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攝

當同業湧入外送平台,它為何不跟進?鄧師傅執行長:別人的機會,可能是我們的坑

2023-08-01 採訪.撰文 簡鈺璇

在 2020 年 COVID-19 疫情讓餐飲業急凍,當時在全台有 10 家餐廳門市的鄧師傅功夫菜(下稱鄧師傅)也面臨內用生意歸零的危機。鄧師傅執行長鄧至佑表示,很多人建議他們跟外送平台合作,或是提供一人份套餐方便外帶,這些選項都可能解決危機,「但並不是每個機會都適合我們,對別人來說是機會,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個坑!」

你必須從「不做什麼就來不及」的恐慌中冷靜下來,先思考哪些是自己的強項。盲目跳入那些不擅長的領域,會產生更多成本。以跟外送平台合作送餐為例,對鄧師傅來說,就是宣傳效果大於拯救業績,鄧至佑說,「像是我們設櫃在百貨公司美食街的門市,100 元的餐盒,扣掉百貨公司、外送平台的抽成後,剩不到一半,這還不計入食材、人事費用,幾乎賠本賣。」

延伸閱讀:陳耀訓蛋黃酥、鼎泰豐都來自這台!日本出身的包餡機,如何攻下台灣的 9 成市占?

巧用廚師團隊兼任研發,開發 50 款以上冷凍食品

於是鄧至佑與團隊討論、調整營運的方向,與其做外送,「不如把冷凍櫃推到門市的門口,客人外帶的時候,順便推薦他們買冷凍食品回去煮下一餐,本來一單是 200、300 元,就提升至 1000 元。」

鄧師傅將門市以外的收入(網購、各大通路的冷凍食品銷售)占比從 2019 年的 4%,提升至現今的 15%,2021 年營收僅較 2020 年下滑 2%,2022 年營業額約 3.1 億元,幾乎回到 2019 疫情前的水準。

冷凍食品的開發與鄧師傅的專長契合。鄧師傅的廚藝總監鄧至廷表示,冷凍食品的競爭者多,品項要多、口味要獨特,才能創造差異化,鄧師傅擁有一支 40 位廚師組成的研發體系,一半以上是各門市的廚藝師傅。

他解釋,一般餐飲集團是中央餐廚做好調理包給門市加熱,但鄧師傅講究廚藝和口味多樣化,即使是連鎖店,仍然由各門市的師傅自己炒菜,並經常依據客人需求調整菜色,所以他們的師傅能夠兼任冷凍食品的開發工作。

師傅會發想新菜色,先在門市測試顧客的回饋,再提案給決策單位評估可行性。之後,另一組廚藝團隊會將熟食轉為冷凍食品,確保它在復熱後的口感和味道。這樣的做法不僅充分利用人力資源,還可精準掌握市場的需求,提升新品的研發效率。

鄧至廷表示,2020 年疫情爆發之後,團隊僅花費不到 10 天就推出 9 款冷凍雞湯,至今他們已開發超過 50 種產品。

延伸閱讀:曾經一間店整天賣不到 1 支!全家霜淇淋如何從賠錢貨化身打卡爆品?

彙整各通路訂單數據,精算產量避免過剩

冷凍食品開發完成後,鄧至佑組了一支通路開發小組,開拓大型量販店、便利超商、團購、電商網購等銷售管道,「曾經一個月有 20 個通路同時銷售。」然而,隨著銷售通路和單據增加,銷售與生產端的協調變得複雜,容易出現生產過剩,導致庫存堆積。

為了更精準評估需求,鄧師傅架設「數據中台」,整合各通路訂單,製造部門能夠精確評估每天產量,提前採購食材。同時,透過歷史數據的分析來預測未來需求量。鄧至廷表示,如果能預估準確的量,跟產地農民或肉商簽買賣契約、保證收購價,就能抵銷市場價格波動。

例如,今年閏 2 月,閏月習俗是已婚的女兒要帶豬腳回去孝敬父母,當時全台餐廳都在爭相購買豬後腳,它的價格漲了 50%,「同行看到我們為何有豬腳可以賣,其實我們在去年 7 月就跟肉商訂貨了。」以 2 月全台宰殺 58 萬頭豬隻來計算,鄧師傅大約收購 5 %的後腿,若沒有提前備料,是很難應付期間的價格上漲的壓力。

藉由聚焦在菜色開發的擅長領域、透過數據掌握供需,鄧師傅不僅挺過疫情店內用餐營收驟降的危機,還開拓了第二條冷凍食品的成長曲線。

繼續閱讀 餐飲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