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熊媽媽買菜網

熊媽媽不玩了!東森收掉熊媽媽買菜網,生鮮電商要走下坡了?兩關鍵拆解

2022-12-02 數位時代 程倚華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東森購物旗下生鮮電商熊媽媽買菜網,在今(1 日)宣布將於 12 月 8 日後停業。東森購物也發出聲明指出,「由於這 2 年環境變化迅速,加劇市場環境變化。經審慎考量,因熊媽媽買菜網長期虧損,公司內部營運需進行調整,最終決定熊媽媽買菜網即將營業至 12 月 8 日。」

不僅是熊媽媽買菜網收攤,在 2021 年登台的韓國最大電商 Coupang 酷澎,也在一個月前宣布轉型,取消了生鮮雜貨 10 分鐘快送服務,轉為經營韓、美商品跨境電商。大型電商平台如 momo 的角度也逐漸收斂,背後原因是什麼?生鮮電商市場又會如何發展?《數位時代》一次拆解眾家業者動態與專家觀點。

熊媽媽.jpg
熊媽媽官網

大咖不玩了?生鮮電商走下坡背後 2 大原因拆解

事實上,東森購物才在 2020 年 11 月砸下 7,500 萬元收購熊媽媽買菜網,持股比例達 75%。原先期待能透過與原有電商業務共倉、共物流達能集團綜效,卻在經營剛滿 2 年就決定收攤。背後有 2 大關鍵原因。

原因 1:疫情紅利消退,生鮮外送需求大下降

回顧 2021 年 5 月三級警戒期間,熊媽媽買菜網每日的訂單量暴增 3~5 倍,客單價也從 1 千元不到衝到 3~4 千元。然而這一波「疫情紅利」如今已逐漸消退。「這種數字當然不可能解封後還會持續,」商發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分析。

不過今年中旬,東森購物曾表示,熊媽媽買菜網在上半年有著營收成長年增 64% 的好表現。但如今卻說不堪長期虧損,可以想見營收成長的背後需要大量行銷、人事、物流管理等等預算支持。而檢視 Google Trends 的數字,也能發現「熊媽媽買菜網」搜尋量在 2021 年 5 月期間暴衝百倍,但在 6 月下旬就回歸了三級警戒前的水準。在這樣的市場熱度之下,要撐住營收成長勢必得要砸下更多行銷費用。對於正在籌備 3 年後獨立公開發行(IPO)的東森購物來說,為了讓營收、獲利同時達到 IPO 條件,也不得不果決斷尾求生。

熊媽媽
熊媽媽買菜網搜尋量在三級警戒期間達到最高峰,如今已慢慢下降。
Google

原因 2:物流建置成本高,疫情後需求可用原有電商業務滿足

另一方面,冷藏品效期短、耗損率高也是一大關鍵。像是蔬果葉菜類,效期可能只有 3~5 天,乳製品的效期往往也在一周左右。為了要降低耗損,熊媽媽買菜網在在北北基與桃園地區,建置起全自營的物流網絡,來做到部分地區 3 小時快速到貨,大大提升物流建置成本。

「東森關了熊媽媽,是因為疫情間太看好投資太多物流倉儲撿貨,現在縮回疫情前水準就沒辦法支撐下去 ,」戴凡真說。「傳統電商這種形式不適合生鮮產品的買賣,物流也不合適,所以傳統電商平台做生鮮是不對的形式。」

以綜合型大型電商的動態來看,對於冷藏生鮮的佈局也有逐漸收斂。在 2020 年,momo 富邦媒時任董事長林啟峰曾經透露,將會建置冷藏溫層物流,「未來這一塊一定要有人做,如果真的沒人做,就我們自己做。」不過,到了今年雙 11 記者會,總經理谷元宏的說法則轉為保守,「談到下一波電商成長動能,小家電、3C 電商還有成長空間,一些物流上比較難處理的,就是更遠目標。」言下之意是,在疫情期間需求暴增,曾經一度吸引各業者投入的生鮮電商,如今並不是 momo 購物網排序最優先的專案。

電通智能中心智庫負責人楊少夫則分析,以大型電商業者角度來看,消費者買更多的是日常雜貨用品,而且獲利更好。「像是大桶沙拉油、醬油,這些商品的價值交換就比較明確。」而對於東森購物來說,這類商品使用既有的電商物流就能滿足,也是原先電商業者的強項。

熊媽媽買菜網4.JPG
訂單暴增期間,熊媽媽除了自有車隊全員出動、加班運送之外,也開始與外部物流公司合作,再開出20%的物流運能,倉儲人力也提升了15%。
熊媽媽買菜網提供

