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李心平

如何確保公司走在正確道路上?運用 4 個方法,建立 10 年後依然成功的董事會


公司的董事會到底有多重要?多數人觀察一家企業,可能會注意 CEO 是誰、營運表現或是財報數字如何,但對於董事會的組成或運作,相對上較為忽略。董事會的功能,在於維護其背後所代表的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權益,包括企業員工、客戶、社群、與股東。一個運作成功的董事會,能夠確保企業持續走在正確發展的道路上,重要性不言可喻。
如今,隨著市場改變、社會價值觀更重視多元,公司董事會的組建也應該跳脫傳統模式,需要接受更多樣化的成員加入。
董事會成員年齡持續上升,仍由強勢族群主導
在美國,公司董事會平均年齡為 62 歲,在台灣這個數字應該也相去不遠,而這意味到了 2032 年,這些董事會成員年齡將進入 7、80 歲。且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董事會原本是要代表他們服務的人群,但是這個代表性恐怕越來越不具意義。因為像是在財星 500 強(Fortune Global 500)企業當中,82% 的董事會都是由白人主導,許多弱勢族群在董事會中沒有真正的代表,即使他們也是這些公司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族群。
董事會組成將隨市場變化,將走向多樣化成員結構
為了在十年後,也就是 2032 年之後,可以建構一個運作成功、引導公司走向正途的董事會,《Forbes》提出了 4 步重要的做法。
第一,要決定董事會為服務利害關係人(員工、客戶、社群、股東)需要擁有多大的權力,這關乎董事會能否擴權、超越現有的公司治理規範。
第二,考量利害關係人組成將發生根本性變化。董事會傳統的招聘模式是吸納退休的成功高管,但隨著未來利害關係人、人口統計、市場條件都會發生變化,這個模式很可能無法再奏效。公司未來需要有多樣化的董事會成員,可能跳脫傳統模式來招聘非常年輕的高管,甚至允許高管同時也在其他公司董事會任職。
持續衡量成員價值創造能力,有意識地招聘新成員
第三,要不斷衡量董事會成員的價值創造能力。透過不斷審查成員的個人貢獻,以加快下一代進入董事會的進程。
第四,要跳脫舒適圈,談一些可能會令自己不舒服的議題,包括持續與其他成員進行對話,並討論 10 年後、而不僅僅是 3 年之後的世界,這也意謂董事會必須非常有意識到需要招聘怎樣的新成員入會。
董事會招聘公司 Boardsi CEO 馬丁·羅文斯基(Martin Rowinski)指出,組建董事會不僅僅是召集成員並賦予他們「董事」的頭銜,而是應該要建立好董事會的結構,才能確保董事會有效率的運作,並讓董事能夠獲得所有必要的資源來引領他們取得成功。而在選擇董事會成員時,要注意每個人可以幫助公司發展業務的具體方式,創建一個可以為公司帶來成功的董事會。
每間公司的董事會規模和結構可能都不相同,但在建立基礎上,它需要一種架構,讓每個人都能準確理解公司成功所需的條件。制定具體計劃,並向董事會成員提供清晰、可操作的反饋和指導,以確保他們保持在正軌上。 而且與其為了安排會議而進行漫無目的的會議,不如有目的地召集董事會成員,規劃一個有意義的討論並在會中做出決定。所有董事會成員都應該積極參與、熱切分享資訊,讓董事會更有效率的運作。
公司領導者應該就董事會的召開方式和成員需要出席頻率,提供明確的指導方針,並為這些會議設定期望與目標,讓董事會成員有方向和指引可遵循。如此一來,才可以期待董事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能力引導公司朝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