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推活」是什麼?為何 Z 世代都會帶娃出門?


出門逛街的時候,你是否曾留意到路人包包上掛滿娃娃,甚至還會細心地放在透明小包裡?逛社群貼文的時候,有沒有看過朋友聚餐或聚會,不再是拍食物、合照,而是拍偶像周邊?
這些活動,都可以被稱為 「推活」(推し活,oshikatsu) 。「推活」是從日文的「推し」(oshi,即支持或喜歡某人或某物)與「活」(katsu,指活動)組合而來,意指支持某人或某事的行為。
2021 年,推活被提名為日本新語流行語之一後,這個詞彙變得更加廣為人知,風潮也逐漸吹到海外。根據日本電視台 NHK WORLD-JAPAN 報導,其市場規模一年超過 5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640 億元)。
許多日本作品採用這個詞語,足以顯示它的熱門及大眾化。比如日本熱門漫畫《【我推的孩子】》,或是日本芥川賞受賞作《本命,燃燒》(推し、燃ゆ),都是近年將「推し」作為題材的案例。
「推活」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紅?背後反映了哪些時代趨勢?
偶像、角色、建築都能「推」,Z 世代最投入!
細究「推活」這 2 個字,「推」指的是粉絲特別熱愛、熱情支持的對象,他可以是演員、偶像或 YouTuber,也可以是漫畫、動畫等虛構作品或其他角色;甚至動物、美食和火車也能成為「推」,只要讓人有支持的感覺,任何人或事物都可以成為「推」。
日本行銷公司 Neo Marketing 在 2024 年的調查顯示,有推的受訪者當中,推「真實存在的人物」(如偶像、演員、運動選手等)的比例在各年齡層皆超過 7 成,「角色」(如動畫、遊戲、漫畫、 VTuber 等虛擬角色)則是其次,占整體約 36%;建築、鐵道等「人物以外的事物」近 2 成。
在台灣,其實就有類似說法,也就是常聽到的「◯◯迷」、「◯◯粉」。如果單看「推」這件事,好像不太稀奇,只是換個方式說;不過,重點其實是在後面的「活」,也就是「因為支持而延伸出的應援活動」。
「推活」包含哪些行為?
日本愛知淑德大學心理學部教授久保南海子,將推活方式分類為 5 種,包括:
- 應援(応援):比如多次參加演唱會、報名電視錄影等粉絲行為。
- 創作(生成):比如自製應援扇子、燈板,或進行二次創作等。
- 培育(育成):最能讓本人與他人清楚感受到支持的具體表現,如購買相關周邊商品、長期支持某對象等。
- 延伸(派生):關注和推有關的領域,例如到當地留學、學習語言等。
- 擴展(拡張):將現實世界與推產生連結,比如聖地巡禮、攜帶周邊娃娃或吊飾拍照等。
2023 年學習管理應用程式 Studyplus 依據上述分類,針對國、高中生進行調查(受訪者有 8 成為女性),最活躍的方式為培育,也就是購買周邊商品;隨著年級上升、行動自由度提高,需要更多花費和時間的「應援」則逐漸增加,而「擴展」則需要活用社群平台和移動(比如旅行、逛街),因此有較多高年級參與。
根據 JR 東日本企畫行銷公司 Cheering AD 在 2022 年針對超過 1 萬 7000 人的調查指出,15~49 歲的人超過半數(57.4%)擁有自己的推。其中,15~29 歲女性的推活參與比例最高,達到近 6 成,因此,推活主要受眾多為年輕一代,尤其是 Z 世代。
市場規模擴大逾 4 倍!「推活」為何竄紅?
為什麼推活會在近年竄紅?我們先把時間軸拉到前面一點談。
久保將推活的興起歸因於社群網路的普及。約 2000 年代以前,類似的應援活動經常被稱之為「宅文化」、「偶像文化」等次文化的展現。久保認為,當時宅文化的核心是深入鑽研,還會比較誰更專業,因此圈子多限於志同道合的小群體,較少有向外界傳播自己熱愛之事物的行為。
在 2000 年代中期以後,網路的興起讓宅活動的範疇更加多元,吸引了輕度粉絲族群。社群媒體的加入,也讓粉絲愈來愈願意公開自己的愛好,進而形成以推為核心的、相對較鬆散的大型社群,演變成今天的「推活」。
根據調查,自 2019 年以來,和推活相關商品的市場規模擴大 4.86 倍。其中原因,可能包括近年 X(前身為Twitter)、Instagram 和 TikTok 等社群平台普及、企業聯名活動增加、疫情期間消費習慣轉變有關(比如線上演唱會、演唱會電影等),這些因素使整體推活門檻降低,吸引更多人投入。
久保以心理學的角度,將推活解釋為一種投射行為。投射指的是人們從外界接受訊息、經過內在處理後,將它投射在外在世界,以重新理解其意義的心智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對喜好對象主動付出,表達自己的支持,舉凡購買周邊、蒐集資訊、向他人推薦、聖地巡禮等;這類行動都是連結日常生活與推的媒介,讓現實生活更加豐富。
文藝評論家三宅香帆接受日本電視台 NHK 採訪時表示,後疫情時代,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推活成為許多年輕世代最重要的「心靈居所」,不能只是將它們視為消費偏好而已,「它更是年輕人展現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
久保表示,人類作為需要協作的群體,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因分享資源而感到快樂的能力。「『推活』中投入時間與金錢的行為正來自這種人類特有的利他精神,」她說,「這正是一種高度人性化的行為。」
資料來源:C-Station、NextShark、jeki、PR TIMES、Nint、my axes、Studyplusトレンド研究所、NHK WORLD-JAPAN、NHK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