居家自煮風潮不滅,全聯「小時達」持續擴張

「儘管如今居家自煮需求不如三級警戒期間那麼高,但也沒有回到疫情前的狀態。」楊少夫觀察,在疫情期間,家電、廚房用品銷量大增,消費者投入了固定資產,也會增加往後在家開伙意願;另一方面,通膨影響將延續到明年,在物價逐漸提升的影響之下,也會穩固消費者在家用餐的意願。

這會如何影響生鮮電商產業發展?像是全聯小時達,由門市直接送到家的前置倉模式,成為未來最被看好的生鮮電商模式。

全聯小時達_2021_11_15_蔡仁譯攝攝-12
全聯與Uber Eats、機車快遞平台合作,由外送員取貨、送貨到府。
蔡仁譯攝影

在 2021 年,熊媽媽買菜網在接受《數位時代》專訪就曾提到,「全聯、家樂福這些實體店,就算網路上沒人買,實體店也會有人買,所以耗損一定比我們低。」如今,全聯小時達也確實愈做愈好,目前在全台店點約 600 間,除了自有 PXGO!服務之外,也上架 Uber Eats、foodpanda 外送平台。今年 4 月本土疫情爆發以來,已經可以看到外送服務為單店生鮮業績帶來最高 3 成以上的成長。整體而言,估計今年業績還能比去年成長 3 倍。

生鮮電商業者無毒農創辦人暨執行長曾逸峰也認為,供應鏈垂直整合是經營生鮮電商的一大關鍵,而全聯在過去經營連鎖實體超市造就了穩健基礎,也成為獨特優勢。

楊少夫分析,「在菜市場中,消費者捏捏魚肉、敲敲西瓜這些習慣改不了。」透過線上購買,消費者無法掌握蔬果品質,「但是婆媽會去信賴全聯的品牌標準,會吸引購買意願。」

Uber Eats、foodpanda 兩大外送業者未來怎麼走?

而對於 Uber Eats、foodpanda 這 2 大外送業者來說,除了與超市、量販業者合作之外,過去也在台灣推出 pandamart 熊貓超市、Uber Eats 優市,以自營幽靈超市的方式經營生鮮電商市場。

談到如今的營運表現,foodpanda 不諱言,「部分店點將進行整併。」目前全台店點數量,已經從去年的 30 間左右收斂到 20 間。不過,單店表現全年來看依然是穩健成長。展望未來,將以精準定位、深度耕耘為發展重點,極大化每一個店點的營運效率。

Uber Eats 台灣總經理李佳穎也分析,Uber Eats 優市站上商品大約千種,難以與量販店上萬規模比擬。未來將持續深化與外部量販、超市的合作,而 Uber Eats 優市則會導入更多其他通路比較難取得的特色商品。

「大家的競爭力所在,是要想辦法在到府的生鮮電商裡,盡量做組合銷售,讓低毛利的生鮮與高毛利的商品來搭配,」戴凡真分析,像是開發食譜組合、即食品、快煮菜品都是未來生鮮電商能突破、找到獲利的方向。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善用工具,AI賦能:台大教授陳縕儂談如何養成無法取代的靈活韌性

2025-08-15 經理人X三星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不僅橫掃教育、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加速改寫商業競爭格局——從中小企業的營運效率,到跨國企業的策略布局,AI 導入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指出,未來組織將走向多節點的轉換與整合,科技應協助管理者釋放時間、激發創造力,讓工作者在快速變動中保持敏捷與連結。

在這波 AI 浪潮中,高階主管如何在人才布局上做出不被淘汰的決策?又該如何善用工具,為轉型創造優勢?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身作則定義「人機協作」的管理哲學,並透過科技,在變動中活出餘裕。

在不確定中仍能思辨與轉換

談起投身 AI 領域的起點,陳縕儂笑說,真正的啟蒙其實來自童年時讀的一本《漢聲小百科》。「裡面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例如智慧聲控助理、居家機器人、無人駕駛⋯⋯這些1980年代的幻想,讓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很深的興趣。」

博士求學期間,正值 AI 的冷卻期,儘管業界機會不多,她仍選擇堅持。「當時大家對這個領域還沒那麼關注,但我就是對語意辨識很有興趣,想研究讓機器聽懂人話的方法。」她坦言,後來 AI 崛起只是時機上的幸運,真正驅動她的,還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過去曾被媒體以「放棄美國微軟千萬年薪、回母校教 AI」作為報導標題,但對她而言,這並非勇敢或犧牲,而是更貼近人生期待的選擇。「比起高薪,我更在乎生活的快樂感、與家人距離的親近,還有在學術圈可以自由決定研究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彈性。」

「我常提醒學生,要學會問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用工具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她強調,不是為了趕上潮流而跟風選擇,而是從理解自身需求出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變動中保有彈性。她也以自身為例,善用適合自己的工具,透過 AI 與多工處理功能,讓生活與工作角色得以靈活切換;例如近期使用 Galaxy Z Fold7 時,她特別欣賞可摺疊設計與分割畫面功能,能因應日常不同角色轉換,從備課、開會到研究討論都更加從容順手。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展開後8 吋大螢幕,支援多視窗並行作業,彈性應對各種工作環境,隨時隨地化身為個人最佳行動工作室。
經理人

