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吳美欣

現在是漲價的好時機嗎?2 個判斷關鍵,決定市場優勢誰屬!


「魚貨原物料等價格,像雲霄飛車一樣直直往上衝,」去年 11 月,台南知名老店阿堂鹹粥在臉書發出聲明,表示綜合鹹粥、虱目魚鹹粥要漲 10 元,魚肚、魚皮鹹粥漲 20 元,引發激烈熱議,有人力挺,也有人質疑,還在網路狂刷一星評論。
詢問顧客的價錢容忍度,盤算能承擔的銷量變化
貴 5 元、10 元、20 元,就引起各種正反討論,何時漲、漲多少是企業漲價前必須要深思的問題。《精準訂價》提到,最簡單的方法,是詢問團隊意見,最好是對顧客足夠了解、有市場經驗的人,像是一線銷售人員、銷售管理團隊、行銷人員與產品經理,問他們:「如果把價格增加 10%,銷量會降低多少?」如果答案是 50%,這就提醒你:消費者對價格變化非常敏感,漲價前需要更多考量。
問了數字後,還要緊接著追問:為什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情況?「為什麼」是請對方解釋這個預估是基於哪些假設,「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情況」則是在盤點競爭對手、外界可能對你的價格調整會有什麼反應,引導你演練不同狀況的處理方式。你也可以直接詢問顧客,這個問題的回答會因為產品屬性而改變。如果你賣的是耐久財,例如汽車、家電用品,顧客的回答只有會有「買或不買」,但如果賣的是「數量可改變」的必需品,例如衣服、鞋子,顧客可能會告訴你減少購買量;還可以問可以接受的最高價位到哪,以及價格漲到哪個區間,會轉而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若是企業經營電商平台,也可以進行價格實驗,透過策略性調整價格,觀察銷量變化。
預測競爭者行為,或釋放消息探聽對手動向
如果要漲價,無論何時都必須要關心競爭對手的行動,任何競爭對手的價格改變,都會對其他人的銷量造成影響。西北大學行銷學教授蒂莫西.卡爾金斯(Timothy Calkins)提到,上游廠商想漲價必須趁早,因為下游通路通常會先消化庫存,延後產品漲價的時間。
《精準訂價》作者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則表示,如果企業單方面漲價,卻沒有任何競爭對手跟進,企業就會處於價格劣勢,導致銷量與市占率下滑,在只有少數賣家把持的市場中,尤其需要注意。首先發起漲價的店家,因無人跟進而撤回計畫的情形並不少見;但如果競爭對手也漲價,那麼調高價格,可能只是讓銷量微幅減少,但所有店家都會有更高的獲利。
因此漲價時必須了解與預測競爭對手的行為,思考你的行動是否能影響第三方的行為?若你是市場的價格領導者,可以向市場發送訊號,減少不確定性,例如,透過媒體報導「打算在 OO 年 OO 月漲價 XX%」,觀察顧客、競爭對手、投資人與監管機關的回應。
假如市場參與者擁有類似的成本結構、市場定位與目標相近,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互信與策略謀略,市場領導者漲價,比較有機會使競爭者跟進。若是競爭對手不符合以上條件,行動結果反而有可能引發不對稱行動,例如維持原價、甚至降價,此時,市場領導者保險的做法就是維持原價。對於市場跟隨者來說,也可以觀察市場領導者的訊息,決定是否要調高價格,一旦同業大廠釋放調漲價格的意圖,也是在暗示你要採取下一步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