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尤韻蓉

會議上被老闆大罵,每次只能苦吞?心理師:情緒高漲時別壓抑,正是緩解「創傷」的契機


「你太敏感了啦」、「這又沒什麼」,當我們對某件事有激烈反應時,常會聽見他人這樣說,彷彿這些反應不正常、不應該出現。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曾出書探討情緒議題的蘇予昕指出,過度反應是個案天天都在經歷的事,但是因為身邊的人給出上述評論,反而讓他們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甚至自我責備。不過情緒與反應是否「過度」,應是主觀判斷,沒有客觀標準。
蘇予昕建議,可以用 2 種方法判斷自己的情緒是否過度。一是該反應是否造成你的困擾,例如每次老闆誇獎同事時,你都會怒火中燒,反覆下來已成為工作阻礙;再來是情緒與事件的比例是否合理,比方說小考考差,卻表現得像是大考沒考好一樣,這樣也能算是過度反應。
情緒高漲時別壓抑,它是撫平過往創傷的契機
面對激烈的情緒,有些人習慣壓抑,但蘇予昕表示, 情緒就如同潮水,如果在高漲時將它阻擋在外,反而會愈累積愈多,最終潰堤。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暴走,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最好的方式是接納情緒的存在。
在情緒來臨時,先找個能獨處的空間,用一些方法讓自己冷靜,像是蝴蝶擁抱法,或者單純的深呼吸、吐氣,也能調節自律神經,使高漲的情緒慢慢落下。
冷靜之後,再問自己剛剛的情況裡,還感受到哪些情緒。比如老闆誇獎同事,卻沒有誇獎你,除了讓你很生氣,也感到委屈、嫉妒、不公平。 找到情緒組合後,再回想過往什麼時候曾出現這樣的組合?例如小時候被同學搶了功勞,老師還誇獎他,那時候你深深受傷,認為「就算努力也不會被看到」,當時的感受與現在的感覺一樣,那可能就是你的創傷。
「過度反應、過多的情緒,是一個邀請函,幫助我們看見這些埋在底層的心理狀態。」蘇予昕表示, 找到過往創傷後,就能理解讓你過度反應的不是剛才的事件,而是因為過去的傷口再次被觸碰。 下次遇到相似情況,你就能比較客觀地看待刺激事件,情緒也比較不容易被挑起,因為你知道會生氣是源於之前的負面經驗。
這也是美國心理學大師亞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曾提出的 ABC 理論,認為刺激(activating event)會經過人們的信念(belief)消化,才產生結果(consequence)。
就像是上方的例子,老闆誇獎同事是刺激,你覺得努力沒被看到是信念,最後產生激動反應。但這個信念可能源自於先前的經驗,現在已不適用。
用「收穫心態」看見自己的進步,懂得自我肯定,面對挫折更平靜
除了探討原因,練習接納自己,也有助於減緩過度反應。蘇予昕表示,真正的接納,不是要覺得自己沒問題,而是能誠實接受各種狀態的自己。例如感到嫉妒時,接受自己有這樣的情緒,不花力氣抵抗,過度反應才不會加劇。
在生活中,也可以培養「收穫心態」,蘇予昕分享,這個概念是將人生分成 3 個階段,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從現在往回看,了解自己有多少進步。與收穫心態相反的則是「落差心態」,是從未來的理想狀態與現在做比較,看到自己還有多少不足。
有落差心態的人,容易覺得自己不夠好、承受的壓力較大,也比較會陷入負面情緒。如果意識到自己有這些問題,可以做一些練習:首先,當自我質疑的聲音出現時,反問這樣的想法中立嗎?是否有證據證明?再來是練習看到過去的自己,想想這段時間你前進了多少,比如你從剛進公司什麼都不會,現在逐漸上手,甚至可以教其他人。藉由增加收穫心態,讓你能更接納自己,在面對挫折時,保有韌性。
蝴蝶擁抱法
雙手交叉環抱胸前,左右手輪流拍打手臂,持續 3~5 分鐘;也可搭配無歌詞的背景音,讓思緒更容易冷靜下來。如果所在情況不適合環抱自己,可以改為輕拍大腿,讓左右手輪流拍打,同樣能達到刺激左右腦、緩解情緒的效果。
蘇予昕
國立交通大學心理諮商碩士,現為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並曾任台積電、聯電、KPMG、雅詩蘭黛等知名企業講師,最新著作為《心理能量使用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