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科技人才不再相信矽谷?當裁員「常態化」,員工的求職標準也變了

2025-02-13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經被視為「鐵飯碗」的科技業,如今卻成為裁員最頻繁的產業之一。從 2022 年至 2025 年,科技產業歷經大規模人事調整,從最初的疫情後人力縮減,發展到如今的「常態化裁員」趨勢。

一些科技公司即使沒有宣布裁員,卻透過其他方式達成同樣目的。例如,Google 推出「自願離職計畫」,讓員工自行選擇離開,並提供補償方案。亞馬遜(Amazon)則推動「重返辦公室(RTO)」政策,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部分員工因為不想回到辦公室而選擇辭職,該政策因此被外界質疑可能是變相裁員的手段。

而 Meta、微軟(Microsoft)等大型科技公司在裁員的同時,一面招募機器學習工程師,這似乎也反映出在人工智慧熱潮下,科技業的人力方針調整:不再廣撒職缺、吸引最優秀的員工,而是投注更多心力招攬人工智慧領域的菁英。

延伸閱讀:矽谷裁員風暴|2025 年初至今逾 7000 人丟飯碗,Google、微軟、meta 都有砍

從「開放文化」到「不安職場」?科技業員工信任感崩解

根據 layoffs.fyi 數據,2022 年開始的裁員潮在 2023 年達到高峰。2023 年,585 家科技公司裁減 15 萬名員工。雖然在那之後,裁員潮的規模有所緩解,但仍餘波未平,2025 年伊始的短短數周內,已有 19 家科技公司裁員 5200 人,員工今年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不知道下一波裁員是否會波及自己。

科技公司過去強調「開放文化、創新精神」,但頻繁裁員已影響員工對企業的信任。許多員工表示,自己在績效考核中表現良好,甚至獲得過晉升或獎金,卻仍然遭到解雇,讓人質疑裁員的標準是否透明。部分科技業員工開始重新評估職涯規畫,並對公司的長期穩定性產生疑問。

「我不再相信雇主了,」一名曾多次經歷裁員的科技業員工向《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表示,「我以前會認為『這是一個大家庭』,但我現在已經不再有這種想法了。」他提及現在求職時,會更仔細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並與內部員工交流,以確保企業經營穩健。

裁員潮下的隱憂:員工以保住飯碗為優先,不願冒險創新

裁員潮不僅影響企業內部的信任,也影響科技業的創新能力。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桑德拉・蘇歇(Sandra Sucher)表示,當員工擔心工作不保時,他們更不願意嘗試新技術或創新專案,因為這些風險可能導致他們成為下一波裁員的對象。

「嘗試做一些有風險的新任務會帶來額外的壓力,」蘇歇指出,「讓人們感覺到他們不再安全時,你就很難說服他們去做這些事情。」這種心態可能讓企業內部競爭加劇,員工變得更謹慎,從而影響整體創新能力。

延伸閱讀:年後就爆裁員潮!Google 啟動「自願離職方案」,台灣會受影響嗎?官方聲明一次看

科技人求職標準改變!公司穩不穩,比薪資還重要

面對這場裁員潮,許多科技業員工開始調整策略,以應對市場變化。如前述,一些員工在求職時,會以更嚴格的態度審查公司的財務狀況,確認公司的經營無虞。

還有部分員工開始學習 AI、機器學習與資料科學等技能,以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確保未來仍有職涯發展機會。此外,也有員工選擇進入相對穩定的產業,以降低未來裁員的風險

科技業的裁員潮不僅影響企業內部的運作模式,也改變員工的職場價值觀。企業若無法妥善管理這場變革,可能會在未來失去最重要的資產 —— 人才與創新能力。

資料來源:WSJ、The HR Digest、The Star;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