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攝影

全聯默默營收破億的自有品牌:「美味堂」如何靠銅板價小菜做婆媽的新生意?

2022-06-30 採訪·撰文 劉燿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拿起菜籃晃進全聯生鮮區,從最前排的蔬果區,逛到後段的肉品、海鮮區,你可能會發現,有個分類的陳列默默變大了:熟食調理食品區。

不管是復熱即食的豬腳、紅燒獅子頭,或是拆封就能直接端上桌的油雞腿、涼拌小菜。細看冷藏貨架上一盒盒封膜包裝,印有全聯自有品牌「美味堂」字樣的商品,正在生鮮商品區攻城掠地。

美味堂是全聯繼「We Sweet」(自有甜點品牌)、「Read Bread」「阪急麵包」(自有麵包品牌)及「Off Coffee」(自有咖啡品牌)之後,推出的第5個自有品牌。旗下商品主要分成立即可食、復熱即食兩大類,共 40 多種品項。立即可食有滷味、涼拌菜及雞肉冷盤等,復熱即食則有獅子頭、燉豬腳、麻辣鴨血豆腐及雞湯等功夫菜。

延伸閱讀:不想一輩子當 Youtuber!從網紅轉型企業家,古娃娃親揭品牌經營心法

與同類商品相比,論推出時間,美味堂敬陪末座,但繼 2020 全年度繳出 7 億業績後,去年銷售數字以雙位數成長率攀升,成長幅度優於整體生鮮商品。

近兩年,疫情催生自煮商機,是全聯做生鮮 10 幾年來首次沒虧錢的兩個年頭。鼓勵人們買菜回家開伙的全聯,為何賣起拆封就能吃的熟食調理食品?難道是衝著超商鮮食、餐廳而來?背後盤算,得從一手催生美味堂、全聯商品部的生鮮中心採購課揭秘。

盤算 1:從順手多帶的「小菜」切入,當作生鮮業績進攻缺口

美味堂於 2017 年成立。採購三課課長簡素娥指出,起初瞄準的對手並非超商鮮食、餐廳等外食商機,而是傳統市場。

簡素娥解釋,全聯以婆媽客層為主力(40 到 60 歲客群逾 5 成),在推動生鮮商品上,傳統市場一向是最大競爭對手,「很多婆婆媽媽習慣在傳統市場買生鮮,乾貨(零食罐頭、日用品)才會來全聯買。」

全聯團隊因此走訪傳統市場,試圖為生鮮商品找到新切入點。全聯發現,即便是買菜自己煮的客人,上市場也會順手帶點現成小菜回去加菜。而這些小菜,多半是製作耗時的滷味、工序繁瑣的涼拌菜。「如果從這類小菜下手,讓平常在菜市場買魚、肉、菜的客人也能順手在全聯帶幾道回家,有機會改變客人採買生鮮的習慣。」這樣的思考成為美味堂的起點。

全聯採購課_2022-06-17_侯俊偉攝影_ (3).jpg
侯俊偉攝影

但全聯如何擄獲原本不看門市冷藏架一眼的客人?「我們以能否提供吸引人的入手價來考量。」採購三課副課長何秀蘭解釋,假設婆婆媽媽張羅一餐的預算是 300 元,從中扣掉蔬菜、肉類,剩餘夠買現成熟食小菜的預算,大概跟飯後甜點一樣多。美味堂最早的幾支滷味、涼拌菜商品便是從銅板價的定價策略,吸引主要客群入手。

下一步,美味堂展開包圍餐桌的攻勢。從前菜的涼拌冷盤、滷味開始,一路延續到主菜與飯後湯品,像雞湯盅、藥膳湯。主菜部分則會從費時的功夫菜,像滷牛腱、豬腳、獅子頭切入。「餐桌上,煮夫煮婦們不好自己動手的料理,美味堂全包了。」

盤算 2:放大食材採購綜效,調控消費需求、拉升特定食材業績

除了扮演推升業績的角色,美味堂這隻生鮮小兵還有另一項戰略地位:調控食材供需。

全聯採購課副理何德龍指出,美味堂全商品的食材原料,全來自生鮮中心既有供應商。意味著美味堂商品,多半是原本生鮮區所販賣的食材,重新組合的結果。

重新組合與調控供需有何關係?對通路端而言,先前《經理人》採訪量販專家何默真指出,將原型食材做成新商品組合,有助於通路調整供給量。何默真舉例,A青菜一家門市一天賣 10 把,1000 家通路,一天就要上萬把。該商品產量若不穩定很容易缺貨。

