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處理職場不愉快,「原諒」可能比報復更有用!心理學家:使用 REACH 法則來學習寬恕

2023-07-12 編譯・整理 Vincent

在職場上的合作經驗中,偶爾會遇上一些令人討厭或惱火的同事,他們的行為可能為個人或整個團隊帶來不快。儘管想要與對方進行溝通,試圖讓對方理解個人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但更多的情況下,對方的態度可能已經根深柢固而無法改變。

企業評論網站 Trustpilot 先前的研究指出,全球有 78% 的成年人至少懷著一種無法處理的負面情緒。長時間下累積的情緒,包含報復心作祟、惡言相向、投射給對方的敵意或者無處宣洩的憤怒,都會嚴重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更糟糕的是, 我們可能會耗費太多心力專注在這些難以消化的情緒,反而讓我們的行為舉止跟著變糟,削弱了自身的人際關係。

想處理不快的情緒,「原諒」對方可能比報復更有用

儘管在遭受不快後,要打從心底「原諒」而非報復對方,是件十分困難的事,但這恐怕是權衡之下能做出的最好選擇。臨床心理學家埃弗雷・沃辛頓(Everett Worthington)在追蹤了 4500 位受測者後發表了最新研究,指出原諒他人有助於身心健康,會讓生活更快樂。

延伸閱讀:信任沒了,還找得回來嗎?感情裡最重要的觀念

在研究中,沃辛頓給受測者一本關於「原諒」的工具書,並教他們一步步學習如何原諒他人。 結果發現,完成學習的半數受測者,在兩周後焦慮和憂鬱指數都大幅下降。 關鍵原因之一,是原諒對方能夠減少自己反覆思考某件事的頻率,當你做出原諒並選擇放下,自然會對曾經氣憤的事件畫下句點。人類若常反覆思考相同議題,無形中將造成巨大壓力。

第一步,從化解對「原諒」產生誤解開始

擁有多年企業教練身分的顧問公司 Navalent 創辦人羅恩・卡魯奇(Ron Carucci)解釋,多數人抗拒原諒、寬恕對方,其實是因為包持著成見或誤解,這會讓原諒變得更加混亂和復雜,進而難以接受。

誤解 1:原諒等同於信任對方

卡魯奇提醒工作者,選擇原諒並不代表必須再次信任對方。在不愉快的合作經驗中,自身的信任受到損害,這確實需要長時間來重建。然而原諒的定義更接近「放棄報復的權利」——你只是放棄了用憤怒來懲罰對方。當你決定原諒對方,你當然也可以自由地決定,你想要在什麼時候恢復信任、需要恢復到什麼程度。

延伸閱讀:第一份工作教會我的事!李開復:不重視承諾的人,職場上也無法被信任

誤解 2:原諒等同於縱容不良行為。

許多工作者會擔心,原諒對方代表著在先前遭受到的冒犯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可能會鼓勵對方繼續這樣做、加強了他們的行為。

「無論對方的行為是出於惡意或者無知,都不需要覺得自己像個受氣包。」卡魯奇認為,雖然自己不能改變過去,但 控制負面情緒的動機,應該是想著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未來的事 。「你無法控制他們的行為,但你依然可以明辨哪些事是可被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原諒該怎麼做?嘗試「REACH 法則」

在沃辛頓的研究當中,成功讓半數受測者在學習後,有效降低焦慮和憂鬱指數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利用一套「REACH」法則:

  1. Recall the hurt 回想傷害
    專注在造成的傷害本身,但不要過度關注可能傷害導致衍生的負面結果。

  2. Empathize with the person 同理對方
    試著同理對方的感受。如果有些傷害實在大到難以同理,也可以嘗試換成別的情緒如:為對方感到遺憾、同情對方處境。

  3. Altruistic gift 無私禮物
    應該要把原諒看作一個無私的禮物,而非一個有所求的交易。

  4. Commit 做出承諾
    向自身承諾,會堅定地實踐自己的原諒。

  5. Hold onto your forgiveness 保持原諒
    在事件過後,當你再次經歷到會讓你懷疑原諒的情緒時,要記得持續保持原諒的心態。

另一名臨床神經學家羅傑・米勒(Roger Miller)則提出情緒是如何對身心帶來實質影響,他提到原諒有助於降低個人的神經緊張和壓力;壓力則會升高人體賀爾蒙和皮質醇,增加焦慮、憂鬱的風險,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創傷失調等。「無法原諒只會傷害自己的身心,這樣豈非得不償失?」

資料來源/CNBC哈佛商業評論Trustpilot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