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 杜沅儐

Dyson「自製電動車」結果如何?創始人:投資 7 億美元,做出自己都嫌貴的車


如果給你 21 萬美元(約新台幣 580 萬元),你會把哪台車列入你的清單之中?可能是保時捷 911,可能是奔馳 AMG GT,甚至加點錢 Maybach 也不是不可能。
但,倘若拿這些錢去買一輛「Dyson」,那你會不會覺得我腦子進水了?
「較低銷量下,我們不得不把售價定為 21 萬美元」,詹姆斯・戴森爵士(Sir James Dyson)在新書《發明:詹姆斯戴森的一生》(James Dyson Invention:A Life)披露戴森做車的曲折。
其實,按照 Dyson 公司一貫的策略,21 萬美元相當的保守,分攤各項研發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潤,想要公司良性發展的話,代號 N526 的高端電動車最終售價肯定要超過 21 萬美元。
在量產之前就預估到 21 萬美元售價,詹姆斯・戴森意識到「以這個價格買車的人太少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車企也開始涉及電動車產業,相比 Dyson 做車新勢力,財大氣粗的傳統車企可以通過燃油車的利潤來反哺新能源,從而壓低價格搶占市場。而 Dyson 想要獲得市場的青睞,顯然 N526 21 萬美元的售價太高。若壓低價格,每輛車都會虧損賠錢、大打價格戰,顯然會讓整個 Dyson 集團陷入風險之中。
這是詹姆斯・戴森爵士不願看到,也不願讓自己親手所建立的帝國處於飄搖之中。最終,在 N526 量產之前,權衡利弊之後,及時止損,終止了智能電動車項目。或者,簡單說 Dyson 智慧電動車無法市場化。
7 億美元做一輛車是什麼程度?
「幸運的是,我們能夠承受 7 億美元的成本並生存下來。」
目前 Dyson 只生產出了一輛 N526 原型車,它的成本約是 7 億美元(約新台幣 193 億元)。由於 Dyson 並非是上市企業,所以換句話說,這 7 億美元也算是詹姆斯爵士自掏腰包。N526 整車與 Land Rover Range Rover 差不多大,是一輛七人座的 SUV。但配備了空氣懸掛的 N526 車身更低,在每小時 50 英里(80 公里)的速度時,車身下降以獲得更低的重心和減小阻力。而遇到溝壑時,也會有著更高的離地間隙,從而獲得更好的通過性。
16 英尺(約 4 米 8)長的 N526,卻配備了一套 24 英寸的超大輪轂和配套輪胎,來減小滾動阻力和提供更好的通過性。另外,選擇 24 英寸實則也是為了更有辨識度。
傳統車業中,七人座 SUV 往往會妥協最後一排座椅的舒適性。但在戴森爵士這裡,每一排座椅都符合人體工程學。且沒有了傳動軸之後,N526 也會提供一個完全平坦的地台。
非常喜歡 Eames 椅子的詹姆斯,也為 N526 上設計了 7 個座位,並且採用了更多的墊子以確保透氣性。比較特斯拉 Model 3 至簡的中控台,N526 更進一步直接把所有的交互控制設計在方向盤中,使得駕駛員可以時刻關注道路。面對電動車空調系統占用過多能耗的問題上,戴森爵士也有信心能通過 Dyson 現有的技術來解決,達到節省電能的目的。
動力系統上,N526 有兩個 264 馬力的戴森電機,從而讓這台 2.87 噸的重物獲得百公里 4.6 秒的加速成績,並且最高時速可以達到 200km/h。
雖然在書中沒有明確的表明 N526 的續航里程,但此前戴森爵士接受泰晤士報專訪時,曾表示其續航里程可達 966km,且「即使在英國寒冷的二月夜裡,在高速路上開著暖氣,也能達到如此的水準」。
Dyson 自信來自於固態電池?