但如果改成組合商品,一把菜拆成 10 盒沙拉賣,不只供給量更多,且將產量不夠的 A 食材,跟過剩的 B食 材搭配,也提高兩種食材的綜效。

對供給端而言,能刺激、助長特定食材的需求。近年全聯推廣綠色保育食材不遺餘力,像是老鷹紅豆、官田菱雉菱(菱角)、黑翅鳶米,都是主打透過生態農法、無農藥種植,還給動物友善生態環境的綠色食材。

但這類食材對消費者來說偏陌生,也不懂怎麼料理。「像菱角多數人只會蒸來當零嘴吃,我們就把它代替馬鈴薯,變成美味堂的咖哩調理包。讓消費者知道能這樣煮」何德龍指出,又例如黑翅鳶米,做成美味堂加熱即食的白飯,比賣生米業績多 5 成。

全聯採購課_2022-06-17_侯俊偉攝影_ (1).jpg
侯俊偉攝影

盤算 3:讓利加工商,與供應廠商共同經營品牌、創造共好

美味堂另一個綜效是,與供應商打下更緊密的合作基礎。何德龍透露,美味堂食材雖來自原有供應商,但商品的製作、烹飪,全委託代工廠加工,並非由全聯本身的鮮食廠處理,如果是原本就具備加工實力的供應商,則會請他們一條龍完成。

何德龍解釋,全聯過去就向不少品質優秀的調理食品廠商採購商品。找它們合作、研發美味堂產品,一來能加速開發時程、省下學費,二來是發揮團隊精神,在擴大市場需求同時,跟供應商一同進步。「上游廠商好,通路也會好,不瓜分既有夥伴生意、合作讓利一直是老闆(董事長林敏雄)的原則!。」

全聯更早登場的自有品牌甜點「We sweet」,供應廠商之一的歐藝烘焙,在與全聯長達 14 年的合作中,因為業績攀升、產能需求上漲,而升級新的設備,如今歐藝的瑞士蛋糕捲產量從過去一天 8000 條,翻倍至 1.6 萬條 。

延伸閱讀:執行長化身外送員!疫情下不能賣內用氛圍,金色三麥如何找到新出路?

何德龍透露,生食做成熟菜,能長出全新銷售動能、觸及新客群。以今年美味堂滷味系列的銷量來說,就帶動了相關原料採購量成長,比去年同期多 2.5 成,涼拌菜系列則多 2 成。「供應商、加工廠都會跟通路一起得利。」

美味堂雖然也會從零開發新產品,但其實更接近商品嚴選的概念,全產品線中,有的是加工廠既有產品改良、微調。行銷部品牌經營課課長江心怡補充,總目標是希望與廠商合作,全聯懂行銷、了解消費者口味、市場趨勢;供應商有生產技術。雙方投入資源,一起掛上美味堂品牌、共同培養消費者的品牌黏著度,把市場做大。

何德龍透露,美味堂未來將持續擴增新產品線及品項,預計推展更多熟食食品至全台門市,像目前只在北部、中部特定門市買得到的熱便當、壽司及關東煮,期待為生鮮商品拓出更廣的打擊面。

相關文章
feature picture
BMW

Neue Klasse再啟新紀元:從慕尼黑出發,BMW iX3定義電動豪華的次世代

2025-11-04 經理人 X BMW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全球汽車產業的焦點再度匯聚至德國慕尼黑,2025年德國IAA車展是一場技術與美學的盛會,也可說是一張企業競爭策略的公開考卷。對BMW而言,此次盛會身負地主代表與展示品牌邁向新時代的雙重意涵。BMW以全新世代Neue Klasse平台所實際量產成型的iX3車款為展出主軸,宣告品牌自1960年代以來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轉折。從內燃機的黃金年代邁入電動化的智慧時代,BMW再次以創新與遠見,拉開了屬於下一個「成長S曲線」的序章。

從歷史走向未來:Neue Klasse的雙曲線蛻變

在企業成長理論中,S曲線象徵著一個組織或產業從萌芽、成長到成熟的生命週期。對BMW而言,1960年代推出的首代Neue Klasse正是帶領品牌跨越第一條成長曲線的關鍵轉折。首代Neue Klasse代表著產品創新與策略革新,確立BMW以駕馭樂趣為核心的品牌定位,也奠定了後續3、5、7系列的產品基礎,讓BMW從低谷成功轉型,更因此蛻變為全球汽車產業中首屈一指的豪華品牌。

BMW
1960年代推出的首代Neue Klasse帶領品牌跨越第一條成長曲線的關鍵轉折,讓BMW從低谷成功轉型,更因此蛻變為全球汽車產業中首屈一指的豪華品牌。
BMW

