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林庭安

誠品社區店來了!揪團賣蔬果、供應早晚餐的書店,能吸引你上門?


去年誠品連關 10 間店,誠品集團董事長吳旻潔就表示他們會逐漸邁向「輕資產」的經營模式,關店只是第一步,之後會開展社區創新店。如今,誠品首家社區創新店「誠品生活時光eslite me-time」在內湖開幕。
吳旻潔在今年 8 月的股東會指出,過去誠品主要是吸引文化觀光客,多半為 400 坪以上的大店,70 到 80 坪的社區店是誠品要從文化觀光走進鄰里的突破口,也是誠品未來的成長動能。而這間店的開展,對誠品的意義是,多年的深耕有成果,第一次計畫性地帶領產品、服務深入台灣的縣市社區。
以「誠品線上」為後盾,找出社區店型的獲利模式
吳旻潔在 2014 年加入誠品,當時就知道誠品要從書店走向文化創意產業,再慢慢從文化創意產業進到文化生活。那時的策略是,「關小店、開大店」,「因為我們在小型通路的營運中,找不到長期經營、可行的獲利模式。」
為什麼現在可以做了?吳旻潔解釋,2020 年「誠品線上」上線,讓他們提供的商品與服務,不再受限於物理面積。即使新店型設定在 70 到 80 坪,包含書籍、生鮮、餐食等全店品項僅 4000 樣,有線上通路作為後盾,就可以連接線上的百萬種品項。
把展演、服務模組化,喊出「3年展店100家」
再來,因為疫情催化,現在人們旅遊沒有像過去方便,有愈來愈多的消費產生在社區。從台灣的剛需來看,市場似乎已不缺乏這樣的社區店型,但吳旻潔認為,誠品有自信可以提供健康、有品味的知性內容給消費者。
吳旻潔表示,從商業面來看這是一家商店,但對誠品來說,它是陪伴社區鄰里重要閒暇時光的場所。這也是為什麼社區創新店取名為「誠品生活時光」,就是希望它成為鄰里居民上班前後、接送小孩等片刻,能在此稍作喘息,再重新出發。
在選址上,社區店不再鎖定商業精華區或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店點,而是介於學校、辦公、社區生活的融合點,「我們盡可能朝向誠品還沒有店點,人口稠密、且文化生活需求還有機會被挖掘的地方拓點。」今年會開出兩家,預計未來一年展店 35 家,3 年展店 100 家。
吳旻潔指出,誠品高峰期在台灣就是 40 到 50 間店,在疫情下喊出一年 35 家,其實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為此,不同於過去「連鎖不複製」的方式,社區創新店型從一開始的企劃、道具、商品、行銷、展演、服務等,都是能夠模組化,才能快速鋪展到各縣市。
深入社區的「誠品生活時光」有什麼亮點?
書店資深總監張曉玲表示,他們籌備將近一年半,規畫出社區創新店的 4 種特色,讓這些服務都能模組化。
特色1:以「秀面」推薦新書,讓消費者一眼掌握趨勢
社區創新店每天都會由誠品職人推薦 30 本以上新書,新書數量相當於「誠品生活南西」。店員每天會重新編排位置,讓顧客每次進來都能感受到不同;每周會整理銷售數據,或是以誠品觀點推薦讀者新書、暢銷與長銷書籍。
書籍陳列方式採「秀面推薦」,一來是能直接推薦書籍,因為封面比書脊更能吸引人,讓顧客可以快速瀏覽,一眼就看出最近的趨勢書籍是什麼;二來是因為店面坪數較小,書籍品項較少,秀面處理可以讓書櫃看起來更飽滿。
特色2:舉辦讀書會、社團日,讓文化走進社區日常
為了串聯誠品與鄰里居民的連結,社區店每日有新書編排、每周都有活動,周四為讀書會,用讀書會給人們心靈充電;周日有社團日,讓在這邊工作生活的人,可以找到興趣相投的夥伴。
每月他們都會舉辦主題活動,例如 11 月的活動邀請社區居民一起彈烏克麗麗,每季也會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做展覽,首檔即是和藝術家黃本蕊合作「與尼生活的好時光」特展,希望文化、美學能走進社區日常。
特色3:導入「虛擬貨架」,連結線上百萬商品
小型社區店僅有 70 坪左右,無法將所有商品陳列其中,誠品推出「虛擬貨架」,透過店員查找或觸控式螢幕,就能快速找到所需產品。只要在店內下訂,最快能實現今日訂貨、隔日取貨的服務。
除了舉辦活動、展演深入鄰里生活,「誠品生活時光」內湖瑞光店更成立 LINE 社群,每日提供第一手新書資訊,也會不定期揪團購在地小農當季的限量蔬果,跟社區居民即時互動,隨時解答生活與閱讀疑問。
特色4:全天候供應餐食,拉長停留時間
吳旻潔表示,「誠品生活時光」的餐食都是由誠品行旅團隊開發,希望在未來展店時,能有品質地擴張,早餐、早午餐、午晚餐都有提供,三餐之餘也有提供小點心、茶點咖啡,藉此提高消費者的駐足時間。
對誠品來說,目前是大小店並行,大店還是採「連鎖不複製」,面向有目的性的遊逛的消費族群;社區小店則是要深入到社區,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