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吳美欣

廠商未經同意就將訂單分包出去,品牌端怎麼辦?一窺 Nike、HP 的產線管理法


英國快時尚品牌 Boohoo 曾被揭露,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不顧社交距離禁令,讓工人在毫無防疫措施的工廠工作,時薪還不到法定一半。儘管 Boohoo 表示,公司沒有與工廠直接合作,但是消息一出,Boohoo 市值立即滑落超過 15 億歐元(約新台幣 485 億元)。
當供應鏈變得複雜、層層分工,企業如何控管鏈上的每個連結,成為頭痛的問題。就像 Boohoo 的案例,非正式合作分包商的工作場所、勞動條件往往低於法規,也對公司的聲譽和財務構成嚴重風險。
為何供應商會未經客戶授權,就把部分訂單外包出去?
為什麼會產生非法外包問題?加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費利佩·卡羅(Felipe Caro)表示,原因在於買方不了解供應商的立場。企業普遍認為,供應商會外包製作給其他未授權的廠商,主要是受到價格驅使,但事實是,工廠產能能否負荷,才是關鍵因素。
對供應商來說,接收更多訂單意味著更高營收,不過更深一層的考量在於:如果拒絕客戶訂單,客戶未來可能會減少合作意願。因此與外包廠合作,成為「管理」客戶的一種手段。
「未經授權的外包行為,經常發生在工廠感受到威脅時。」一位 Nike 前高階經理人在研究中說明,Nike 會定期召開供應商會議,了解供應商的工作;並讓供應商匿名評價買方的採購行為,透過參與供應商的生產過程,企業能提前預測需求、協助廠商規畫工廠產能,在不訴諸外包的情況下,實踐供應鏈管理。
很多企業認為,交貨期短的訂單更可能被緊急分包出去,情形卻正好相反。原因在於交期長的訂單,訂單款式通常比較簡單、容易製作,反而會交給外包;而交期短的訂單,要緊跟流行,訂單款式複雜,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
因此,當供應商聲稱它可以生產各式各樣的商品時,就須留意供應商是否把訂單轉移給其他廠商。
想減少非法外包,企業可以透過關注第二級供應商的營運情形。例如運動機能服飾品牌 Patagonia 就採用與一級供應商類似的審核標準,將第二級最大原料供應商,納入審核評估;惠普(HP)公司則透過教育訓練第一級供應商,並讓第一級供應商管理第二級供應商的經營情形。在價格上,企業也應該確保訂單價格與過去一致、或者高於市價。透過產量、價格與擴大關注範圍,降低非法外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