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吳美欣

說完「歡迎提出意見」卻沒人出聲?聰明的會議主持人,這樣設計發言機制


會議上常常有過這樣的場景,主持人請大家「盡情發表意見」,台下卻一片靜默。事實上,要公開說出想法,比想像中需要更多勇氣,在《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提到,說出來,要冒著批評、屈辱和尷尬的風險,什麼都不說,相較之下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這裡顯示了一個矛盾的狀態:你以為展現友善態度、請大家隨心所欲發表意見;實際上,大家心裡還是會有芥蒂。這時就需要組織制度,適時推一把,讓團隊願意發言或者對話。
《高績效獲利團隊》提及,所謂的團隊,是大家擁有共同的資訊基礎與信念,在這之上進行有效的協調。共同的資訊基礎是指,我知道的事情,你知不知道?
真正的訊息共享,是雙方都知道某件事情,而且也知道對方知道這件事,有了這個基礎,大家才知道要如何行動。因此,當你想要人們發言、對話,不妨把發言變成團隊合約,確保組織裡的每個人都知曉這個合約、了解遵守這個規則,會產生公平的結果,若不遵守會因此受罰,那團隊成員就會願意遵守。
相對地,不遵守的人,其他人有權點出問題,領導者也有責任點出不合宜的行為,甚至要求改善,以免有人產生怨氣、對準則動搖信心。
畫框框、遞葫蘆,用具體物品強化發言機制
《徹底坦率》作者金.史考特(Kim Scott)在輔導日本豐田廠時,讓剛入職的新人站在地上一個紅色框框內,直到他講出對廠區的3點批評或感想,才能離開圈圈。強迫新人提出自己的觀察,用儀式告知,這是個你需要發表意見的團隊。
紐約知名服裝設計師艾玲.費雪(Eileen Fisher)創辦的同名服飾品牌也有類似做法。費雪認為,她身為服裝設計師,並不追求正確答案,而是追求創作過程的多種聲音。在艾玲費雪公司開會時,大家會圍坐成一圈,不像長桌有邊角座位,圍坐會降低階層感;會議開始前,他們會先靜默一分鐘,進行正念、集中注意力,以利每個人參與討論,他們也會刻意用物品當作話筒,指定發言對象,例如,在會議當中傳遞葫蘆,拿到葫蘆的人就有義務要發言。
完全資訊透明化,最好從高層開始以身作則,橋水基金的做法是「透明圖書館」,裡面有高階主管會議的錄影,也就是高階主管的想法開放給所有人檢視只要員工有興趣,任何人都可以去調閱影像紀錄,發表意見。由上而下,帶動組織分享的風氣。
區分討論、辯論與教學對話,加強發言邏輯,會議不失焦
當每個人都能夠各抒己見時,要如何增加對話效率?橋水基金創辦人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他的著作《原則》中,橋水鼓勵「開明的分歧」,當與會者生氣或爭執不休時,他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加強「對話的邏輯」,提升表達與分析能力。他們把對話分成3種類型:辯論、討論與教學,並建議主管評估哪種方式最適合現在的議題。
討論是對各種想法進行探索,每個人都能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與提供建議,像是在皮克斯(Pixar),就有「智囊團」的機制,針對正在製作的電影提出真實回饋,但有一些規則必須遵守,例如,必須是建設性回饋、對事不對人,而且這些回饋不是處方,導演是要對這部片負責的人,有權決定是否採用。
辯論則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主張;而教學則發生在對一件事理解程度不同的人之間。這幾個例子展示了,並不是鼓勵發言,就可以無視層級結構,而是根據需求設計對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