如此的自信,其實是歸功於戴森爵士押寶的固態電池。
在造車初期,戴森爵士就沒看上鋰電,而是一步到位用上固態電池。為此,2015 年戴森前後共花費 1.05 億美元收購固態電池創業公司 Sakti3,並準備再投 10 億美元建設固態電池工廠。
而所謂的「固態電池」,一直到現在也沒有電池廠商給出可行方案,更多的是像特斯拉 4680 電池一樣,列出了一個時間點,LG 新能源的亞洲行銷總經理就透露,「爭取在 2026 年實現量產全固態電池」,但量產並不等同於商用,因此時間點並不明朗。2018 年 2 月,英國《金融時報》稱,戴森爵士已經在考慮在 N526 上用三元鋰電池取代欲想中的固態電池。或許唯一能跑起來的 N526 搭載的就是三元鋰電。
如此來說,欲像特斯拉一般控制智能汽車所有產業鏈,直接做車、而非只是參與,固態電池遲遲無法突破,或許才是戴森爵士終止做車的一個技術原因。
7 億美元投資,Dyson 打過最貴的水漂嗎?
2017 年 9 月,戴森爵士發全員郵件,與斥資 20 億英鎊豪言開始做車之時,全球 3 大財經商業媒體之一的 FastCampany 就認為,詹姆斯・戴森爵士很有可能「偷」走馬斯克的電動車寶座。文中一一列舉被詡為「發明天才」的戴森在資歷、財富、設計以及工程上都要優於馬斯克。而且有馬斯克佈道電動車在前,戴森更容易收穫人們對電動車的好感。
2018 年,戴森汽車全球團隊規模來到 12000 人,其中工程師和科學家佔去一半,研究範疇涵蓋了電池化學、電機、人工智能和儲能等等方面,幾乎覆蓋了三電領域。
早在 2017 年接管了英國皇家空軍在布里斯託的培訓基地,占地 517 英畝,花費 2 億英鎊建造了一座技術中心。
一年後,戴森還在新加坡建立了電動汽車工廠,理由是「離電池產地近」,還表示「世界動力電池中心在亞洲」。倘若戴森沒有終止做車項目的話,很可能會在中國再開一座汽車工廠,位置應該就在福建寧德。
總體來說,雖然 Dyson 花了 7 億美元的投資,做出不能合法上路的 N526 原型車,但實際卻為 Dyson 集團找到更多人才、更多技術。這波其實不算虧。而這 12000 人的團隊,也分散到了戴森集團的其他團隊之中,固態電池項目則被保留。在做車過程中在電池、機器人、空氣處理、照明等領域的技術積累,也為集團其他項目的突破增加了可能。另外,在為 N526 設計內飾時,戴森運用了 VR 作為主要設計工具,加快了設計團隊的工作效率。
做車只能窒息?
其實做車賠錢,算是個公開的秘密。中國做車新勢力「蔚小理」紛紛公開了上季度的財報,在新車交付數不斷攀升的同時,整體依舊處於虧損的狀態。特斯拉從誕生到現在,在賣車上同樣也是連年虧損,直到去年向菲亞特克萊斯勒出售了 12.7 億美元的環保監管積分,才讓特斯拉整體業務轉虧為盈。
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汽車廠商需要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來賺取環保積分,以免收到監管機構的懲罰。中國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表示,由於積分不達標,2020 年長安汽車「平均每輛少賺了 4000 塊人民幣」。造就銷量神話的五菱宏光 mini EV,以接近成本價銷售,實則也是為了賺取環保積分,以平衡燃油車的積分消耗。
如此來說,電動車的售價被傳統車業壓縮的厲害,讓很多造車新勢力難以在賣車上賺取利潤。一輛車涉及了許多領域,缺一不可,想要組建團隊要不是斥資收購,就是斥資挖人,還要源源不斷地在研發上投入。
特斯拉的自製晶片
在前不久剛結束的特斯拉 AI 日上,特斯拉就公佈了一顆自研晶片 Dojo D1,有了它,「Dojo 將會是世界上最棒的超級電腦」。剛開始做車的小米,準備好 1000 億人民幣備用資金確保做車專案無虞後,也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並建立 300 人團隊,準備以智慧生態為切入點正式開始做車。
早於小米,華為、vivo 早就開啟了智慧汽車 Inside 之路,同樣是以自己擅長的軟體生態切入造車賽道。無論如何切入,做車都會獲得市場的極大關注,智慧汽車似乎已經被認為是下一個核心賽道,也是一場豪賭。而如果做車成功,就有可能重新定義品牌,而失敗,則會消耗大量資源,甚至讓品牌逐步隕落。但哪個企業不想豪賭一把呢?
(本文轉自 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