六十年後,BMW再次以「Neue Klasse」之名啟動新章,象徵品牌準備跨入第二條S曲線。這一次的主題,是電動化、數位化與永續化。

在慕尼黑的主場上,BMW成功延續2025年消費性電子展與上海車展的展出主軸,「BMW全景 iDrive」與「BMW Operating System X」作業系統以巨幅樣貌呈現眼前,宣告品牌未來座艙數位化的發展方向。

BMW
與上海車展相同,2025 IAA同樣將展出現場將「BMW Panoramic iDrive」介面與「BMW Operating System X」作業系統以巨幅樣貌呈現眼前。
BMW

而在上海車展中以Neue Klasse基礎平台打造的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概念車,以強大的18,000牛頓米攀上13公尺高、坡度為55度的陡坡,展現出色的動力性能,同時展演由稱為「Heart of Joy駕趣核心」的超級大腦負責車輛動態駕駛的快速運作能力。以Neue Klasse為基礎的首款量產車型BMW iX3成為此次BMW的展演主秀,其藉由全新車款誕生的宣示,於電動化競爭中策略定錨的具體展現。

展出亮點:技術領先的體先與品牌價值的再定義

全新首創BMW iX3純電豪華休旅所展示的是BMW於電動化的再次成果。其所搭載的第六代eDrive電能科技,於性能上有著實際突破,能源效率與可持續製造上也展現全新思維。

第六代eDrive電能驅動科技採用更高能量密度的圓柱型電池設計,提升了約20%的能量密度,充電速度也因此提升30%之多。如此一來不僅可對應800V充電架構,搭配碳化矽半導體元件,與新開發的驅動馬達,讓其在損耗、成本與重量控制上同步優化,以展示的BMW iX3 50 xDrive車型而論,僅10分鐘就可增加372公里續航力,從10%充至80%電量也僅需21分鐘,續航力更可高達805公里(WLTP)。

BMW
第六代eDrive電能科技於充電效能、能量密度、續航表現等面向全面進化。
BMW

而在永續面向,BMW iX3從座艙介面到材質選用,皆圍繞「可持續豪華」的設計理念,利用再生材料取代傳統皮革,環保纖維與循環鋁材的應用,讓車艙不僅是科技場域,更成為BMW對永續承諾的具體實踐。

BMW
BMW iX3從座艙介面到材質選用,皆圍繞「永續豪華」的設計理念,讓車艙成為科技場域與對永續承諾的具體實踐。
BMW

BMW的全球回應:從技術升級到永續願景的實踐

面對汽車產業正快速轉向「電動化X智能化X永續化」的三軸挑戰,BMW在慕尼黑車展以具體行動展示品牌的前瞻佈局。

早在本次車展前,BMW便提出三大策略方向:
1. 全面電動化(Electrification)
2. 智能數位化(Digitalization)
3. 循環永續經濟(Circular Economy)

在電動化部分,BMW集團預估至2030年,純電車款將占品牌全球銷售的一半以上,而第六代eDrive電能科技的推出,意味著這個目標正在被加速推進。

智能座艙方面,BMW推出「BMW新世代超感智慧座艙」,以嶄新的「BMW 全景iDrive」與「BMW Operating System X」作業系統為核心,整合人工智慧、語音互動與雲端服務,使駕駛體驗從單純的操作轉為人車共感的全感交流。

至於循環經濟,BMW更是業界少數實際將再生材料納入量產架構的品牌。從鋁合金到塑料、從生產能源到供應鏈碳足跡,BMW以全生命周期的視角,重新定義了「永續豪華」的內涵。

此般策略,也正回應外界對「豪華品牌在電動化浪潮中如何自我轉型」的提問。當部分車廠仍停留在性能或續航的競賽時,BMW已經把目光放在更長遠的未來:如何以負責任的創新,維持品牌的領導地位。

從Neue Klasse到BMW iX3:BMW對未來移動力的答案

回顧此次IAA車展,BMW同步展現了旗下車款的嶄新世代,與造車思維的重要轉折。Neue Klasse的重磅亮相,具備技術的突破革新與精神延續的雙重價值。

從六十年前重新定義內燃機的純粹駕馭樂趣,到當代以電能重塑豪華移動體驗,BMW始終堅持「駕趣的核心精神不變,只是能源形式不同」。BMW iX3正是這種理念的具體化身,絕非傳統燃油車的替代品,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進化。

BMW
對於BMW而言,慕尼黑不僅是一座城市,更像是BMW精神的原點,象徵著BMW的起源,在此汽車產業百年轉折中,更象徵著BMW再次引領時代的信心。
BMW

面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深層變革,BMW以技術為語言、以永續為信念,持續在豪華品牌之林中書寫新篇章。而這一次,Neue Klasse大勢登場震撼車壇,大力展示了BMW邁向未來的雄心壯志。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BMW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