓力。當疼痛再次出現時,分辨「痛」帶給你的身體感受,以及情緒感受,後這像是「我永遠好不了」「還要痛多久」,了解對於疼痛的想法,不等於疼痛的本身,就會發覺好像沒那麼痛了。

2. 睡眠問題

你知道自己該睡了,明天還要早起,但翻來覆去,愈來愈清醒。壓力最普遍也最早出現的現象就是睡不好、難以入睡、失眠或淺眠,像是腦筋轉個不停,或半夜醒來再也無法入睡,主要原因多半是,你的生活正承受某種壓力。

覺察點:不要跟自己說「去睡覺」。

這個用詞暗示「變化成另一種狀態」,代表要刻意去做,反而會製造緊張和焦慮,讓你更清醒。睡不著時可以觀察自己呼吸,過一陣子會發現,某個雜念一再出現,像是明天要重要的會議或簡報,這通常是睡眠壓力的來源,仔細檢視一次流程,把事放下,睡眠就會來敲門。

3. 情緒問題

工作上的不順利令你感覺挫敗甚至被羞辱,或恐懼交易告吹;主管、同事給予建議,卻認為對方在批評自己,而產生的不安或憤怒,這些情緒上的壓力,多半是人對於自身的錯誤認知、膨脹誇張,或太想要事情依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相對身體的疼痛,心裡的苦更容易擴散。

覺察點:負面情緒湧上來時,不要找藉口,也不要忽略它。

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已發生或正發生的事情」,觀察情緒是否把事件誇張化,並思考現在能做什麼,就不會成為情緒的受害者。

4. 時間壓力

人有許多截止日期(dead line),我們盡量讓所有事情在「期限前」完成,然而多重的「期限」與「現在」的距離卻成為一種壓迫。做完這件事情,下一件事情緊接著追趕上來,漸漸忘卻做事的目的與成就,只剩下進度總是落後的壓力。

覺察點: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不要回想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比方懊惱剛剛開會的表現,或擔憂未來會不會發生的事。只要在思緒飄移時,馬上把注意力轉回手上的工作,每次只做一件事,就能在多樣事物間切換影響效率,快速完成工作。

5. 飲食問題

當人把數千種化學物質(可能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組成的食物放進嘴裡,本身就會造成身體的壓力。更不用說,現代人習慣用「吃」解決問題,開心、寂寞、挫敗,都要吃東西。最後,不只填補不了空虛,還增添了不健康的習慣,讓暴飲暴食從身體變成心理壓力。

覺察點: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滑手機或做別的事。

觀察食物的色澤、味道、來源,接著緩慢咀嚼食物,體驗食物經過口腔往下抵達胃。吃完1個小時後,再次感受身體,疲憊或充滿活力?可能跟哪一道菜或組合有關?下一次還想再吃嗎?分析渴望的理由,身體就可能抵抗不健康的食物。

6. 溝通問題

跟同事討論案子,對方眼睛看著電腦,偶而抬頭看看你,好像沒有專心聽你講話。職場上,每天都要溝通,但常常心不在會議上,沒能完整接收對方的訊息,只在想自己等一下的發言,最後造成溝通障礙。

覺察點:真正的傾聽,是在雜訊出現時,馬上把注意力移回對方身上。

先不要評斷,才可能聽到「全部」,而不是只聽自己想聽的。等對方報告完,再分析內容是「意見(只是對方的看法)」或「事實(實際樣貌)」,根據事實提供建議,溝通才可能解決問題。

7. 工作壓力

薪水不足以支付生活所需、工作沒有成就感、職業傷害,這些都是工作帶來的壓力。即使正在做自己熱愛的事,也有豐厚的收入,但依舊無法保證未來不會改變,你可能因為能力愈大而責任愈大,也可能專業不再重要而被裁員。換句話說,工作一定會有壓力,只是早或晚而已。

覺察點:常問自己「工作上,我真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如何在現況下做到最好?」

它會使我們跳脫現在的工作流程,檢視每一項工作的重要性,刪減不必要的工作,避免瞎忙。另外,每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又稱蕃茄鐘工作法),中斷工作讓你抽離,不會讓大腦自動導航,只處理「急迫但不重要的事」。

8. 領導壓力

人有自尊、感覺、情緒,所以不能像「管理」物品一樣來管理人。用錯了方法,部屬即使不得不聽話,也只是消極地配合。如果希望對方積極參與,就得靠「領導」,就是給足夠多的薪水,或是讓部屬不受委屈,兩者難度都很高。

覺察點:遇到低潮、失敗、犯錯,不會過度批判自己。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如果你當不了一個好的追隨者,你就當不了一個好的領導者。好的部屬能覺察自己的情緒,遇到低潮、失敗、犯錯,不會過度批判自己,而是努力找尋解決方案,所以當他成為主管時,才能同理部屬。

資料來源 / 《正念療癒力》,野人出版;《正念領導力》,悅知出版;《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平安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