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周頌宜

績效考核要寫「失敗經驗」!元太:員工不敢創新,比做錯、賠百萬元還可怕


近 2 小時的採訪下來,元太科技董事長李政昊總共提到了 28 次創新、20 次學習。這 2 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
元太科技(下稱元太)成立於 1992 年,以中小尺寸 TFT-LCD 面板起家。然而,隨著市場波動、生產過剩,時任永豐餘集團(元太母公司)總裁的何壽川,設法找尋新出路。2005 年,元太與荷蘭飛利浦(Philips)簽訂電子紙顯示器合約;2009 年,併購技術源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美國電子墨水製造商 E Ink,正式跨入電子紙領域。
正當組織發展新事業的同時,元太於 2008 年收購韓國子公司 Hydis 的面板產線經歷多年虧損,時任董事長的李政昊,只得在 2015 年做出關廠決定。「當時真的沒錢,怕到了,我覺得公司不能再落入那樣的絕境。」
或許是切身經歷過幾次「不得不」的轉型、不得不「關廠」,讓李政昊萌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我不想老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當「今天的優勢成為明日的包袱,」只有一個領先技術是不夠的,一定要不斷尋找下一個機會。而推動公司往前走的動力,就是「勇於創新,不怕失敗」的文化。
2016 年,元太全面結束面板事業,專注電子紙技術開發,如今全球電子紙市占高達 9 成。過去 5 年,平均研發費用占營收 15%,累計全球專利超過 5000 件。電子紙的應用範圍也從閱讀書寫,跨足零售、醫療等,包括電子書閱讀器、電子貨架標籤、運動外套,「我們的目標是取代紙。」
攤開元太財報,2020 年營收 153.6 億元,年增 12.9%,創下近 7 年新高,稅後淨利 36.03 億元,年增 16.8%。元太跳脫原先的單一核心技術框架,不斷探索新的成長動能,「公司持續嘗試新的,就會一直轉(型),發展出第三、第四、第五隻腳。」
聆聽「客戶的聲音」還不夠,「客戶的客戶需求」才是市場王道
Q:從面板事業,成功轉戰電子紙領域的關鍵?
A:我 2006 年加入元太,當時是很小的面板廠,同仁都有危機意識,如果不嘗試新技術,遲早被淘汰。2008~2009 年左右,因為電子閱讀器熱賣,元太有一段時間做得還不錯,但是也會開始思考,下一個新的應用在哪裡?面對新市場、新客人、新供應商,都是很大的挑戰。
我覺得最痛的一次是 2010 年,電子書閱讀器市場非常好,就認為所有書都會變成電子書,還順著 single customer(單一客戶)的要求擴廠,忽略了市場才剛開始,penetration rate(滲透率)還沒那麼高。結果單子沒有如期發生,反而掉下來。
對我來說,那次是很大的學習,不是客人跟你講前景好就夠了,關鍵反而是客人的客人,也就是消費者,你要走到消費者的前面,才能真的了解市場。
一路走來,我們都是從失敗中學習,而且愈接近消費者所學到的愈重要,怎麼站在 end-customer(終端用戶)角度解讀市場,這個判斷基準會影響整個公司怎麼做準備。
Q:如何開發電子紙新市場?
A:要願意一直嘗試,尤其是業務團隊。有人認為在元太做 sales 很簡單,因為只能跟我們買電子紙,可是其實滿難的,因為是新技術,要不斷嘗試跟不同的客人談,介紹這個產品還有產品對他的好處。更重要的是不能氣餒,要大膽嘗試。
產品介紹也很重要,事前功課要做好,讓客戶了解市場狀況,為什麼這門生意值得投入。當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我覺得要 open-minded(開放心胸),沒有成功就交個朋友,有機會再合作。最關鍵的是透過跟客人談話,聽到了客人的聲音,有一些痛點可以快速改善,有一些是這一代產品做不到,就想辦法把資訊傳遞給研發團隊,在下一代做到,變成一個循環。
Q:怎麼拓展新技術的應用範圍?
