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簡鈺璇 攝影

碳交所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誰來買、如何買、怎麼用一次曝光

2023-12-22 採訪・撰文 簡鈺璇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22)日正式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共上架 7 款由國際獨立碳權核發機構「黃金標準」(GS,Gold Standard)的碳權產品,首批已有 27 家台灣上市公司,包括:台積電、中鋼、公民營金控業者響應購買,國際碳權交易量達 8 萬 8520 公噸,總交易金額約 80 萬美金(折合約 2400 萬元新台幣)。

文章目錄(點擊可直接前往該段落):

碳權是什麼?
自願性碳權怎麼用?
自願性碳權有什麼使用限制?
首批購買碳權的 27 間台灣企業
台灣碳交所 2 大特色
企業想買自願性碳權,怎麼買?

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很樂見上市第一天就有許多企業願意響應,雖然首批購買國際碳權多為大型企業,但碳交所成立目的也是協助中小企業不必跨國開戶取得碳權,降低交易的成本,以完成產業碳中和的目標。

首批上架國際碳權專案
首批上架國際碳權專案類型
碳交所

什麼是碳權?

「碳權」的定義,簡言之就是「碳排放的權利」,通常以 1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計算單位。台灣由於目前未實施總量管制,以「自願型碳權」交易為主,企業能透過減碳投資,像是植樹造林、保育紅樹林、節能等活動,取得的減量額度。

自願性碳權如何用?使用上有哪些限制?

自願性碳權 3 大用法

國際自願性碳權目前提供企業用於 3 部分抵免,一是因應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二是推動碳中和產品與服務;三是自身追求碳中和或 ESG 目標。

奇美實業首批約購買 1 萬公噸碳權,以總數 8.8 萬噸碳權交易量來說,算是大量購買的業者。

奇美實業行政總處副總經理陳世賢表示,奇美會將碳權用在範疇三(組織外部產生的碳排,像是員工差旅、顧客使用產品造成碳排)抵免。但自身相關的碳排放源,如範疇一(工廠運營產生的直接排放)、範疇二(使用能源的間接排放)的碳排放量,則會靠著內部目標來減。他表示,減碳絕對無法用購買碳權來速成,國際許多的倡議,像是 SBTi、RE100 的減碳目標,也不支持這個做法。

「我們希望碳權的使用能有創意,喚起大家的減碳意識。」陳世賢舉例,奇美 2022 年就從新加坡碳交所(ClX)購入 1 萬公噸碳權,用來抵換 2021~2025 年度間,同仁日常通勤與商務旅行的碳排,也搭配「零碳差旅貼紙」,刻意告知客戶這趟是零碳差旅,實施下來,同仁對企業永續行動更加認同。本次購買的碳權尚未有明確用途,但也會循著這個模式來思考。

自願性碳權使用限制

這次購買的 27 家業者中,有 14 家金融業者參與,購買最大量的也是金控業者。林修銘認為,金融業參與踴躍是好事,因為他們在淨零碳排中扮演「火車頭」,能藉由責任投資、融資等工具,引導更多企業重視減碳。

不過,碳交所也提醒,首批上架之碳權商品屬「國際自願性碳權」性質,非強制性碳定價下之產品,因此不可抵減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另外,因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尚在研擬階段,所以現階段國際自願性碳權也無法用於抵減台灣的碳費。

台灣首批購買碳權的 27 家企業

台積電 奇美實業 中國鋼鐵
台灣金控集團 特力集團 中華開發金控
國泰金控 玉山金控 元大金控
富邦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 永豐金控
台新金控 合庫金控 兆豐金控
長榮海運 texray(南緯實業) 第一金控
中華電信 winbond(華邦電子) 華南金控
日月光 鴻海集團 南寶樹脂
國票金融控股 聯華電子 萬海航運

台灣碳交所 2 大特色:保障品質、利於中小企業參與

相對於在國際交易所購買自願性碳權,選擇在台灣碳交所進行交易具有 2 大顯著優勢:一是保障交易的安全與碳權品質的確認;二是利於中小企業參與的交易機制。

特色 1:5 大原則,保障碳權品質

林修銘提到,碳交所在交易安全上,設置信託帳戶、法人統編、虛擬帳戶,能夠有效掌握碳權買賣的金流,確保雙方的權益。

先前曾有企業購買後卻發現碳權具有爭議,像是 2023 年《衛報》調查報導發現,國際碳權認證機構VERRA針對雨林保護計畫所核發的碳驗證標準(VCS)中,有 94% 對氣候變遷沒有任何幫助,Gucci、Salesforce 等數十家公司都是購買者。