「我本來就習慣雙螢幕操作,它讓我在移動中也能延續這個習慣,像是隨身的行動工作室。」陳縕儂分享,無論是在教室間穿梭、開會路上查找文件,或在出差途中修改簡報,Galaxy Z Fold7 都能隨時展開 8 吋 AMOLED 大螢幕,分割畫面同時查資料、做筆記,工作不中斷;收合後則回到輕巧的 Bar type 直立手機,方便單手操作與日常通訊。8.9mm 收合厚度與 215g 的輕量設計,讓她在多工處理與攜帶便利之間享有完美平衡,「打開是大螢幕,合起來就是直立手機,真的很方便!」

AI 賦能創新突破、游刃有餘

除了硬體的多工表現,陳縕儂也重視 AI 是否能理解人類語境、支援思考與決策。這也是她推動本地語言模型 Project TAME 的初衷——讓 AI 理解台灣人說的話。

「過去台灣資料在語言模型訓練中相對稀少,AI 很難理解我們日常語言中的文化隱喻、潛台詞與情感脈絡。」她指出,許多語境需要仰賴常識與在地經驗,這也是人類目前仍保有的優勢。「資料愈完整,AI 就愈有機會像人類一樣思考與判斷。未來若能有更彈性的資料開放政策,也有助於本土語言模型發展。」

回到日常應用,陳縕儂分享她使用 Galaxy Z Fold7 的經驗。Galaxy AI 提供多項輔助功能,例如「筆記助理」可將會議錄音轉錄為文字並整理摘要,讓她在備課與簡報準備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寫作助理」可協助潤飾語句、進行翻譯,提升內容處理的效率;而「通話助理」則能即時將語音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後續紀錄與彙整。

三星 x 經理人_Allen-7686 2 (1).jpg
Galaxy Z Fold7 以輕盈、直覺的方式展開 AI 互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全新可能,成為在變動時代中展翼前行的最佳夥伴。
經理人

此外,Galaxy Z Fold7 也搭載 Gemini Live 的「即時視覺對話」功能,不僅能開啟鏡頭即時辨識周遭畫面,也能讀取螢幕上的內容,並透過口語互動即時給出回應與建議。

陳縕儂表示,她期待在未來出國旅遊時能派上用場,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時,透過鏡頭就能獲得展品的即時解說與延伸資訊;或是在街頭遇到陌生招牌、菜單時,即可即時翻譯並理解內容,雙螢幕同步顯示雙語對話,讓溝通更順暢。

她也笑說,旅行中總免不了拍照與分享,尤其與家人出遊合照時,經常希望構圖完整、同時又能適配社群限時動態的尺寸;而Galaxy Z Fold7 的 AI 背景擴增功能正好解決了這個小困擾,當拍攝畫面為 4:3 時,系統會智慧延展為 16:9,不需裁切就能直接上傳,保留畫面細節與氛圍,一鍵就能與親友分享當下的美好。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搭載 Gemini Live,開啟鏡頭後,即可透過AI 即時辨識畫面並以智能語音即時做出回應,扮演可靠的貼身助理。
經理人

給 AI 時代工作者的建議

身為教師,陳縕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會不會被 AI 取代?」對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先去接觸 AI、理解它,再來思考自己能如何與它協作。「我曾出過一個作業,請學生出一個題目給 AI,觀察它能不能寫出正確答案,並學會怎麼修正、怎麼引導。你不會程式,怎麼知道 AI 做得對不對?」

在她眼中,AI 時代下最珍貴的能力,不再是背誦知識,而是「終身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否持續學習、能否自我監督,才是工作不被取代的關鍵。「現在被替代的,多是重複性高、規則清楚的事情;而能成為 AI Manager、指揮 AI 的人,才會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她也呼籲:「不要害怕嘗試,Open mind 一點!」陳縕儂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 AI、熟悉 AI,無論是規劃旅程、整理資訊,或是與家人朋友的溝通聯繫,因為用過就知道,它沒有那麼難;甚至當你願意讓它走進日常,就會發現它並不遙遠,也能啟發更多創意與可能。

正如 Galaxy Z Fold7 在摺疊與展開間切換自如,映照陳縕儂在教學、研究與生活多重角色中的靈活轉換——AI 時代的競爭力,不只在知識,更在於運用科技放大自身價值,讓生活與工作同樣展翼前行。

三星 x 經理人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右)對於AI的啟蒙來自於童年時讀的《漢聲小百科》,左為《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經理人

了解更多:https://pse.is/7zw6n4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