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麻愷晅

野村主動式 ETF 00980A 來了!與被動式 ETF 差在哪?


近年,台灣 ETF 交易熱絡,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截至 2025 年 2 月底,ETF 規模逾 6.6 兆,占整體基金規模比重達 67%。為了豐富 ETF 市場商品種類,滿足投資人多元需求,金管會去年 12 月宣布開放「主動式 ETF」。
野村投信隨即搶頭香,推出台灣首檔主動式 ETF「野村臺灣智慧優選主動式 ETF」(00980A),4 月 15 日至 18 日展開募集,預計 5 月 5 日正式掛牌。本土投信也積極布局,統一投信 3 月底宣布「統一台股增長主動式 ETF」取得基金核准函,預計 5 月 7 日開募。
什麼是主動式 ETF?跟被動式 ETF 有何不同?投資人又該注意什麼呢?
主動式 ETF 是什麼?
主動式 ETF 由專業經理人管理,依照投資目標與投資策略主動建構投資組合,操作更靈活。其目標通常為追求潛在的超額報酬,而非單純追蹤某個指數的報酬。
回顧主動式 ETF 的發展,全球第一檔主動式 ETF 於 2008 年在美國上市交易,初期發展緩慢,直到 2019 年法規調整後,吸引更多發行人進入市場。除了歐美地區外,近年韓國、香港及日本等亞洲交易所亦陸續推出主動式 ETF。
美國市場主導下,相關交易熱絡,至 2024 年底,全球主動式 ETF 資產規模突破 1.17 兆美元,較 2023 年的 7384.9 億美元增加了 58.6%。
美國的 ARK Innovation ETF(ARKK)便是一檔主動式 ETF,由方舟投資(ARK Invest)管理,主動挑選涉及顛覆性創新、具有高成長潛力的公司。他們可能將投資人大部分的資金分配到他們認為表現優於市場的公司,雖然能產生比被動指數基金更高的回報,卻也伴隨更大的風險。
主動式 ETF 跟被動式 ETF 差在哪?適合哪種投資人?
簡單來說,主動式 ETF 擁有部分共同基金的特性,即由經理人操盤,策略靈活度高。同時具備被動式 ETF 的特質,屬於可以在上市櫃交易的基金。
差異1:主動式 ETF 管理費用較高
因此,主動式 ETF 的買賣方式與被動式 ETF 相同。但由於有經理人操作,所以管理費用較高。以野村投信推出的 00980A 為例,其經理費費率為 0.75%、保管費費率為 0.035%。相較之下,元大台灣卓越 50 基金(0050)的管理費用,若依目前規模 4674.82 億元(截至 2025 4 月 17 日),經理費加保管費費率僅 0.13%。
差異2:在波動性高的時期,主動式 ETF 具備較高靈活性
另一個主要差異,在於主動式 ETF 由專業經理人操刀。被動式 ETF 追蹤市值指數,所以可能導致少數高市值公司影響過於顯著,在熊市期間,也缺乏調整投資組合的靈活性。
主動式 ETF 則可以靈活尋找機遇,從而分散風險,獲得更高的報酬。而且當市場波動加劇時,經理人可以根據狀況快速調整投資組合,防止投資人在動盪的時期遭受損失。
然而,主動式 ETF 的表現取決於經理人的技能和經驗,當經理人對市場趨勢或個股選擇的判斷出現錯誤,可能導致投資損失。也因此,並非所有的主動式 ETF 在危機時期的表現都會優於被動型 ETF。
差異3:主動式 ETF 適合能承擔更高風險的投資人
因此,主動式 ETF 較適合追求超越市場回報、願意承擔更高風險的投資人。被動式 ETF 則較適合追求穩定回報,偏好投入低成本的投資者。
而專業經理人的持股調整,往往反映法人對市場的看法。所以即使投資人不打算買主動式 ETF,還是可以觀察投信公司網站揭露的投資組合,找出具潛力的投資標的。
主動式 ETF vs. 被動式 ETF
主動式ETF | 被動式ETF | |
---|---|---|
操作策略 | 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與調整 | 追蹤、模擬或複製標的指數的績效表現 |
投資目的 | 追求超額報酬 | 追求與標的指數表現相符的報酬 |
投資成本 | 管理費用較高 | 管理費用較低 |
持股揭露 | 目前開放之主動型 ETF 皆每日向市場揭露投資組合 | 每日向市場揭露投資組合 |
核稿編輯:王宥筑
資料來源:野村投信、證交所、POEMS、Investopedia、摩根資產管理