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pexels

6 成員工盼能遠距工作!解放打卡限制、更彈性的組織,該怎麼做?

2022-01-04 整理‧撰文 簡鈺璇

臉書(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彭博社》(Bloomberg)訪談中,分享早期在 Google 工作情景,以往她會從早上 7 點工作到晚上 7 點,但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為了能在 5 點半下班照顧孩子,她會把外套披在椅子上、不關桌燈,或下午安排會議在其他大樓,讓同事以為自己還在工作。

某個程度上,公司的大門代表了上班和下班的分界。到 2020 年,這個分界因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被迫遠距辦公而打破。

許多人體悟:原來許多任務不用在公司也可以完成,省下的通勤時間,可以和家人吃飯,不必等到孩子就寢時,才跟他們講到話。組織則開始思考:減少的辦公室維護成本、出差費,投資在業務的數位轉型上,公司會不會更有競爭力呢?

2021 年微軟(Microsoft)工作趨勢指數(Work Trend Index)報告指出, 台灣有 66% 員工希望疫情趨緩後,仍保有遠距工作選項,並有 52% 企業主傾向重新設計辦公室空間,採取「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

混合辦公結合了遠距及實體辦公室上班的模式,該報告還提到,即便組織開放自由選擇工作地點,全球仍有超過 65% 員工還是想花時間與團隊面對面的交流。這說明混合為何成為新時代的工作趨勢:兼顧工作的彈性和協作需求。

舉例來說,亞馬遜(Amazon)2020 年在美國 6 大城市擴大實體辦公空間,並要求員工在疫情後返回辦公室,他們主張面對面工作才能有效進行開發和合作,但礙於疫情的不確定也不得不讓步。2021 年底亞馬遜宣布,各團隊自行決定是否讓員工回來上班,也不強制遠距的天數。

組織:從風險管理角度,重新設計工作流程

即便企業想恢復過往的工作型態,但台灣 IBM 諮詢企業策略轉型服務副合夥人游復興認為,客觀來看疫情不會結束,企業該預備一套「虛擬工作模式」,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思考「不做會面臨哪些衝擊」。假設公司有 75% 的工作必須實體才能做,疫情一來業務肯定中斷,生意會被能持續營運的競爭者奪走。

「企業就把它(混合辦公)當成新常態,既然在疫情下做了調整,不如在疫後把它優化。」游復興提到,當你以遠距的角度去檢視工作流程時,新的商模與獲利機會就會出現,像是銀行藉由數位客服蒐集的數據,發展 AI 模型用於精準行銷。

然而,適應混合工作模式並不容易。《遠距工作這樣做》提到,顯而易見的擔憂,一是生產力下降,二是既有流程必須改變,像開會形式、績效評估,全公司都要動起來,是不小的工程。

對管理者也是一項挑戰,如何管理看不見的員工呢?《經理人月刊》在 2021 年針對主管進行調查,近 6 成主管表示遠距溝通的時間增加,44.4% 不確定員工是否認真工作。

混合工作讓團隊交流時間變少,過往茶水間是同事閒聊、激發創意的地方,遠距後非正式的分享就消失了。前雅虎(Yahoo)執行長梅麗莎‧麥爾(Marissa Mayer)在 2013 年曾規定在家工作者進辦公室上班,她主張創意源於自發的會議和隨機的討論。

該怎麼做才能無痛接軌新的工作型態呢?首先,企業應該了解員工需求,而不是強迫大家接受新的工作規範。美國科技媒體 The Verge 就報導,蘋果(Apple)頒布新的混合工作模式中,要求員工 2021 年 9 月起每周有 3 天要回到辦公室,引發反彈的聲浪,員工認為新政策彈性不足,若蘋果不改變立場,他們將會離職。

克服虛實整合的管理挑戰:尊重員工意願、數據導向文化

比較好的做法,像是瑞典公司愛立信(Ericsson)就創立平台,了解 132 國家、17000 多位員工的需求,討論疫情間遠距工作的挑戰與優勢,汲取意見設計新的混合工作模式。

接著就是確保在新的工作型態下,能維持甚至提升效率。台灣戴爾科技集團總經理廖仁祥認為,數據導向的企業文化比較能夠接受混合工作,因為公司是以數據來檢視成效,而不是以待在辦公室的時間來衡量貢獻,數據不限於數字,各式文件檔案也算是,比如說員工出差,要提供客戶的會議紀錄才能報帳;或是拿出業績數字,證明自己為公司創造價值。

《遠距工作這樣做》建議,企業應盤點公司的生產力瓶頸,確立改善次序,每周集中改善一個主題,像是開會效率低落、數位客服,隔周再檢討並改善新的主題,反覆循環,直到全公司上手混合工作流程。

制度確立後,管理方式也要從上而下的指導,改為平行、開放的組織模式。主管必須信任員工能勝任任務,而不是用軟體追蹤在家是否偷懶,或要求員工每天早午晚回報,這些都會讓混合工作的彈性及工作滿意度提升的優勢消逝殆盡。

倫敦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混合辦公怎麼做更好〉(How to Do Hybrid Right)則建議,主管在充分授權外,也要依員工的狀態及職務特性調整工作方式,例如:企畫人員需要不被打擾的時段,應該減少每日打擾的次數;新人則需要安排教練一對一線上指導。唯有在員工支持、生產力保證、管理制度調整下,混合工作模式才能逐步落實。

混合辦公會不會是周休 3 日的前哨戰?

混合辦公解放了工作地點的限制,接下來呢?當工作的本質回歸到產出,假如我們可以在家做出相同的貢獻,我們也可能用更短工時完成等量的任務,為何不多一天自我學習和休息呢?

《週休三日工時革命》作者、紐西蘭信託公司 Perpetual Garden 執行長安德魯.巴恩斯(Andrew Barnes)表示,促使他在 2018 年試行縮時新制的動力是一篇《經濟學人》的報導,當中引用了一個研究:「周休二日、一天工作 8 小時的上班族,一天的生產力只有 1.5 至 2.5 小時。」他心想,若每位員工每天生產力再提升 40 分鐘,就能以 4 天工時達成 5 天的生產力。試行結果相當成功,公司維持同樣營收、支出也降低了,2019 年該制度在公司正式實施。

冰島政府在 2015 年至 2019 年間,針對 2500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實施「一周工作 4 天(周工時約 35 至 36 小時)、薪水不變」的實驗,結果員工表現與產能維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滿意度提高。

實施混合辦公的企業,代表也沾上周休 3 日的成功邊緣,因為許多效率提升的做法與混合工作相似,例如:設計個人不被打擾的辦公空間,以及利用專案管理或協作系統減少 email 往返溝通的次數。

《如何縮時工作》就分享,澳洲墨爾本網站公司 Icelab 就是遠距搭配縮時的模式,創辦人麥可.漢尼(Michael Honey)表示,遠距工作的員工比較能適應周休 3 日模式,他們自主性高,會主動回報進度。

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萊恩(Richard Ryan)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的自主性、能力及歸屬感的需求若能被滿足,就會有良好的表現。組織不妨趁疫情後思考,為何員工嚮往保有遠距上班的選項,也許更深層原因在於掌握工作、時間與人生的感覺,讓他們更快樂。

混合辦公為未來趨勢
經理人
面對面及遠距工作的理由
經理人
推動混合辦公時,需格外關心的3種對象
經理人
近6成主管認「溝通時間增加」 為遠距辦公最大困擾
經理人
繼續閱讀 組織文化
相關文章

混合辦公新時代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