A:新的應用不一定是我們先想到,很多時候是和合作夥伴一起開發,像是物流標籤,我們當時有了概念,由廠商落實、落地。我們在 2021 年發起「電子紙產業聯盟」(EPIA,E-paper Industry Alliance),打造電子紙生態圈,希望有一個平台可以快速連結電子紙的IC、系統、品牌業者,大家一起開拓這個市場,願意共好、分享利潤。
像我們以聯盟拿下案子,好比公車站牌,有些合作夥伴知道怎麼跟政府單位打交道,有些擅長 OEM(代工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還有些是有施工經驗,就可以一起配合,把溝通的連結縮短。
Q:經營思維從競爭走向競合?
A:這要回到商業模式來看,有很多成功的商模,例如蘋果(Apple)走的是垂直整合;比較開放一點像英特爾(Intel),他可以做 PC,卻只做晶片,結合其他廠商一起做;也有把生態鏈做得更廣的,像是安謀控股(Arm),拉很多合作夥伴。我們比較是 Arm 這樣的商業模式,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 grow 市場。
我們也是從客戶的聲音聽到,「我今天只能跟你元太買電子紙模組,萬一因為疫情你的廠關掉,我的鏈就斷了,有沒有別的選擇?」現在在生態鏈裡,模組合作夥伴大概有 8 個。市場很殘酷,首先自己要有競爭力,知道市場在哪裡,有時候需要競爭、有時是合作,你也要有開放的心態跟人家分享。
組織要容許可承擔的失敗,隨時備妥下一個技術優勢
Q:專注電子紙技術的同時,也要多元開發市場?
A:我們有幾次都是處在非轉成功不可的情況,回頭再看,我覺得最大的 learning 是,不要等到非轉不可再轉。
我們現在會同時攻幾個市場,發展第二、第三隻腳,核心技術 3~5 個,只是資源比重的差別。比如說,一個市場帶回來的資訊符合想像和預期,就砸更多資源開發。當然也會發生看好的沒有好,沒看好的好了,所以要並進,不能等到某個產品停掉才做,壓力太大了。
專注一個領域或技術很重要,要把東西做到最好,可是視野也要夠廣,不能沒有看到旁邊,要隨時留意有沒有機會從現在的優勢跨到下一個,今天的優勢不一定能維持,可能變成明天的包袱。
很重要的是,我們主力產品不錯,怎麼做更好、更進步、更不一樣,要跳出框框。我們也在學習,沒有完美的 formula 或 SOP,只能盡量把它做好,所以要勇於創新,不要怕失敗,還有一點考量,如果沒成,公司負不負擔得起,要有 plan B、C 的評估。
Q:如何讓「勇於創新、不怕失敗」不流於口號?
A:我覺得公司的文化和組織需要調整,如果員工今天嘗試新東西,失敗了,他會不會因為這樣考績不好,或減少升遷機會。舉個簡單的例子,年中或年底的考績裡,一般是寫成功案例,我們也要寫失敗經驗,你可以從失敗中,看到他能夠跨出安全領域多遠。你沒有失敗過,某種層面也意味你沒有突破。
一旦同仁意識到他有空間創新,就算失敗也不會遭受懲罰,公司才有動力往前走。你不能等到快不行的時候,再去努力轉型、創新,那就是有點大的賭注,幸運的話你賭過了,公司挺過去了,萬一賭不過,怎麼辦?這就是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所說的,「not bet-the-company bets」(不要拿公司當賭注)。
再舉個例子,最近我們開發一個印刷的技術,因為印刷成本比蝕刻(以化學作用製造印刷版的方法)成本低,一位員工材料買錯了,要賠 200 萬。我就說沒關係,當作是學習的一部分,因為 200 萬我們付得起,可是如果是 200 億,那就沒辦法了(笑)。
我反而比較擔心同仁不敢創新,因為我們的技術和市場都是很新的,客人和供應商也對我們的東西不了解,不嘗試新的,會走不出來。我覺得還要提拔願意嘗試新的人,不要讓願意嘗試的同仁,還要擔心自己的 career(職涯)。
Q:總部在台灣,研發中心在美國,如何協作溝通?
