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靠登門推銷的廚具,竟賣贏知名百貨的頂級品牌!光環效應的威力


李歐卡迪的同事們在形容他時,最常用的詞是「傳奇」。或許是因為這位七十九歲老先生的同事大多是大學生,而大學生都用這種方式描述他們尊敬的人吧。
李歐卡迪過去五十六年都是做同一份工作,按照現今多數人的標準,聽起來根本是瘋了。他每天帶著裝滿刀具的大袋子,走進完全不認識的人家,而且通常只有女性單獨在家。李歐卡迪得說服她們把門打開、一起坐下,好讓他賣餐具給她們。
在他的職業生涯裡,共賣出超過五百萬美元的廚房用品,想想當年一組一百六十九美元的刀具,現在要賣三千美元,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麼驚人,何況,他完全是透過登門拜訪來達成銷售佳績。
你或許會想像李歐卡迪是個親切、保守的人,就像挨家挨戶推銷百科全書或吸塵器的銷售員那樣。但是李歐卡迪的做法聰明多了,他運用一種行為捷徑,叫做 「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在一九七○年代,挨家挨戶上門銷售廚房產品是一件苦差事,銷售員總會被人不斷拒絕,當著你的面猛然關上門,不耐煩的抱怨你打擾到他們了。但後來,有一些銷售人員開始問一個重要的問題:「 要是能讓新顧客不會把我們當成完全陌生的人,會怎麼樣呢? 」若把這個問題換一個問法是:我們能不能請現有顧客推薦他們的朋友?這樣就不必每次與人見面,都得從零開始建立信任; 我們可以透過人們的朋友建立起信任關係。
他們開發出來的這套方法非常成功,成功到這群人成立「威得直銷公司」(Vector Marketing),這間公司如今是卡特科餐具(Cutco Cutlery)的獨家供應商。大部分人知道卡特科,是因為曾經有個青澀的大學生銷售員到他們家做展示,包括用一把廚房剪刀剪開閃亮亮的一美分硬幣,以及用刀子切開繩索和皮革等等。
我之所以那麼清楚,是因為我本身也曾是那群生澀的大學生之一,我就是靠這個工作為自己籌到大學學費。事實上,卡特科/威得一年大約招募四萬名新人,其中大部分是當地的兼職學生。這群新進銷售代表或許最初是展示產品給朋友或家人,但之後顧客大多會轉介他們的朋友給銷售員,形成一張從未間斷且持續成長的信任網絡。
最驚人的是,這個方法一直都非常有效。過去三十年來,卡特科已經成為美國廚房餐具銷售第一的品牌,任何人想要親身體驗,都得透過顧客的轉介。你在商店裡找不到他們的餐具,甚至連一個廣告也沒有,然而年復一年,他們的銷售量都超越梅西百貨(Macy’s)、威廉斯.索諾瑪(Williams Sonoma),甚至亞馬遜商場裡的頂級品牌。
卡特科驚人的成功,部分是因為生產傑出的產品,但它與其他廠牌的最大區別,就是讓銷售代表充分發揮「光環效應」的槓桿效益。 光環效應的運作方式如下:如果我們信任某個人,就會有較高的機率願意信任跟他有關的另一個人、產品、服務或任何東西。 這個效應的命名,源自聖人或天使散發出的神聖光環,光環照到的一切都會變明亮,如同當我們信任某個人或品牌時,與其相關的一切似乎都會變得更值得信任。
說真的,你信任的人推薦的產品未必一定是好東西,但在大多數「光環效應」的例子中,能夠提供我們一條人們常見的思考捷徑:若我相信 A,A 相信 B,那我很可能會相信 B。如果你仔細觀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根本想都沒想,就依這條思考捷徑自動執行。
上門拜訪的推銷員,如何迅速被視為朋友?
李歐卡迪能創下銷售佳績的關鍵在於,僅僅因為他曾經跟你的朋友在她的廚房裡聊過天,讓自己獲得與人產生連繫的信任光環;他知道光環愈亮,他就能愈受人信任。他可不是只說一句:「蘇西說我該打電話給你」,他會拋出一堆線索,或許強調他和蘇西坐在一起喝咖啡,一邊聊著兒孫輩,而且如果你仔細聽,可能會發現李歐卡迪甚至提到兒孫輩的名字。李歐卡迪可能還會提到,他是透過珍奈特或她的姊妹瑪姬認識蘇西的。總之,他提到一個又一個光環,到最後,我們的大腦會告訴我們:他一定值得我信任。
於是才聊了兩分鐘,李歐卡迪就從偶遇的陌生人,變成一個有著共同朋友的可信賴者。李歐卡迪的優異表現,讓他服務著一代又一代的家庭與廣大的社區,在這個過程裡,他與顧客建立起終生的情感,對李歐卡迪來說,他已經不只是在服務顧客,甚至「感覺像服務自家人」。
透過顧客的轉介,李歐卡迪及其同事的接觸對象遍及名人、億萬富翁、《財星》五百大企業的高階主管、知名作家和創業家。靠著「光環效應」,他們全都找到信任的捷徑,而這條捷徑是我們大多數人從沒想過的。當然,我們偶爾也會拜託朋友聯絡或介紹,但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會持續運用這個流程,直到我們被介紹給我們最欣賞的人士?或許我們一直沒有好好利用「光環效應」,特別是處在今日的數位時代。
(本文出自《影響力法則:建立信任、連結和社群意識的藝術》,天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