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遇到過這些場景嗎?高材生考進熱門科系,畢業時卻找不到工作;給用戶的補貼愈來愈多,但用戶熱情愈來愈低;很多人一直在學寶僑的多品牌管理方式,寶僑卻突然砍掉自己一半的品牌;以前給女朋友送花她很高興,結婚了她就開始罵你浪費⋯⋯。
這些場景看上去毫無關係,但戴上洞察力眼鏡,你會發現它們都有著相同的問題:大前提消失。
高材生考進熱門科系,畢業時卻找不到工作,也許是因為「熱門科系永遠如日中天」這個大前提消失;補貼愈來愈多,但用戶熱情愈來愈低,也許是因為「競爭對手的補貼不大」這個大前提消失;很多人一直學寶僑的多品牌管理,寶僑突然砍掉自己一半的品牌,也許是因為「消費者獲得資訊的管道少」這個大前提消失;以前給女朋友送花她很高興,結婚了她就開始罵你浪費,也許是因為「你的錢不是她的錢」這個大前提消失。
這類問題的共同特徵是,過去有效,現在失效。要想解決這類問題,你需要先找到消失了的隱藏的大前提。
隱藏的大前提
我們在畫因果鏈時,心中一定隱藏著一些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大前提。比如,「點火→燃燒」的因果鏈中,氧氣充足是隱藏的大前提;「蘋果掉下來→砸到頭」的因果鏈中,存在重力是隱藏的大前提。
這些大前提過於理所當然,以至於你可能完全忽視,甚至根本「看不見」它們,直到突然怎麼點火也點不著了,蘋果居然往天上飛了,你也不知道問題所在。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要告訴自己:這很可能是因為我「看不見的東西(隱藏的大前提)」不見了。
我曾經遇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家線下超市過去生意很好。可最近一兩年,消費者雖然依然會來逛,但大都看完不買,拿出手機在網路下單,然後空手走出超市。超市管理者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於是找我諮詢:「潤總,我們嘗試了很多辦法讓消費者在我們超市買東西,比如買三送一、免費接駁車接送、給孩子送冰淇淋,但這些過去一直有效的方法,最近不那麼有效了。怎麼辦?」
我說:「這是因為一條『方法→效果』的因果鏈斷裂了。『過去的辦法』這個『因』,得不出『現在的有效』這個『果』。」
因果鏈之所以會斷裂,就是因為你「看不見的東西」不見了。
要知道這個「看不見的東西」是什麼,我們要先理解什麼是超市。
超市,在本質上是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萬千組合。你在超市中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可以查看商品的有效期限,真實地感受商品的手感,這是資訊流;挑好東西去收銀檯付款,這是資金流;走出超市,把東西拎回家,這是物流。
超市為了向你展示資訊流,花費了巨大的成本——租用店面、付水電費、僱用人力、買進庫存,卻沒有向你收費。為什麼?因為它決定通過資金流差價,收回資訊流成本。這就是超市的商業模式。
這個模式要成立,隱藏的大前提是超市相信 80%∼90% 的顧客看中商品後都會購買。因為在超市買東西曾經是人們最好的選擇。
但是今天有了網路,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被切割了。人們可以在超市獲得資訊流,在網上完成資金流,最後通過快遞來完成物流。這意味著「80%∼90% 的顧客看中商品後都會購買」這個隱藏的大前提消失了。
還原了大前提,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顯而易見了。超市的經營者可以增加難以在網路買到的商品比重,比如餐飲、娛樂、洗衣、兒童樂園;可以改變商業模式,不賺差價,轉而向品牌商收取「資訊流展示費」;可以收取會員費,有償幫助用戶從全球採購最好、最便宜的商品。
大前提的藏身之處
隱藏的大前提的可怕之處,就是你認為它們必然存在,絕不會錯,所以提都不會提,想都不會想。但是,所有事物都會變化。一旦大前提真的消失了,整個模型就失效了。為了防止「大前提消失」帶來的「過去有效,現在失效」的問題,你需要在搭建模型、分析模型時,還原大前提。
怎麼還原?可以從以下 3 個方面入手,找到大前提可能的藏身之處。
時間前提
小趙經營了一個叫「你是第一個知道的」的公眾號,內容是他寫的辦公室八卦,每天中午 12:30 推送,沒想到閱讀量驚人地不錯。他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很是得意。於是,他又做了一個公眾號,叫「萬事我先知」,每天早上 9:01 推送,內容跟第一個公眾號差不多。但沒想到,這個公眾號的數據很差。
這是因為用戶的閱讀是有周期性的。每天上班路上、中午休息、晚上回家、睡覺前,是用戶最主要的閱讀時間。小趙的第一個公眾號會獲得成功,有個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隱藏的大前提:推送時間。每天中午 12:30 是幾乎所有上班族中午休息的時間,因此第一個公眾號的閱讀量高。相比之下,每天早上 9:01,大多數上班族已經開始一天的工作了,第二個公眾號的閱讀量自然不高。
空間前提
小錢在一家網路公司附近開了家健身房,很成功,他認為自己找到了一套有效的健身房經營方法。可當他用這套方法在別處開第二家、第 3 家健身房時,都失敗了。為什麼?因為在第一次的成功中,有他自己沒意識到的、隱藏的「空間前提」:健身房正好開在了一家整天加班的網路公司旁邊。這是第二家、第 3 家健身房不具備的優勢。
技術前提
過去,人們借錢幾乎必須有抵押,沒有抵押至少也需要擔保,或者更大的機構授信。可是今天,一個人可以沒有任何抵押、擔保,就從螞蟻金服借出 20 萬元,因為「低成本的個人信用體系很難建立」這個大前提消失了。支付寶可以通過一個人的交易、人際關係等數據,構建個人信用體系。新技術打破了舊有技術建立的大前提,「貸款必須要有抵押」這個模式就不再成立了。
雖然我們無法在畫因果鏈的最開始,就把所有大前提都列在紙上。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定有些我們看不見的事物是被默認存在的。一旦遇到「過去有效、現在失效」的問題,就可以從時間、空間、技術層面開始尋找隱藏的大前提。
(本文出自《商業洞察力》,寶鼎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