對此,碳交所也訂立5個國際碳權產品的上架把關標準:

  1. 具備公信力的國際碳權核發機構:
    如黃金標準(GS)、碳驗證標準(VERRA)
  2. 事後額度:
    專案的減碳效益已產生,碳交所才會上架;假設某再生能源專案是2025年完成、開始抵減碳,就不符合上架原則
  3. 年份:
    碳權專案減量效益發生年度,與申請上架年度距離不超過5年。
  4. 創造共同效益:
    減碳專案不只能夠減碳,還要符合3項以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5. 排除爭議性或不宜上架的專案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就第三項原則補充,因為碳權認證規範會不斷改變,甚至愈來愈嚴格和完善,所以新認證的碳權會比早期認證的碳權更有價值,有的企業承認 10 年以內認證的碳權,碳交所審核更嚴格,以 5 年內為主;首批上架的碳權更是在 3 年內發生的減量效益。

「許多企業選購碳權時,直接會問哪項符合最多 SDGs。」田建中說,這代表企業不只重視專案能否減碳,更在意減碳專案帶來的附加效應,也能夠充實永續報告書的內容。

以這次上架、反應熱烈的「智利聖瑪爾塔垃圾填埋氣捕獲發電」專案為例,就是應用垃圾填埋產生的甲烷,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符合 SDGs:氣候行動),同時提供環境教育場域,增進社區對環境議題的關注(符合 SDGs:優質教育),以及創造當地綠色就業機會(符合 SDGs: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特色 2:利於中小企業參與

除了把關碳權的品質,碳交所也積極降低企業購買的門檻。有別於國際碳交所購買要以「千噸」為單位,台灣碳交所能用「一噸」為單位,企業能夠小額購買做單項產品的碳中和、連鎖業者可做「零碳分行」,應用上更有彈性。

同時碳交所的收費標準很優惠:不收開戶註冊費、保證金、交易平台使用費,只有買方購買碳權產品、交易成功時,收取 5% 交易手續費。碳交所也不收取碳權產品的價差,碳權開發商的定價,就是碳交所的上架價格。

碳交所也和財稅單位合作,企業在碳交所購買碳權,能夠開立統一發票,直接申報營業稅,但企業如果是在國外交易所購買碳權,申報的流程就會比較複雜。

台灣碳交所在國際碳權交易的收費標準
台灣碳交所在國際碳權交易的收費標準
碳交所

想購買自願性碳權,企業該怎麼做?

自願性碳權交易規則:

1. 開戶方式:
至碳交所線上開戶,買方以本國法人組織,尚不開放個人。
2. 交易時間:
平日上午 9 時至下午 3 時 30 分,假日與台灣的銀行業通行假日相同。
3. 交易單位:
一噸二氧化碳當量,買賣數量為整倍數。
4. 交易貨幣:
採用「美金」計價,以國際計價單位吸引更多買家與賣家進入市場,利於台灣碳權過計畫。
5. 交易方式:
瀏覽碳交所上交易平台的碳權專案及價格,首批上架的碳權專案價格是一公噸碳權為 2.9~12 元美金,包含: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發電等7種專案產品。
6. 成交方式:
別於上市櫃公司股價採雙方議價模式,碳權產品初期以「定價交易」為主,但會開放賣家依市場供需調整價格。也就是碳權專案產品的標價多少錢,企業即可以定價購入。
7. 碳權使用限制:
企業在碳交所買進碳權後,僅可持有或註銷,不得再於碳交所轉售,避免市場產生低價買入、日後高價賣出碳權的投機氛圍。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交易流程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交易流程
碳交所

目前「引進國外自願性碳權供企業抵換」只是碳交所的其一任務,至於外界矚目的「國內碳權交易」如申請自願減量、增量抵換專案的碳權交易等,則要 2024 上半年《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子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通過後,確認國內碳權買賣的方式、碳費的價格之後,國內碳交易才會開始運作。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