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張玉琦

台大教授張清溪辭世:經濟學不能教你怎麼賺錢,但能了解企業運作的原理


經濟學對人的根本假設是,人是理性的,會追求自己的利益極大化,而且他的行為合乎常理。
不過,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解釋,經濟學是從研究個人行為和人際關係出發,但把重點放在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情況。不過,經濟學從行為建立起的理論,可以回過頭來應用到個人行為和個別企業上。
人性理性自利,讓員工利益與組織相符
將經濟學人是理性自利的假設,套用到管理上,老闆就要承擔「當老闆看不見的時候,員工因為自利而偷懶」的風險,也就是在資訊不對稱(員工比老闆更能掌握自己是否偷懶的資訊)之下所帶來的「道德風險」,因此,在比較不容易監督員工工作情況的行業裡,會透過制度設計來降低風險。像是業務工作,就比較可能採用按件計酬,而非固定薪資。
不過,經濟學並非要老闆把員工當賊看。在制度的另一面,經濟學也談互信,因為互信可以讓企業運作得更有效率。在張清溪專長的勞動經濟學中,有一種勞工向雇主抗議的方式稱為「怠工」或「按章行事」,指的就是勞工雖然按照公司的規定工作,但放慢手腳使工作成效不彰。
「按章行事凸顯出,單靠法律不能維持社會秩序,雇主和員工之間培養出來的默契,才能讓企業運作順暢。」張清溪說,如果勞雇雙方沒有互信,企業就必須設置很多防範措施,內部交易成本便會增加。
因此, 從理性自利的角度出發,企業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員工的利益與組織的利益一致。
比方說,企業用員工入股、發給選擇權的方式獎勵員工,如此一來,只要企業賺錢,員工跟著受惠,員工向心力自然跟著提高。
同樣基於自利的假設,「我們也會問道德一斤多少錢?」在經濟學家眼中,所謂「道德」的意思是具有外部性的行為(externality,行為產生不屬於當事人的好處),這種行為在市場上很少,所以政府要設法鼓勵;相對來說,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行為創造出當事人不必負擔的成本)的事情,例如空氣污染,也需要政府管制。
考量邊際成本,決定這筆生意該不該做
另一個最基礎、但重要的經濟學原理是「邊際成本」,企業可以從中找出獲利之道,也可能因為輕忽而倒閉。
1974年,富蘭克林國民銀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的存放款業務中,利差(存款利率與放款利率的差距)逐漸縮小,銀行主管計算出貸款的平均成本是7%,因此放款人員收到指示,只要利率高於 8% 就可以放款。
以為穩賺的生意,卻忽略了另一個關鍵數字:銀行拆款(向其他銀行借錢)的利率是9~10%。換言之,當銀行借出去的錢超過本身擁有的存款(存款利率是3%)之後,每多借一筆錢的成本是9~10%,利潤卻只有8%,怎麼能不倒閉。
每多生產一單位的成本,經濟學上稱為邊際成本,富蘭克林國民銀行沒有將放款的邊際成本納入考量,才做了賠錢生意。
反之,因為考量邊際成本而獲利的,是 1960 年代的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當時其他航空公司規定,乘坐率 65% 以上才開機,因為這樣才能損益兩平;大陸航空卻首開 50% 乘坐率就開機的政策,市場譁然。當其他公司都等著看大陸航空虧損時,它的利潤卻不斷增加,甚至加開航線。
為什麼大陸航空可以從看似賠錢的生意中獲利?這是因為,一次飛行的平均成本是 4000 美元,包括「固定成本」(不管飛不飛都要花的成本,如機場停機費)2000 美元,「變動成本」(飛行產生的成本)2000 美元,這表示飛機每飛一趟的邊際成本是 2000 美元。
既然 65% 乘坐率可以帶來 4000 美元的營收,50% 的乘坐率就能夠負擔 2000 美元的邊際成本還有賺。以邊際成本定價的大陸航空,搶走了其市場。如今,邊際成本法也成為航空業通用的班機決策判準。
「經濟學家不能教你怎麼賺錢,」張清溪說,「但是學了經濟學之後,可以比較不容易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也比較容易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
張清溪
台大經濟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在勞動經濟學,以及台灣與中國經濟結構。與吳聰敏、許嘉棟、劉鶯釧等共同出版《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被譽為經濟學的「入門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