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盧廷羲

理財不只是熟悉金融商品,也是對「心性」的理解!台大財金系副教授陳彥行談理財


一堂需要花 40 小時研讀的通識課,有什麼魅力,讓 1600 名學生搶著修課?
2017 年起,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陳彥行開設通識課「個人理財規畫」,一堂只能容納 70 人的課,卻吸引 1600 人登記搶修。「我教的理財規畫,跟常見的投資理財,有點不一樣。」他強調,坊間談的投資理財,不外乎基金如何選、保單怎麼保,討論的是理財工具與手段,而他的課程,一開始要學生思考更原始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理財、理財的目的是什麼?
他觀察,現在愈來愈多學生在乎、重視理財,但不一定能接觸到正確的資訊與觀念。為了讓更多人有「正確理財」的觀念,2023 年,他更在台大開放式課程及 YouTube 拍攝約 10 小時的〈財務幸福自我養成計畫〉教學影片,豐富學習管道。
金融產品沒有「好壞」之分,選擇與財務目標、風險相符的
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目標,而這些目標,或多或少都跟「錢」有關。例如,有人決定 3 年內出國留學,有人希望 10 年後買房,有人計畫 30 年後要退休。這些都是「財務目標」,先訂出目標後,才能接續搭配行動方案:針對目標來籌措對應款項、擬定每個月要如何控管收支,並決定存下來的錢要投資哪種金融工具。
他指出,理財規畫有趣,但困難,因為它是一種「向內探索」,除了要決定理財目標的優先順序(例如買房、買車不能同時兼得時,何者優先?),以及希望達成的時間,還要清楚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假設投資 100 萬元,一個月內跌了 30%,剩下 70 萬元,你會不會睡不著?
陳彥行說,這是對心性的一種理解,確認你能接受短期波動、換取較高的報酬,還是比較能接受長期投資的低風險、低報酬。大致上,金融資產只有 2 種類型:高風險、高報酬與低風險、低報酬,「人人都期待的高報酬、低風險資產,99% 是詐騙。」
他補充,就算市場上有「高報酬、低風險」的 A 資產,這類資產會人人搶買,依照供需理論,短期間資產供給固定,資產價格就會提高。晚進場的人買到 A 資產,由於持有成本提高,報酬率就會降低,因此 A 資產會逐漸往「低報酬、低風險」移動。
相較之下,如果有一類 B 資產屬於「低報酬、高風險」,無人捧場、完全沒有人想買,依照供需理論,就會導致它的價格逐漸降低,這時候買 B 資產,相對報酬就會提高,B 資產會逐漸往「高風險、高報酬」移動。
「假如我們只學投資理財,卻沒有先決定目標,也不清楚自己能承擔多高的投資風險,會有點危險。」陳彥行說,金融產品沒有好與壞,只有適合與否,選擇與自己的理財目標、風險屬性不符合的工具,即使大多數人都推薦、你也深入研究過,效果也不一定最好。
以 30 歲的人來說,假設理財目標是預備 30 年後的退休金,且資產價格波動時也不會感到焦慮,投資股票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長期報酬率最高;如果 5 年後就要付房子的頭期款,就不適合股票,因為風險太大。
選定理財目標與行動方案後,接下來就得檢視、評估成效。陳彥行說,很多時候,預期報酬率不等於真實報酬,大約每隔一年就要檢視、修正一次。如果報酬率比預期更高,財務就更寬鬆,也可以把目標的規模再上調(例如買更大的房子);報酬率不如預期,則需要增加儲蓄、延後理財目標達成的時間,或縮小規模。
為人生做「預算規畫」,確保老年能不為錢煩惱
認識理財規畫的步驟後,就可以討論「終身收支模擬」(參見下圖表)的概念。陳彥行指出,企業每年都會執行預算規畫,個人理財也要做預算,估計自己每年的收入與支出,才不會等到20年後才發現資金不足,「你可以想像,從現在開始到進棺材的那一刻,我們的收支都可以模擬出來。」
他舉例,假設過去一年收入100萬元,食衣住行等經常性的支出也是100萬元,去年底時生息資產(存款、股票、出租的房地產等會帶來收益的資產)有200萬元,預估的收益率是5%,接著就可以計算,下一年就會有10萬元(200×5%)的生息資產收入。
如果明年會加薪,工作收入可能從100萬元變成105萬元,明年的整個收入,就會變成115萬元(包含薪資所得與升息資產收益)。若明年支出因物價上漲2%來到102萬,明年將有13萬的儲蓄(115-102),因此明年年底的生息資產將來到213萬(200+13)。依此法則可以繼續推估接下來每一年年底的生息資產金額。
假設模擬進行到第5年,需要付一些除了經常性支出外,會出現的大筆支應理財目標的花費,如房子頭期款200萬元,或是小孩念大學要付學費,「這時因為付頭期款,生息資產又變成負的,表示5年後錢會不夠用,就要設法提前因應,例如增加1到4年的儲蓄、延後執行理財目標、或是減少理財目標的花費。」
「我們做這個模擬,希望大家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天,生息資產都不會花完,你的銀行都還是有錢。」他解釋,終身收支模擬可以客觀診斷出,我們的收支到底能不能滿足、完成理財目標。如果不執行這步驟,「通常人都是資源有限,但欲望無窮,最終導致最重要的理財目標無法實現。」
這種逐年訂定預期、檢視所有可能的收支情況,比較務實,很適合一般大眾。陳彥行也提醒,不要期待靠花俏的投資策略來提高報酬率快速致富,「真的很會投資的人,1000個人裡面,可能就1~2個人。」
面對意外的應變準則:風險迴避、抑制與移轉
計算終身收支模擬的過程中,也要考慮「突發狀況」導致收入或支出不如預期,例如出了一場重大車禍,或是家人生病需要長期照護。陳彥行也討論了應對風險的做法。
「一般從財務角度想,有什麼風險就是買保險,畢竟老殘病死都有對應的保險,但其實買保險不能解決所有風險。」陳彥行舉例,假設你生病住院,住院日額(一天固定給付某額度)買得再高,卻無法保證,能遇到一個很好、盡責的看護。
他指出,面對風險其實有 4 種應變方法。首先是「風險迴避」,也就是事前避開可能會造成風險的行為。例如,精神不濟的時候,就請代駕或改搭大眾交通工具,主動降低風險。
第二是「風險自留」,指的是事發後以自己的儲蓄承擔風險損失。這也是防患於未然的觀念,要預留一筆資金,以面對特殊、緊急情況。
第三是「損失抑制」,指的是事前或事中,想辦法降低風險發生率或損失程度。舉例來說,我們投保了健康險,還是要保持運動、正常飲食習慣,不能因為有了保險,就不照顧自身健康。
最後才是「風險轉移」,也就是保險的概念,透過契約把損失在事後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比較適合的情境,是因應發生機率小、但損失金額大的風險,例如 20 幾歲剛成家的年輕人因為意外死亡,此情況下每 1 元的保費可以買到上百倍的保額,因此可以考慮投保意外險來移轉風險。
陳彥行說,像是發生機率小、損失金額低的風險,就可以使用「風險自留」來承擔(如緊急預備金);發生機率大、損失金額也高的情況,像是長照、癌症等問題,通常保費會高到一般人無法購足需要的保額,則是上述 4 個方法皆要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