A:公司最大的是 R&D team,成員很多都是高學歷(如MIT博士),很重視邏輯和思考,要跟他們溝通,甚至說服他們贊同,需要花費一番心力。你要先跟他講為什麼要這樣做、做了有什麼好處、可能遇到的瓶頸在哪裡、我們可以怎麼協助等等。他們沒有了解真正的目的,就要不斷來回解釋,這也是學習的過程。
這其實是很大的挑戰,第一跨文化,第二時間差,兩邊都要願意付出,是 team work 的成果。我們也有做訓練,了解不同文化的人在某件事情上的反應如何。有些人可能是不講話,不代表他沒意見;有些人會直接說,但也不表示他反對。
對台灣同事來說,溝通要更有邏輯,要先思考和鋪陳,也讓國外同事知道,你重邏輯、重思考、重鋪陳之外,最重要的是執行,所以是互補、各取所需,不是 day1 就可以做到這件事。
討論前的準備,還要注意幾件事,第一,這件事情做了,最壞的結果會怎樣?要附上數據,知道失敗了是否賠得起。第二,有沒有 downside protection(最低防護),如果真的做壞了,至少能夠降低損失。最後,做這件事要有 2~3 個目的,即使一個目標沒達成,還有其他效益。
最重要的是,研發沒有帶進行銷觀點,是不對的研發,不是為了研發而研發,研發是為了讓產品賣得更好。
因此,研發溝通很重要,哪些技術突破不是現在就做得出來、哪些可以做到;或是哪些東西是很根本性的(fundamental),可能要再花點時間去嘗試,就算投下去也未必會有結果。我覺得這個跟代工思維比較不一樣,代工是現在有這個市場,我要去做,但是毛利比較薄;研發是投入未來性,有時候會比較害怕,當然我們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有可能是做不出來或市場不要,但我覺得都是學習的一部分。
勤學習、懂授權才是好管理,讓公司有沒有我都不重要!
Q:從研發主管到總經理、董事長,領導風格轉變?
A:不同階段不太一樣,2010 年是子公司(揚州川奇光電)董事長,盤還沒那麼大,有比較多時間,可以手把手帶著大家做事。有些東西你要自己下去做,才會知道當事人的感受。像最近做一個案子,同事談過之後,我還是覺得不清楚,就親自去聊一下、感受一下,比較能夠理解真實狀況。
隨著掌管的業務範圍更大、責任更重,思考策略居多。有時候我的想法不切實際,但不代表大家一定做不出來,也許沒辦法達到最理想的狀況,至少能帶到比原來還高的地方,我覺得這是一起激盪出來的火花。
我希望公司能做到有沒有我都不重要,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自己 run,台積電沒有張忠謀也很好,或是蘋果沒有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亞馬遜沒有貝佐斯,一樣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公司要有辦法做到那樣,台灣沒有幾間。當有一天可以不要管,公司經營沒有我自己,更多的 empowerment(授權),我認為是最好的管理。
Q:怎麼漸漸做到無我的授權和管理?
A:我有時候會故意不去參加會議,只看會後資料,還是要掌握資訊,最好能做到有一天我連那個都不用看。我覺得,將來公司跨更多區域,這個管理工作還是很大的挑戰。第一要養得起,第二要怎麼 grow,確認可以走某個方向,你在每個地方要怎麼設 purpose,那個地方可能是重研發、製造、銷售,我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有時候看到有人談自己的成功,我會覺得不太可能只有個人因素,背後應該是團隊支撐。元太人都有不服輸的性格,很有韌性,遇到難關會想一定可以走出來,也要一直學習,可以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也可能遇到貴人願意教你,這其中包含你的同事。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最棒的,就很難學習,所以心態要先調整好。
元太科技
成立於 1992 年,為全球電子紙產業龍頭,應用範圍包括電子書閱讀器、電子貨架標籤、電子紙筆記、交通運輸看板等,領域包含教育、零售、交通、醫院與物流。2020 年營收 153.6 億元,年增 12.9%,稅後淨利 36.03 億元,年增16.8%。2021 年前 3 季累計營收達 128.83 億元,稅後淨利 37.85 億元,超越去年全年淨利。
李政昊
2006 年加入元太科技,歷任應用工程(FAE)、品質管理、電子紙事業部、商務發展部門主管。2010 年起擔任揚州川奇光電董事長、2012 年起出任韓國 Hydis 董事長。2014 年接任元太科技總經理,帶領元太科技全球業務團隊與所屬子公司的業務單位。2019 年出任元太科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